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文|半佛仙人
说到互联网创业,大家没日没夜在可劲儿的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
除了极少数人是真的为了所谓梦想或者改变世界,绝大多数人都是在为了金钱而努力。
创业是为了能够获得超额的金钱回报,起码要比上班强。
各路公司上市财务自由的传奇,刺激着每一个创业者。
为钱创业,当然没有什么不对,这是天经地义的,商业公司不讲究利益才是真正的犯罪。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聪明”的创业者,发现了一个问题。
既然创业的本质目的是为了钱,那是不是只要赚到钱,就达成了目的呢?
如果从用户手里赚钱不容易,那么从投资人和资本手里捞钱,不也是一样的么?
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赚谁的钱,其实并不重要,不是么。
当一部分创业者开始这样思考的时候,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
于是镰刀开始挥向投资人。
1首先我们要澄清,投资人不是天使,更不是慈善家,投资人的目的也是要赚钱的。
不赚钱大家浪费时间精力干什么?忙着人工降雨么?
资本的钱通过专业的投资人之手投给公司,其目的是用于公司运营和增长,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与业务规模,然后可以在下一轮估值中让公司股权变得更加值钱,实现让自己获益的目的。
至于变现方式是通过下一轮融资,二级市场(变现),被收购,合并,还是创业者回购,这个其实不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获得了发展的钱,投资人的股权实现了增值和变现,大家都好。
当然,投资人本身也要对自己投出的钱负责,那是他们从上游资本融来的钱。
所以投资人的股权条款和打款方式会很苛刻,往往还连带有与创业者个人绑定的一些担保措施,有的还有业绩对赌协议。
当然,这些都是为了保护自己以及母基金(投资人上游)的利益,无可厚非。
如果创业公司一路发展顺利,大家都开心。
但如果一路顺风,那往往不是创业,那叫捞钱,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不能挺过头3年,这个成功率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每一个光鲜的创业者背后,起码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完犊子了的创业者。
公司一路发展顺利,才是真正的小概率事件。
就连投资人也一样,绝大多数投资人募集的第一期资金,就是他们的最后一期资金。
回到创业者角度,一旦公司不顺利,眼瞅着靠股权变现无望,业绩对赌难以完成,但成本不低。
公司运转的每一天都是烧钱,大多数互联网项目根本都不赚钱,别说财务自由了,眼瞅着抽烟都不敢抽贵一点的了。
所以有的创业者,就开始动心思了。
毕竟公司这种组织架构,稍微动点小心思,创始人从中搞点钱,吃投资人的蛋糕,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大量投资人本身也不怎么专业,都是一群高学历刚毕业的小朋友,讲讲理论还行,真到了实战上,对于社会险恶往往一无所知。
我见过大量公司破产清算,但是创始人越来越富的情况。
这篇文章,就写一点他们的故事。
2资本打钱,往往都是打到公司对公账户的,直接把这些钱往私人账户里转的话,是风险非常高的。
直接这么做的憨憨,往往快速实现了财务自由。
毕竟监狱里是不需要花钱的,管吃管住。
不管怎样骗投资人的钱,最终一定要把钱【洗】干净,要多走好几道账才可以,最好这几道关联方还要互相之间没有强相关。
不然到最后一定会倒霉。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要贪资本的钱,要怎么骗,才能成功率最高?并且风险最低?而且洗的最干净?
答案一定是,要把骗钱这种行为本身,掩盖在真实的业务逻辑中,只要掌控其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就好了。
业务是正当的,逻辑是流畅的,资金流是隐蔽的,这样做才好。
核心指导思想就是把钱用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花掉,然后用隐蔽的手段把花出去的钱收回到某几个人手中。
例如办公耗材采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开公司必然是有办公采购耗材采购需求的,打印纸张,签字笔,定制各种KT板,海报,传单,横幅等等等等,那么从哪里买这些东西,就很重要。
要知道办公耗材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打印店的毛利率往往很惊人,这些毛利率里,就藏了很多的猫腻。
很多公司都有指定合作的耗材公司or打印公司,往往这些公司的利润里面,会有公司领导的一部分。
或者领导的某个远方亲戚直接就入股了这个公司、
过去有些公司做的比较过分,例如已经某被巨头收购的,布局全国的某上海O2O公司(更细分一点你们就知道是哪家了),曾经一切耗材(包括城市运营的地推)指定在某供应商采购,外面市价1块钱的东西,那家供应商要2块甚至3块,持续了整整3年,虽然这家公司从头到尾都没赚钱,但是不妨碍老板赚了大钱。
而且最后收购的时候还还敲了收购方一大笔竹杠,真心厉害。
现在小部分投资人也聪明了(大部分都不怎么聪明),你非得用特别贵的商家,也会来查你或者要求给解释的。
现在的做法一般都是价格本身正常,但是批量采购没有明显的单价降低,吃这部分价格。
然后在采购量上做手脚,原本只需要1000份物料,但是采购了3000份,多出的采购量,激进点的直接是空气,要钱;保守点的是确实做了3000份,但是只有1000份是正常版,剩下的2000是原材料缩水版。
各种涉及地推的公司中,物料贪腐是重灾区。
而且这种物料贪腐投资人是查不了的,投资人这么忙不可能天天盯着你地推发了多少传单,用了多少海报的。
往往就连地推人员本身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物料。
除了地推物料之外,原材料采购也是一个重灾区。
最近被爆出资金链断裂,疯狂裁员的某连锁生鲜电商,其实就是因为管理层疯狂吃采购吃的太多了,窟窿太大补不上。
整个采购体系都是自家人,从农产品原材料,到门店装修物料,到地推物料,到办公耗材,到顾问费,每个环节都有大量的吸血鬼存在,连旗下门店的流动资金都不放过,导致虽然天量融资,但依然难以继续。
采购,永远是最肥的,这是一个真理。
3既然物料采购是可以贪腐的,那么人的采购,为什么就不能呢?
招聘本身,就是一个很容易出现贪腐空间的领域。
公司运转总要招人吧?互联网公司总归是要用猎头吧?猎头总是要收费吧?
只要有收费,只要成本不透明,就有操作的空间。
一般来说,每通过猎头招聘成功一个人,都要给猎头公司一笔猎头费用,一般是年薪的15%到30%之间,看具体条件谈判。
由于互联网人的薪酬普遍较高,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那么猎头费用要如何吃掉呢?
第一步,要和猎头公司的老板达成一致,这个费用到底是怎么算,一般合作协议都是正常的,只不过私下会有返点。
例如合作协议上是年薪的25%,私下协商数字是15%,那候选人年薪的10%,就可以流入私人的腰包。
当和猎头公司达成一致之后,就要在候选人这里动手脚了。
如何动手脚?其实很简单。
首先就是正常社招or内推合格的候选人,走合作猎头的方式入职,就是把一个没有猎头费用的人,挂到猎头那边吃费用。
其次就是把其他猎头推荐过来的人,挂到一个有回扣的猎头公司名下,具体操作就是从A猎头看到这人的简历之后,把信息透露给B猎头(有合作回扣),让B猎头依据简历信息找到这个人,然后走B猎头的渠道,给A猎头说已经被别人抢先推荐了,或者命中内推去重了。
某国内前5的大厂,就很喜欢做这件事情,猎头们很讨厌他们,总是白嫖。
再然后,就是调整候选人的年薪,在不违反常理的情况下(1W变3W就很沙雕),把候选人的年薪做高,这样总体的回扣数字也会增加。
而且这么做还可以理直气壮的告诉别人,买人就是要大方,给够钱才能好好工作。
刚出问题的那家生鲜电商,开给员工的工资就很夸张,猎头回扣,也很夸张。
有时候互联网从业者的高工资中,有多少是投资人的泡沫,多少是猎头和公司的心照不宣,这个比例其实非常心照不宣。
4讲完实物和人的采购,我们再来讲讲别的,和业务有关。
如何通过正常的业务行为,来黑掉投资人的钱?这才是真正的洗钱大头。
首先必然绕不开的,就是广告投放。
广告投放属于典型的高金额,弹性成本,效果成迷,但刚需的项目。
广告投放中,又以电梯,写字楼和公交站牌这种广告为首。
这类广告根本无法量化效果,广告公司成本极低,但是又死贵,所以是吃回扣的重灾区。
一笔百万级的广告投放,能返利返到30%以上,如果是长期客户投大金额,返利返到50%以上也不是什么问题,毕竟没有什么成本。
每一家广告公司,都有专门的预算来应对甲方的吃拿卡要,这算是业内常识了,更厉害一点的,要数视频制作公司和策划公司。
因为广告投放本身多少还是有一个模糊的市场价的,而策划和视频制作的费用,则是一个完全无法被估价的东西,创意值多少?创意你懂吗?艺术你懂吗?艺术就是贵。
只要没法被估价,就有操作空间。
投资人这也算是为艺术买单了,支持艺术,人人有责。
除开楼宇广告这种典型的坑之外,流量广告和地推结算,也存在大量回扣行为。
一般来说,去投放APP推广,往往都是按照CPA(用户注册)和CPS(用户发生业务)来结算的,但是这里面就有很多门道了。
渠道刷注册量,是一个被默许的行为。
简单说就是用机器人和接码平台来注册APP,最终形成有效注册,如果企业提供大额优惠券,那么CPS下单也可以做。
有些有经验投资人做风险排查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否决条件,就是如果一家公司的注册节点没有接盾(注册反欺诈产品),那么这家公司直接就不看了,因为谁也不知道所谓的注册用户里面,有多少是机器人。
更有经验一些的,直接看用户的手机型号分布以及注册来源,有几个特定型号和来源直接可以干掉。
当然科技是在发展的,现在纯机器已经很low了,只能骗一些不太懂的沙雕投资人。
有点追求的,现在基本都是通过积分墙来操作,纯人工操作,刷单众包,做兼职,发挥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大家一起开心一起分钱。
而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不仅仅是为了回扣,更为了数据好看(活跃用户)能骗投资人投钱,纷纷加入这个浑水,大家发财,大家发财。
这才是真正的水军,可以用于洗投资人钱的那种水。
即使不是创业公司,很多中型乃至大型公司,也有很多每天都在靠着水军活跃续命的,前段时间公安打击了一大批这种公司,导致很多公司的应用商店排名爆降,活跃用户也爆降,场面非常魔幻。
5说完广告预算,我们再来说说营销预算。
这个营销预算,特指花在营销活动中的非广告成本。
简单来说,就是搞拉新或者营销活动时新送出去的各种优惠券,实物,可提现虚拟货币等等等等。
这部分预算,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洗钱路径,尤其是这两年裂变营销很火,这类支出大增。
每一个瞎搞的裂变营销的公司背后,都是投资人的眼泪。
先说实物,注册送XX,或者注册即可1元购买XX,或者消费满多少送XXX。
这类实物的价格和数量,本身就是有操作空间的。
价格就是原本批量采购3块钱的东西报5块钱。
数量就是原本应该送出去500个,但是通过调整数据凑单,硬生生可以送出去大几千,多送出去的东西,就是利润。
不是非常懂业务和数据的投资人,根本看不出来。
除了直接送的实物外,还有一些特惠商品。
创业公司只要和供应商串通,直接可以通过假发货来完成利益交换。
什么叫假发货?
举个例子,一家公司搞了个促销活动,用户可以以低于市价300元的方式购买一个比较紧俏的商品,但是公司和供应商搞了一个串通,使用大量虚假用户来下单,然后把这批用户也发货,但是发空包或者假物流,货物最终没有出供应商仓库,左手倒右手,这个营销费用可以大家来分账了。
很多公司的低价iphone,低价奶粉,低价牛奶,就存在了大量假发货的行为,不是说他们都是假发货,是真假掺在一起,比例全看良心。
注意,不是发假货,是假发货。
哦对了,近期破产的某家社交电商,搞假发货和虚假营销,搞的特别猛,搞到后面投资人都看不下去了,直接下一波资金不打了,只能烧供应商的钱,闹得最后特别难看。
假发货已经是电商和生鲜领域的一大顽疾,在套投资人钱这个角度,他们是非常成功的。
不说实物类的,我们说说虚拟物品类。
这部分包含优惠券,可提现虚拟货币,乃至各种话费奖品等等。
按照道理,这些东西都是要发出去的,那么发给谁,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所以需要一批官方假号来接收这些礼物,优惠券和奖项。
然后再有人利用这些奖项来进行变现。
最妙的是,羊毛党可以在这里被拿来背锅。
如果投资人发现不太对劲,可以说是羊毛党干的,然后和投资人一起痛骂羊毛党。
更骚的是,假发货+假补贴。
之前给某家知名公司做投资尽调的时候,直接发现代金券由定向的运营账户发到了一大批固定的用户手里,用户购买的全都是补贴商品和硬通货,然后供货商直接假发货,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一鱼多吃。
投资人看到之后都懵逼了,感慨这种天才没有去币圈简直是韭菜界的一大损失。
然后非常热情的把这个case推荐给了他一直看不顺眼的另一个投资人,希望他们投了以后炸掉,太真实了。
一场声势浩大的营销活动里,到底有多少是真的给到了真实的用户,多少给到了羊毛党,多少被自己人拿掉了呢?
这属于当代互联网创投圈的一大迷思。
而且永远没有答案。
6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风控特别重要,公司营销如果没有风控兜底的话,连大裤衩都保不住,一定要先有风控后有营销?
其实也不是。
就连风控里面,也有一堆一堆的歪门邪道。
数据采购,就是一个典型的存在猫腻的领域。
一家公司做营销活动,如果公司本身不打算搞鬼的话,肯定是离不开外部采购风险数据的,起码黑名单用户和机刷用户得拦下来吧。
哪怕不是营销活动,身份核验数据,银行卡三要素四要素验证,人脸识别,这些业务数据也总得要的,不然都没法保证钱给了谁。
至于设备指纹,风控SDK,APP加固,云采购之类的,更是多如牛毛
只要采购数据,这里面就存在了回扣问题。
数据采购的回扣是这些年很多创业者闷声发大财的小金库。
首先就是数据价格。
数据价格是一个很玄学的东西,因为数据出售方本身就是看菜下碟的,没有一个恒定的数据价格标准。
数据虽然卖的像白菜,但本身不如白菜价格透明。
并且数据的业务价值也是可以被人为操作的,业务增长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归结为APP改版,可以归结为模式优化,当然也可以归结为使用了有效的数据,至于怎么有效,那就是玄幻小说了。
这一切就代表了,采购什么数据,用什么价格来采购,就可以操作了。
尤其是,绝大多数投资人都不懂这里面的猫腻,不割简直对不起他们。
例如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就是非常典型的智商价格歧视市场。
人脸识别主要分为2种,一种是网纹比对,用照片来对比公安的高清网纹照,这种相对贵一点,因为高清网纹是收费的。
还有一种是无源1:1,就是用2张照片来互相对比相似度,这种很便宜。
一般公司使用都是用户第一次发生业务的时候,调数据眼比对,确认用户信息与官方一致,然后存下第一次的照片。
在第二次的时候就用第一次的照片作为参照物来比对。
一般第二次的价格远低于第一次,低1个数量级的水平。
这里面其实就是牵涉了一个有趣的割韭菜方式。
就是同一个用户,第一次调用的时候算作首调用,第二次调用的时候,是可以用无源1:1的。
而在计算成本的时候,全都按照首调来计费,不管调用多少次,都按照首次调用计费,和供应商结算也是,供应商那边计费不是这么计费的,会把差价的一定比例,进行返还。
所以你看,为什么很多APP拼了命的在人脸核验,动不动就人脸核验一下,真的是业务需要么?有的是业务需要,有的其实不那么需要。
但是老板需要。
另外吧,除了混淆首调和次调,人脸的通过率也可以操作。
人脸识别并不是通过率越高越好(我拿一条狗都能过,只能说明做的差),所以评价标准其实是存在一定随机性的,这里面的可操作空间更大。
设置几个不同的调用策略,完全可以让成本有几倍的波动,有波动,就有差价,就有钱拿。
不说人脸,就说其他的数据采购,很多数据公司自己是有缓存数据的,甲方购买数据的时候,买缓存数据,算成本的时候,按照指导价付费,大家一起用阴阳合同割韭菜。
这几年互联网发展下来,最肥又最安全的,就是从数据采购里面下手,因为调用量大,业务刚需,投资人搞不清楚里面的技术差别,甚至即使被抓到都可以甩锅自己不太懂数据行业一心为了业务,所以特别受欢迎。
绝大多数大数据公司(包括最近被抓的那几家公司),也专门设置了这部分的预算,专门用于满足用户的DIY需求。
他们也需要规模和用户量,从投资人那里割韭菜。
成功的投资者,果然具有共性。
数据采购这个领域,这里面有良心的和吃回扣的,成本可以相差好几倍,而且很难被石锤,毕竟很多数据确实是业务需要的。
这杆秤,真的只在自己心里。
7写到这里,这篇文章快要结束了,套路还远远没有写完,一个数据采购和渠道投放猫腻就能写好几篇。
如果你看到这里,你觉得投资人真惨,投资人都是冤大头,那可能说明你没看懂这篇文章。
实际上,很多投资人对此是心知肚明的,有默许的,有参与的,还有专门指导创业者怎么操作的,甚至还有专门帮他们提供渠道的,例如介绍广告公司和供应商。
毕竟投资经理们的核心诉求是什么?也是赚钱。
他们可以靠拿着母基金的钱正正经经投钱等升值套现后分奖金。
他们可以和创业者串通数据造假骗下一波接盘侠。
他们自然也可以和创业者联合起来,割母基金的钱,反正割个几笔下来,跳槽就好了。
投资经理和创业者的利益,从各种角度,于公于私,都是一起的。
大家都是为了钱,都是亲兄弟。
另外为什么很多公司明明已经死了,都不走破产清算?
因为不敢。
因为破产清算要把公司的每一个细节都搞明白。
真的开始清算的话,把每一笔账都弄明白了,很多人是真的可以进监狱的。
虽然这也是财务自由,但大家都不想要。
到了这时候,大家都很清醒。
清醒到魔幻。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