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认知盈余的社会价值
摘要:全世界的认知盈余太多了,多到即使微小的变化都能累积为巨大的结果。当今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我们可以把自由时间当作一种普遍的社会资产,用于大型的共同创造的项目,而不是仅供个人消磨的一连串时间。现在,我们需要学习用互联网来释放善意,创造普惠。
关键词:认知盈余 分享与合作 社会价值
什么是认知盈余?
互联网已经出现了50年,万维网技术也已出现了30年,社会中以往喜欢将大量自由时间用于消费的个体成员开始主动创造并分享事物,但仍有很多人对此感到惊讶。
快手日活用户1.6亿,人均使用时长超过70分钟,整体计算下来,快手用户日均使用时长高达2.1万年。用户花这么多时间干什么?他们每天上传超过1000万条视频,最大的两个内容品类,一个叫生活场景,一个叫才艺。很多之前被忽视的群体得以显现自身。
不止快手,同样的机制作用在相当多的互联网应用上。大多数曾经在网上搜索过的人,都遇到过在线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维基百科是由具有某些主题知识、并希望为这一全球免费信息来源做出贡献的人们合作开发的。他们是否因为这样的贡献而获得报酬或信誉?并没有,他们是纯粹的志愿者。他们志愿做事,因为他们有时间,同时具备慷慨之心。这就是认知盈余。
认知盈余是克莱·舍基(Clay Shirky)创造的短语,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人们在时间、智慧、创造力和慷慨之心等方面的盈余的集合体,可以经由技术手段提升生产力,实现创造和分享。
自由时间下的创造与分享
我们的时间盈余有多大呢?眼下,40亿人通过互联网相互连接,全球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间已达6小时/天,这差不多相当于,在我们醒着的时候,至少1/3的时间用来上网。如果把全世界的上网时间加在一起,2018年,网虫们在网上消耗的时间大约相当于10亿年。
在智慧盈余方面,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它可以利用大群人的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很容易看出网络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购物方式、我们消费媒体的方式以及我们彼此之间的沟通方式,但它也开始改变我们做出决策的方式,甚至预测未来的方式。
在创造力盈余方面,少数人使用廉价的工具,投入很少时间和金钱,就能在社会中开拓出足够多的集体善意,创造出数年前无人能够想象的资源。道理很简单:人们想做一些事情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虽然互联网有自身的缔造者,但我们也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互联网发展至今,是每个参与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共同创造。
没有慷慨就没有互联网
没有人类慷慨的世界就像没有润滑油的内燃机——它很快就会过热,熄火。慷慨,和信任与互惠一样,为人类蓬勃发展所必需的功能性社会和制度关系提供必要的润滑剂。但是,慷慨不仅仅是社会机制顺利运作的必要条件,慷慨本身有助于确定人类生活和社会的良好状况。
没有一个吝啬的人会真正兴旺。社会也是如此。促进其成员广泛繁荣的良好社会不仅取决于、而且体现和促进慷慨,无论是在个人之间还是在制度上。最终,在人类社会中所发现的所有自利、竞争和冲突之下,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福祉的关心程度和质量,构成良好的人类生活和好社会的定义。
没有慷慨就没有互联网。例如,“用户生成的内容”这个当前用于描述业余者的创造行动的词组所阐述的,其实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UGC不仅仅是由用户生成的,它更是被用户分享的东西。事实上,不仅创造是愉悦的来源——分享也是。
在慷慨的基础上,我们得以发展出利他主义。今天,人类面临的问题在范围和重要性上史无前例。核毁灭、温室效应、物种灭绝、环境灾难、恐怖主义仅仅是其中的几个例子。找到如何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办法,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群体来说,都堪称构成了21世纪的最大挑战。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世界意识的新转折,监测技术创新的新方法,新的社会发明以及新形式的富于创造性的利他主义。
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探索这种新式利他主义的多种可能。有理由相信,通过将道德关怀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人类将会创造一种崭新的数字利他主义(digital altruism),从而可以通过群体的努力,解决横亘前方的诸多困难,甚至是在极大的规模上。
认知盈余产生的价值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