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喜欢中国速度,中国玩家喜欢特斯拉带来的供应链产业升级。
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一名美国炙手可热的企业家在中国的土地上翩翩起舞,下面的中国人喜笑颜开。
2020年1月7日,在开工一周年之际,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对外交付首批国产特斯拉轿车Model 3,同时启动SUV车型Model Y的国产制造项目。据特斯拉介绍,目前上海超级工厂产能已达每周3000辆,国产零配件占比30%,2020年底将实现全部零配件国产化,而未来的目标是年产量五十万。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从美国总部连夜赶来参加交车仪式,在极富中国特色的登场音乐中,他不自觉的跳起了舞,喜悦溢于言表。马斯克也再次登上当晚的《新闻联播》。
目前特斯拉的产能主要依赖其在美国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建设到交车用了好几年,如今仅仅一年,上海工厂便从荒地变为每周3000辆的成熟产线,马斯克的开心,想必每个感受过“中国速度”的企业家都感同身受。
作为对比,上周五一份计划书显示特斯拉在德国柏林附近同样计划建设一座超级工厂,服务其欧洲市场。特斯拉计划2021年7月这座工厂能投入使用,计划年产50万台车,但这个预期很可能会拖延,要知道,这座工厂选址附近的柏林新机场早在2006年就开工建设,而交工日至今已延后8年。
一直形容自己身处“产能地狱”的马斯克,自然爱极了上海工厂的高效。他在当天的活动感谢中国团队和中国政府的支持。在此之前的1月3日,特斯拉还宣布了中国制造的标准版Model 3将由35.58万元降至29.9万(含补贴后)。
目前中国早已是特斯拉第二大市场,马斯克看到这里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兴奋不难理解。而更重要的是,当天国内舆论也是叫好声一片。
几乎所有人都很快认可了一个逻辑,那就是特斯拉作为一条“鲶鱼”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对整个供应链的成长带来巨大帮助。人们认为,这就好比当年的苹果之于智能手机产业链,它最终造就了一批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手机厂商。
在类比特斯拉与苹果时,这些分析提到的重要一点是,两者作为优秀企业都有着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但事实上,马斯克目前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也许和他的舞蹈能力一样,很难算是他众多才华中的一项,不然特斯拉在美国的交付就不会永远都是问题,最后连按期交付都能成新闻。
这与特斯拉的快速增长和马斯克个人的管理风格都有关系,在其供应链的一些关键环节甚至不乏靠人格魅力支撑的部分。据一名特斯拉美国总部供应链团队员工此前对PingWest品玩透露:特斯拉的一些来自日本的供应链厂商,主动选择不用押金或任何担保而率先供货,之后再收取货款。这帮助特斯拉在现金流吃紧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渡过难关。
因此,特斯拉可能并不像苹果那样会直接带来一套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而更多需要与中国供应商一起突破瓶颈,最终完善马斯克设想的属于未来的供应链体系。这就意味着,在这过程中,中国供应链企业就有机会更深入新一代供应链的建设细节。马斯克百分百零件国产的承诺,也不是被迫的,而只是一个开始,特斯拉更多的供应链会有中国企业的身影。从这个角度,造车新势力们比此前苹果时期的国产手机厂商有更好的紧跟学习的机会。
除了理论上的鲶鱼效应外,人们对于特斯拉入华的欢迎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人们已经开始对国内部分厂商的新能源“骗补”等行为感到失望,但同时也因为在新能源领域最核心的三电技术领域,这几年已经诞生一批中国的技术过硬企业,因此可以对特斯拉的入华更加坦荡。
其实,与这些产业逻辑相比,国内对于特斯拉的舆论反应才是最难能可贵的。终于,当我们引入一个优秀的外资企业时,不再直接被认为是扶持本土企业的对立面。这是坚持改革开放、多年的产业政策探索和踩了各种坑走到今天才形成的共识,这种共识背后是对开放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尊重。
人们在看待一个优秀外企进入中国市场并享受不亚于国产对手的补贴时,开始习惯将目光放的更加长远。政策制定和执行也更加科学,一名临港政府官员曾对PingWest品玩表示:临港如今引入外资都会利用精确的模型进行分析,不再只是一锤子买卖,而会量化分析其对整个产业链和社会经济的带动。而引入特斯拉就已经为临港陆续吸引来多个优质的上下游产业链上的前沿科技公司。
特斯拉上海工厂的3年谈判和最终交付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漫长历史进程的最新章节。它可追溯到80年代艰苦卓绝的入世谈判,过程中是对过往不同行业不同开放准入程度带来的不同产业发展结果的不断反思。尤其是传统汽车产业曾经朴素,但缺乏竞争机制的“市场换技术”策略最终令人失望的结局,以及与之相对比的家电、消费电子设备等科技领域在更开放的市场下形成的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新时代,从“科技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开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竞争进入到一个围绕创新的更高水平的阶段。顶层设计如此,人们对“开放”的理解也如此。
这也是中国要向世界传达的信息。在当天和上海政府的座谈上,马斯克已经开始“奚落”美国媒体。“一年前,许多美国媒体不相信上海的工厂一年内就能建成。”他说着耸耸肩。“但看看我们现在。”让这么一个美国最活跃的企业家来把全球化开放合作的中国方案传递出去,不能再合适了。*本文版权归“PingWest品玩”公众号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