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上海电影学院,上海 200040)
摘要:中国科学纪录片经历了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科学救国”、“实用科技”、“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等四个发展阶段[1]。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等问题。《超级工程》以客观中立的叙事视角、以好莱坞式的叙事结构和以国际化的叙事表达成功地实现了科学纪录片新一轮的蜕变和发展,为中国科学纪录片的进一步发展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引领。
关键词: 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影像叙事;叙事特征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0-0000-04
一、中国科学纪录片历史流变与发展问题
中国的科学纪录片从19世纪初到现在,在历史的流变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蜕变的历史过程。中国的科学纪录片开始于以“科学救国”为特征的科学教育电影,再到以“实用科技”和“科教兴国”为特征的科教片,最后到千年以后“科学发展观”时期的科学纪录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探索频道为代表的国外科学纪录片进入我国市场,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后的2001年,中国的第一部科学纪录片电视栏目《发现之旅》诞生,引发了中国科学纪录片发展的新一轮浪潮,虽然中国制作了不少的科学纪录片,但是这些纪录片普遍存在着些许问题,在国际市场上不愠不火。究其原因,和欧美国家的纪录片相比,中国纪录片在细节表达、情感展现和拍摄方式和角度上比较成熟,但是在叙事策略、故事节奏和思想表达等方面还有欠缺。因而中国纪录片的观赏性比较低,对观众的吸引度也有限,也就难以进入世界市场。
二、科学纪录片的叙事特征
爱德华·布兰里根认为:“叙事是一种将素材组织进行特殊模式以表现和揭示经验的感性活动。较为特殊的是,叙事是一种将时空性的材料组织进时间因果链条之中的方式,这一因果链条具有开端、高潮与结尾,表现出对事件本质的判断,也证明它如何知道并因此来讲述这些事情。”[2]
科学类纪录片的叙事特征主要是指,从叙事角度来看,纪录片是以何种角度进行讲述,使得影片在保证科学性、客观性的同时又能够不断地制造悬念以实现影片的故事性和娱乐性;在叙事结构方面,是指科学纪录片会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来建构故事;就视听语言而言,具有抽象思维的概念如何进行具象化、视觉化体现;从叙事策略方面的角度考虑,科学纪录片又使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故事化的讲述。
三、《超级工程》的影像叙事结构与策略
直到2012年《超级工程》的播出,中国的科技纪录片才在国际市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工程类的类型化纪录片,它是中国科技纪录片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3]《超级工程》是央视全力打造的一部大型工程类纪录片。该纪录片每季有5集,每一集都介绍了中国科技领域的超级工程,从2012年开始,到2017年已经播出了3季。播出期间《超级工程》达到了综合频道该时段近半年来的收视高点,引发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形成了一个现象级的现象,豆瓣评分8.9,可见观众对于这部纪录片的喜爱度与欢迎度。
《超级工程》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与其出色的影像叙事能力密不可分。一部影响要想吸引观众、得到观众的认可,故事性是关键性因素。《超级工程》在讲述中国近年来发展的伟大工程中,通过客观中立的叙事视角、好莱坞式的叙事结构、国际化的叙事表达等一系列在纪录片制作领域通用的叙事准则,为国内外观众带来了关于中国伟大工程的视觉盛宴。
(一)坚持客观中立的叙事角度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的科学纪录片,叙事视角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要讲述一个故事,首先要构架一个可供观看的文本,要构筑一个文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由谁来讲述故事。和以往国产纪录片颂扬和自我倾诉式的表述方式不同,《超级工程》采取了一种更加中立和客观的叙述角度。纵观这三季的内容,无论是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还是食物供应、能量之源,全片只是客观地陈述这些超级工程本身,以及这些工程背后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的努力与坚持。只是用事件本身去感染着观众,观众从这些伟大工程的设计、制造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进而把这种崇敬之情反射到自己身处的国家之中。既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观赏需求,又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些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