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0005)
摘 要:微博上引起热议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充分反映了媒体议题设置是如何影响公众舆论的。此事件中媒体通过以下人为设置议程:抛出具有关注度的议题,率先控制舆论导向;报道过程中将复杂事件标签化、符号化;引入意见领袖对议题的参与讨论。能为今后媒体通过合理引导的方式设置议题和把握舆论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议题设置;舆论引导;灾难事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0-0000-02
一、“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的媒体议题设置
为了实现某些传播效果或目标,媒体突出了大众传播中的某些信息,并且有针对性地反复报道某个问题或事件,使社会上的公众更加突出地讨论某个问题或事件,这就是议程设置。[1]在社交媒体时代,话语权力是分散的,媒介只能通过向公众提供曝光的位置、排列顺序、标题文本的倾向等来影响人们“说什么”和“怎么说”。微博是议程设置的代表性媒介,热搜榜为网民设置日常最受关注的话题。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长江二桥上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公交车撞向一台轿车后冲破护栏坠入江中。事故发生时原因尚不明确,事件一经曝光,新京报率先发文称:“女司机的逆行导致公共汽车掉入河中,轿车司机已受到控制”,一时间“轿车司机逆行”、“女司机”等信息遍布网络,#关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坠江事故女司机#等多个话题迅速占领热搜排行榜前几名,进而发展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议题。经过查证,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越过中心线,撞上了正常行驶的轿车后,冲破护栏之后掉入江中,事故原因并非网传的“女司机逆行”。伴随事故后续发展,公众的讨论从审判“女司机”到“媒体”、“大V”失德,然后再到对公交车司机和乘客的批评。“事实”正在发生变化,公众关注的对象和问题也在发生变化,不变的是基于情绪愤怒的道德批判,和舆论主体缺乏的自我反思。[2]
二、媒体议题影响舆论的表现方式
1.第一时间抛出议题,引导舆论方向
不少主流媒体对此事故进行报道时,文章标题均包含“轿车逆行”、“女司机逆行”等关键词。例如,北京青年报发文《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坠江,疑因一女司机驾驶私家车导致》,环球网发文《大巴车坠江原因:女司机逆行》。大多数人对公交坠江事故现场的细节和原因并不清楚,媒体首先抛出“女司机”一词,结合以往经验,人们容易将之与“马路杀手”、车祸、重大事故等联系在一起。于是现有事件的网络讨论帖里迅速以攻击涉事女司机为出发点,一瞬间女司机成为众矢之的。在公众舆论中,当某个观点首先被普遍认可时,后续依附赞同评论会越来越多。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当人们发现自己是“多数”或“优势”时,他们往往是积极的,当发现自己是少数或劣势时,会屈服于环境选择沉默。[3]一方的沉默会使另一方的意见更加强大,由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和自我社交形象的呈现,当意见环境的产生压力时,大多数人会对优越意见采取趋同行动。相对于大众而言,相信女司机是无辜的网友是少数的,由此他们发声处于劣势地位。即便当时有冷静客观网友出来表达自己观点:“在事情未查明之前,能不能不要给女司机乱扣帽子”,但在首发舆论占上风的情况下,这种滞后和微小的声音只能完全被覆没。
2.将复杂事件标签化、符号化
从最近的反转事件来看,诸如“网红”、“女司机”,甚至“自媒体”等名词自带负面引力。但凡面对突发事件,总有某个群体成为众矢之的,被舆论裹挟、刻板归因为失责一方。本次是一起社会灾难事件,议题设置者将事件原因标签化为“女司机逆行”,符号化为“马路杀手”,这回到了普通网民最熟悉的话题领域,不必费力分辨个体差异或事实细节,只需输出已经老生常谈的政治正确观点,有助于降低议题讨论门槛。[4]无论是将“网红”与个体消极的三观相挂钩,还是将“女司机”与群体的驾驶技能差劲联系起来,在这一系列标签的背后,肇事者和受害者的形象已被程序化和标准化。在舆论普遍谴责轿车司机的“逆行”时,一些网民也借此发泄自己的情绪,极端指责身边女性群体的驾驶技术。正如《乌合之众》中所言“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置若罔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5]
3.引入意见领袖,提高议题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