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巴曙松 马龙

【在C端市场几近饱和的情况下,支付机构纷纷转向B端市场的竞争,除收单业务外,开始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基于支付的更多增值服务以增加收益。

由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差异,B端市场对支付服务的综合需求远比C端市场更为复杂。C端市场的支付服务主要针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行为,B端市场的支付服务则需要延展服务链条,涉及营销、财务管理、应收账款管理、资金归集、风险控制等多维度的服务需求,对于支付服务在技术、产品、服务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中国支付服务市场主体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包含财务公司)、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运营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等持牌机构。截至2018年底,共有银行机构法人4500多家,营业网点22万多个,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101.3亿户;支付机构法人合计238家,分公司近1700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支付机构共开立支付账户46.16亿户。

此外,支付产业链条上还包括众多协助拓展业务或提供技术支持的外包服务商和支付工具或硬件设备生产商,更有创新型的金融科技公司,为支付服务提供专业化的细分服务,多元丰富的从业机构为中国支付产业的创新发展夯实了基础。

经过了多年高速发展,中国支付产业行业框架基本成型。当发展进入深水期时,支付产业将面临哪些风险与挑战?又将如何应对?

中国支付产业行业框架基本成型

在多重力量推动下,中国支付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期。近年来,中国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不断丰富,零售支付选择日益多元,支付创新持续活跃,银行卡和电子支付成为主流,移动支付、条码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广泛普及。银行卡应用逐步进入APP时代,支付类APP用户数量急剧增长,成为支付发展新潮流。截至2018年底,仅手机银行APP注册用户已超过15亿户,成为银行机构零售业务获客新渠道和提升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新平台。

支付产业已经成为金融科技的应用高地。当前,生物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与支付业务深度融合,支付科技(Paytech)成为金融科技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正在深刻重塑人们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一是驱动支付介质形态从有形到无形转变。近年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生物特征开始用于标识用户身份,成为关联支付账户的新媒介,生物特征支付已经开始并可能成为未来支付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是促进支付服务渠道从线下到线上发展。支付服务渠道是触达用户的主要途径。互联网迅猛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广泛普及使支付交易方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完成支付交易。

三是推动支付身份认证从繁复到便捷演进。近年来,短信验证码、数字证书、动态令牌等身份认证方式逐渐出现,不同程度提升用户支付体验,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多样化的支付需求。未来,基于声纹、人脸、虹膜等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方式将更为普及,支付身份认证方式将更为便捷高效。

四是引导支付服务系统从分散到集中管理。人民银行与时俱进,始终秉持“统一、高效、安全”的原则持续推进中国支付系统现代化建设。大小额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的建成,实现商业银行“一点接入一点清算”,交易时间从“天”降到“秒”级。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的建成,集中对接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打破了M×N多头连接乱局,实现网络支付资金清算的集中化、规范化、透明化运作。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建成,助力清算结算服务更稳健、更便捷、更高效,拓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渠道,为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支付产业服务跨境经济活动、走出去和引进来成效明显。截至2018年末,超过23家支付机构获得了跨境电商外汇支付业务试点许可,在市场快速发展、参与者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跨境支付开始从蓝海市场向红海市场演变。2018年,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互联网交易金额超过4900亿元。预计到2020年,跨境支付行业的规模将超过万亿。2014~2020年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互联网支付总额及其增速(见图):

从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支付领域对外开放的相关政策陆续落地,支付市场已经步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代。

一是“引进来”工作快速推进,放开外资银行卡清算机构和支付机构市场准入,支付产业步入全面开放新时代。二是“走出去”快速落地国际市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在服务走出去的同时,也赢得了境外客户的好评和信任。

产业的配套服务和监管相对完善。

一是支付清算系统建设逐步完善。2010年以前,央行集中精力打造了约10个系统,包括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网银系统、外币清算系统、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等,实现了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随着对支付清算结算规则、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新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成果很多,其中尤以各类市场化、支付类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发展引人注目。

二是业务及监管规则不断健全完善。粗略统计,1997~2016年的20年中,列入《中国支付结算制度汇编》两辑丛书的重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总数共计338件。

支付行业开始进入发展深水期

风险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在新的支付生态下,支付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与消费者关系密切的零售支付领域,尤其是增长最快的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财付通等两家领先机构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90%,基本上形成了“双寡头”的市场结构。

在支付产业行业格局基本成型、行业发展进入深水区时,支付行业出现新的风险和乱象:

(1)支付风险乱象已露苗头。

2019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66.1万亿元,预计2019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将达到7.33亿人。但从行业数据报告中不难发现,事实上,从2018年一季度到现在,交易规模的增速一直在不断下滑、持续放缓。移动支付C端格局已定,用户和商户的增速放缓、市场趋于饱和,增长红利消失。移动支付上半场结局已定,下半场的C端移动支付市场将呈现线下场景垂直化、服务精细化多元化等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截至二季度末,中国信用卡的在用发卡数量已经超过了7.1亿张,人均持有信用卡0.51张,双双创历史新高。全国共开立个人银行账户105.97亿户,较上季度末增加2.03亿户,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达7.59户。

然而,在信用卡发卡数量越来越多的同时,信用卡的逾期额也在同步增长。2019年二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 838.84 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 1.17%。而在2018年同期,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56.67亿元。

近年来,商户挪用网络支付接口、银行卡收单违规售卖机具等收单服务领域的一些顽疾仍然保持高发态势,消费者金融信息被泄露、盗取甚至出售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侵害了客户合法权益,更为一些精准诈骗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为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维护支付服务市场正常秩序,促进支付产业健康发展,监管机构将严监管常态化,持续重拳打击支付产业乱象。要求银行机构、支付机构等支付服务提供者严格落实客户实名制管理要求,加强特约商户和网络支付接口管理,加大资金监测力度,强化支付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有效防范欺诈、洗钱等风险。

(2)市场主体发展分化,竞争秩序有待优化。

艾瑞发布的2019年二季度数据显示,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呈现出集中状况,第一梯队的支付宝、财付通分别占据了54.2%和39.5%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双寡头的市场垄断格局。且在“电子钱包”模式下,支付宝、财付通作为钱包发行方与发卡行地位相当,拥有更多自主定价及商户信息获取的能力,中小支付机构在竞争中的局面颇为被动。

一方面,收单侧机构长期以来面临着国内市场收单费率总体偏低、账户侧和收单侧的利润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导致大量中小支付机构微利经营;另一方面,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规范了市场行为,但也加剧了机构间的竞争,加速了行业洗牌。

一是“96费改”之后,收单机构为了获取生存空间又进一步压低费率,导致收单交易手续费收入持续下降;二是备付金集中存管落地终结了第三方支付机构以沉淀资金利息为重要盈利来源的商业模式,利润空间相应缩窄;三是“断直连”之后,中小型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降低,成本加速上升;四是P2P资金存管等支付机构原有的高利润来源被管控,进一步压缩了中小型支付机构的盈利空间;五是目前线上、线下支付手续费定价及分润模式的差距较大,对刷卡收单业务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转投线上、扫码业务的过程中,中小型支付机构渠道成本进一步提升。

在双寡头格局下,中小支付机构面临C端、B端进退两难的境地。

(3)支付技术引发对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的广泛关注。

第一,数据安全风险。随着大数据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一些机构积累了海量的客户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但因其信息系统管理水平和应对网络攻击能力未能同步跟上,其数据安全保卫能力存在不足,存在数据被集中泄露的风险。

第二,隐私保护风险。移动互联、条码技术等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加速支付服务向线上渠道迁移。由于互联网环境相对开放,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相对薄弱,智能手机终端、客户端软件的安全防护水平相对较低,不法分子利用钓鱼网站、木马病毒等恶意手段窃取支付敏感信息,实施电信网络欺诈,银行卡号、有效期、安全码等支付敏感信息作为交易要素直接应用于线上场景中,暴露在虚拟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给金融消费者资金与信息安全带来较大威胁。

第三,业务安全风险。在数字化、移动化、实时化的背景下,如有的机构为单方面追求极致客户体验,以牺牲资金和交易安全为代价,过度简化必要的业务流程和管控环节,从而隐藏了较大的业务安全隐患;有的机构假借复杂技术对金融产品进行过度包装,刻意模糊业务本质,把一些不成熟、不可靠的金融产品卖给缺乏相应风险承受能力的消费者。

第四,系统性风险。金融科技使得金融风险更加具有隐蔽性、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在传统的通信环境下,过去金融风险如果发生,往往只是局限于某个营业场所或某个区域,但现在通过网络特别是在移动网络的条件下,有可能牵一发动全身,将风险因素迅速传染至其他的机构和关联行业,乃至整个地区,增加了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4)产业双向开放面临瓶颈。

一方面是中国支付企业“走出去”步履维艰。当前,中国支付行业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区域支付力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对外输出技术能力已成为一种自发趋势。但与此同时,支付行业“走出去”也越来越多地面临着以EMVCo为代表的“西方标准”的抗衡,水土不服的情况无可避免。

另一方面是外资支付企业“引进来”水土不服。在监管政策方面,支付产业对外开放不够均衡,走出去较快、引进来较慢。2018年国内才正式放开外资支付机构准入限制,直至2019年9月,老牌跨境支付机构PayPal通过旗下美银宝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收购国付宝70%的股权,成为国付宝实际控制人并进入中国支付服务市场,PayPal成为首家进入中国的外资支付公司,获得了在华经营支付业务的许可。目前,外资直接持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寥寥无几。而在清算机构方面,目前仅美国运通公司与连连支付合资设立的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获批开展业务。

在盈利方面,境外支付机构遇到的问题更加突出。国内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率由政府设定,标准非常低;国外Visa、万事达卡等品牌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率基本上是市场定价,标准高于国内,因此,外资支付机构在价格方面不具备优势。

多层次发展、竞争与开放

支付促进金融效率提升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支付市场中求得生存?除了从C端向B端转型外,加强科技要素也成为重要的手段。

(1)支付的发展与生态圈不断扩延。

在C端市场几近饱和的情况下,支付机构纷纷转向B端市场的竞争,除收单业务外,开始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基于支付的更多增值服务以增加收益,包括小微商户的联合营销、信贷引流服务、行业客户深度定制化服务、系统建设服务等。

由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差异,B端市场对支付服务的综合需求远比C端市场更为复杂。C端市场的支付服务主要针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行为,B端市场的支付服务则需要延展服务链条,涉及营销、财务管理、应收账款管理、资金归集、风险控制等多维度的服务需求,对于支付服务在技术、产品、服务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中小型支付机构之间的差距可能会持续扩大。

虽然支付行业整体交易量增速放缓,但随着低线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支付需求质量不断升级,市场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

国家鼓励经营管理规范的银行机构和大型支付机构,运用先进的金融科技,开拓农村支付服务市场,降低服务成本,促进农村支付服务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推动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应用,鼓励银行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以三农支付需求为导向,在农村商品交易、物流配送等各类场景中,加大金融科技应用创新。二是支持银行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电信运营商以及互联网科技企业等相互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在农村地区创新业务模式和支付产品。三是加大移动支付产品创新力度,使支付服务更易触达农村各类主体,促进数字普惠金融,打破“数字鸿沟”。

2017年,经过国务院正式批准,人民银行开始组织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的研究项目,目前仍处于研究测试过程中,在确保安全可靠之后将进行推广。

人民银行拟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应用双层运营体系进行研发和兑换,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调动商业银行和商业机构的积极性。DCEP不同于支付宝或微信的电子支付,使用商业银行存款货币进行结算,其用央行货币进行结算的特点使其拥有最好的效力和安全性。而DCEP的“双离线支付”,则在收支双方离线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进行支付。DECP的推出,一是为了保护国家的货币主权和法币地位;其次,便于降低纸钞、硬币各个环节的成本,同时满足公众匿名支付的需求。

对于现在的支付体系的影响,从中期看,将出现“去账户”或“轻账户”趋势,现有依托于寡头账户APP的“赢者通吃”的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业态面临打破;同时,现金交易的反洗钱管理将得到加强。从长期看,DCEP推出对增强人民币竞争力,包括国际影响力有一定帮助。此外,目前的支付体系还有市场分割与摩擦,通过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建立更加流畅和普适的支付方式,同时,也可以覆盖偏远地区,促进金融普惠。

(2)5G和刷脸,支付与科技将更融合。

从技术驱动来看,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群落正在加速形成,并通过不同技术之间的“化学反应”,快速提升整个支付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5G技术将加快新一代支付网络形成。随着5G 的商业应用以及分布式架构技术的不断成熟,连接全球金融机构、用户、商户的新一代全球支付网络将加快形成,并通过大数据支撑的AI 技术更好地调度网络资源、控制风险,提供给用户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二是生物识别技术的日趋成熟与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支付安全性与可靠性。5G环境下的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在更加复杂的交叉验证、信息综合条件下开展客户身份识别与实名制管理,从而有效解决身份核验难题,进一步提升支付行为的安全与效率。

三是高速传输、超低时延等技术改进将提升B端移动支付的效率与体验。5G技术将会减轻各银行及支付公司系统的数据交换压力,使分布式计算能力得到无限扩展,使科技金融产品应用发挥最优效果;而基于5G、物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将会改进和丰富交互模式,支付体验将实现质的升级;消费场景中,机器学习将帮助快速、准确地定位二维码,有效提升用户扫码支付的体验。

(3)境外机构入场,双向跨境支付升级。

随着境外支付机构入场,中国支付行业应当适应全面开放新格局,稳妥有序推进支付行业双向开放,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统筹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丰富支付服务供给,全面升级双向跨境支付。

一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际银行卡清算机构和支付机构将凭借其全球网络,技术优势对国内银行卡市场定价及营销模式带来一定冲击,同时也将进一步带动境内外银行卡市场的深度融合发展。美国运通、万事达、Visa和JCB等卡组织都有意愿从事人民币银行卡清算业务,在国内借记卡人均持卡量较高的情况下,或将依托已经发现的本机构BIN号的银行卡,选择信用卡作为突破重点。

二是银行卡清算市场和支付行业开放将促进银行卡和支付产业市场化进程。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参与机构的增多,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将得到发挥,将逐步推进中国支付产业市场化走向成熟。

三是境内外合作有利于推动支付产业创新。为破解跨境汇款的难题,境内合作应用区块链技术中的分布式账本,免去了对账环节,交易和支付同时完成,提高交易速度,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因为省去了中介机构,可盘活“冻结”资金,从而大幅提高资金流动性。

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支付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支付产业的参与者只有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赢得更多机会,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巴曙松系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