来自 社会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基金项目:2017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际视野下重构纺织服装高等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2017BKJGLX050);2017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纺织服装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17BKJGLX051)。

(中原工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摘要:智媒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新的媒介环境中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矛盾,陈旧的教学体系需要重新建构,本文提出我们要以“像”为原点架构课程体系,以人文和美育为核心的“创意思维”作为课程体系的血肉,以“赋能课”作为课程体系中“消化酶”的建构等,多角度探索智媒时代需要的个性化教学和创新人才培育的具体方略。

关键词:智媒时代;编导专业;影像教育;创意思维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0-0000-05

在“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新媒介生态环境下,机器人将越来越多的深入到传媒领域,当机器人可以深度学习、实现自我进化时,未来传媒人靠什么生存?从2018、2019年两会报道上可以看出,各路媒体智媒技术比拼的背后其实还是“内容”的竞争,以技术来完成更具艺术性更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多媒体作品才是王道。内容创意生产方的品质、品格、品行决定了内容品的状况;内容传播方的价值、审美、判断、责任决定了内容品的布局;内容产销者的需求、共治意识与能力、价值与判断等又造就了内容品的格局。内容生态系统的健全关键在人。”[1]而高质化内容的生产则取决于传媒人的“创新与创造力”,主要即影像理解力及内容创意生产力。如何培养这类人才,最终要体现在整个教学体系的设计上。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体系设计明显陈旧、杂乱等,难以符合新时代形势的发展。

一、教学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课程体系缺乏系统化的建构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缺乏系统化的建构,突出问题表现为:课程设置驳杂。以笔者所在的中原工学院为例,我们对历届编导毕业生做了一份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6份。在“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你总体的感觉是什么?”一题中,认为课程设置“太杂”的占了将近一半(49.74%),另有37.95%的人选择了“其他问题”(如图1)。

图1 2019年1月中原工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总体印象统计图

毋庸置疑,课程设置“就米下锅”、修订过于频繁、跟风现象频发、课程编排缺乏有机的渗透与衔接等都造成了课程体系的杂乱无序,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1.1专业定位不清

南京大学周安华教授提出,当代影视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影视艺术教育”,或“影视技术教育”,而是“影视媒介教育” 。[2]这种观点高度契合了“万物皆媒”的智媒时代,传媒业的边界在不断的消失、融合,我们的视频消费将实现由单屏消费----多屏消费----跨屏消费----无屏消费时代。在这种形势下,编导人才的培养还有必要固守着广播与电视这两块阵地吗?以纸媒为例,《新京报》将彻底转型,纸媒将不再是其主战场;南方传媒集团旗下的《南方农村报》早已不局限于“报”了,已形成媒体、农资与农产品、资讯培训三大事业群的“南农媒体群”。电视台方,随着央视、上海、北京等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成立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全面启动,未来已至,势不可挡。反观我们的传媒教育,已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几近消亡 ”,[3]取而代之的将是多种媒介的编导工作。重庆大学杨尚鸿教授提出“媒介编导”这一概念,他认为“编导”应该是基于媒介融合技术的信息编码工作,编导要掌握这一整合了图像、声音、口语、文字、动作等的“表现媒介”和整合了报纸、杂志、广播、戏剧、电影等的“传播媒介” 。[4]媒介日趋多元的智媒时代,编导面对的将是一系列媒介上奔跑着的影像、数据、信息流和人机协作的新局面,只掌握传统的广播、电视艺术的特征来进行创作的“编导人”将终被时代所淘汰。

1.2专业发展方向模糊

国内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各类院校,因其学科背景、师资等方面的差异,在专业定位上呈现出几种不同的培养模式:“编辑+导播”模式、“编剧+导演”模式、“采编+记者”模式。很多学校将其中的几种模式混搅在一起,培养定位没有明显的区隔性,培养的学生类型单一,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北京电影学院刘军教授提出“多类型学生的培养定位”的思路值得探讨,比如可以分职业编剧、艺术评论、制片营销型等方向进行培养;师范院校则可以着重培养懂艺术的教育家,提升中小学影视艺术素养,促进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良性长远发展 。[5]这样分类的培养模式是编导专业在当代艺术语境下不断被肢解时应对时代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力争培养好每一个学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