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人物跃然纸上篇篇故事潸然泪下
原标题:□本报见习记者 隋明照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武汉成为全国人民的牵挂。确诊数有没有增加、封城后普通居民的日常所需是不是能得到保障、医护人员的防护设备够不够……特殊时期,真实具体的信息显得尤为宝贵。
《光明日报》3月7日的报道中提到:“自1月29日起,《光明日报》先后派出四批共15名记者,奔赴武汉一线进行采访报道。”1月31日起,《光明日报》推出“武汉闯关”系列报道,3月16日起,设置“武汉闯关”专版。署名为“光明日报武汉一线报道组”的一篇篇通讯,用大量具体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记录了武汉从陷入鏖战到光明在望的历程。
最多的笔墨留给白衣天使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医务工作者无疑是最值得尊敬的一群人。在《光明日报》“武汉闯关”系列报道中,医护人员的形象鲜明具体,有血有肉。
该系列的第一篇——《战“疫”的力量》便关注到了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们。此后的报道中,其记者还采访了许多源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医护工作者,呈现了各具特色的故事,并用“镜头扫描”、抗疫家书、讲述人回忆、报告文学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呈现。
“2014年,我曾在非洲参加过抗击埃博拉病毒疫情。作为一名有战斗经验的军医,上一线,我义不容辞。”这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张晓华的“请战”理由,话语铿锵,掷地有声。张晓华是《召必至 战必胜——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抗击新冠肺炎纪事》一文的受访者,在这篇文章中,有的军队医护工作者推迟了婚期,有的无法见父亲最后一面,通过对10余位军队医护工作者的采访,既描摹出了他们视抗疫任务如军令的群像,又体现出鲜明的个人特点。
3月10日刊发的《90后:在战“疫”一线迅速成长》一文则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医护工作者中年轻的“90后”们。文中提到了上海瑞金医院肝胆外科“90后”护士夏琼华用影像记录队友们在武汉的日常,她的同事朱酉琦用脑洞大开的漫画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通过这些故事,抗疫战场上乐观积极、充满青春活力的“90后”医护工作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目前,不少省份的新冠肺炎患者已经清零,武汉也慢慢开始恢复正常生活,但是很可惜,那些为抗疫献出生命的医护工作者没有机会亲眼看到他们期待的这一天。3月3日,《光明日报》报道了在抗击疫情工作中不幸染病逝世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江学庆的故事。在这篇名为《他留下了温暖的背影》的人物通讯中,与患者说话音量总是在60分贝左右、口头禅是“不用怕,我帮你”、被患者起外号叫“话疗医生”等细节被挖掘出来,呈现了一个耐心又细心的甲状腺乳腺外科医生形象,让人惋惜一位好医生的离去。
全景扫描点赞最强后盾
除了冲在最前线的医护工作者,身处武汉的防疫工作者、志愿者、科研工作者等人群也在冒着风险工作,他们是抗疫工作最坚强的后盾。
《光明日报》“武汉闯关”系列报道从第三篇开始,便关注临时医院建设者、社区防控工作者、检测试剂盒生产者、记者、滞留各地的湖北游客、志愿者、科研工作者等群体,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呈现抗疫战场全景。
在“武汉闯关”系列报道中,不止一次关注了大学在抗疫中的作用。2月17日,标题为《大学之用 此刻彰显——武汉各高校凝聚战“疫”强大力量》的通讯成为当天的头版头条,文中呈现了武汉市多所高校附属医院医护人员攻坚克难的精神,还关注到了投入应急科技攻关研究项目中的科研人员、想方设法筹措物资的校友们,展现了高校以“智”战“疫”的独特作用。
一线记者还关注到了武汉消防救援“119党员突击队”。其记者通过跟访,了解到他们不仅要承担消防任务,还要进行消杀、巡逻、体温监测、转运等工作,文章让读者了解了这群冒着风险工作的幕后英雄。“我自己是个消防员,我应该参与到抗疫工作当中;我自己是武汉人,我要为家乡做点事。”文中,消防员罗振华的话虽然朴素,但传递出对家乡抗疫强烈的责任感。
理性但不失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