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互联网公司,相信第一时间闪现你脑海的一定是BAT,想到的是丁磊、张朝阳、刘强东这些互联网界的大佬。但是如果问你: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是谁创办的?恐怕你不一定答得上来,因为日常的报道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它的名字,因为互联网的江湖里,早已没了它的踪影。
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叫瀛海威,创办它的,是一位女性,她叫张树新。
1994年,中国刚刚成为第77个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而直到1995年的5月17日,邮电部才正式宣布,向国内全面开放Internet服务。那时候的中国,还不懂互联网为何物,马云刚刚向自己的丈母娘借了点钱准备做一个叫“中国黄页”的网站,但在距离杭州1278公里外的北京中关村,一张硕大的广告牌,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一家名叫“瀛海威”的公司,打开了国人进入互联网国度的神奇大门。
这块广告牌上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在广告牌1500米外,便是瀛海威公司所在地。
瀛海威,是information highway的音译,在当年,它被称为“国内第一家大型中文网站”。
瀛海威具体做了什么?
早期的互联网内容提供方十分匮乏。当时,瀛海威旗下的“瀛海威时空”网络是当时国内唯一一个立足于大众信息服务、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用户在注册账号,且缴纳了一定兑换上网所需要的信用点费用后,即可在网站上享受“论坛”、“邮局”、“咖啡屋”、“游戏城”等多种服务。瀛海威时空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互联网供资讯、娱乐资源及应用。瀛海威还拥有中文论坛,一度做了自己的虚拟货币,企图做线上交易。瀛海威时空曾是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平台,几乎早期互联网上能想到的一切都应有尽有。
对于当时的中国网民来说,只要家里有电脑、电话,注册入网成为瀛海威的用户,购买一定的“信用点”(每1信用点0.1元,最低购买数量为200个信用点,该价格并非一成不变),就可以登录瀛海威自己开发的全中文媒体网络系统,浏览新闻信息、收发邮件,也可以在论坛里交友、聊天,甚至还可以玩游戏。
具体的收费标准是:使用“瀛海威时空”的网上服务,每分钟消耗1个信用点,也就是每小时6元。通过瀛海威连接Internet使用WWW功能,每分钟消耗2个信用点,也就是每小时12元。发送电子邮件,若无附加文件,收费标准为20信用点/封;若有附加文件,收费标准为60信用点/封,外加2信用点/K字节。
虽然收费制的联机服务,相当于将网站变成了一个上岸票价昂贵的孤岛。但“瀛海威时空”仍可算中国最早的、针对普通民众的互联网服务。
当时它到底有多红呢?用几组数据就可以说明:
1996年,“瀛海威时空”的注册用户约有6000人,重度用户占比高达10%,用今天的话说,可以称为“种子用户”,或者叫“超级粉丝”。
1998年8月,“瀛海威时空”的注册用户超过6万人,通过邮件订阅的用户超过5万人,时空网络群的日均总访问量,超过了50万人次。
这个数据有多惊人?1997年全国的拨号入网用户,只有区区25万人。
数据显示,瀛海威的用户,71.04%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77.85%的用户具有大专以上学历,52.85%的用户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当时这种用户属性,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整个网站的用户群非常“高大上”,说是“精英聚集地”毫不为过。
对于当时的用户来说,瀛海威时空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通过互联网,他们认识到了很多志同道合、有意思的朋友,大家本来彼此都是陌生人,却在在网络世界里相遇,彼此隔着屏幕,“毫无拘束的聊天方式变得既神秘又刺激“。每天电脑上弹出的对话框,对方发来的一句“hello”,让上网成为当时唯一能吸引年轻人的事。
有一位名叫茅侃侃的年轻人,申请做了程序论坛的版主,他最兴奋的事情就是用各种方法维持论坛的发展,比如组织活动、召集大家聚会聊天等等。
火爆程度不亚于今天的抖音。
按理说,瀛海威收获了中国第一批网民,又生长在互联网环境方兴未艾时期,是中国互联网的修路人和布道士,应该在互联网江湖中大放异彩才对,但结局却是:
2004年10月19日,瀛海威被工商部门吊销执照,彻底告别了历史的舞台。
10年未满,遗憾离场。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失败的背后,都有哪些原因可供我们警示呢?
1、对用户需求视而不见
瀛海威成立之初,上网环境并不稳定,网络接入服务经常掉线,导致用户不满。在多方诉求之后,等来的却只是“需要等待”作为答复,导致注册用户的情绪不满逐渐堆积,最终爆发。
1996年7月,有名叫“AIOLOS”的注册会员,因无法忍受掉线问题,扬言要砸掉瀛海威的MODEM(调制调解器),引起众多会员的共鸣。
这件事如果放在今天,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处理此类危机公关,一定是以用户诉求为主,在官方平台公布道歉书,并安排技术团队立刻解决问题,确保用户上网体验。
但是当时瀛海威却执行了一系列的“骚操作”,官方成立“网络警察队”,进行了三天三夜的“网上严打”,对所有论坛进行大清理,删除用户言论,乃至挂起账户,暂停用户的使用权。
此举一出,群情激愤,不少网友甚至要去消协投诉,因为他们认为瀛海威单方面删除用户在账号内发布的文章,违反了《著作权法》,并且侵犯了他们的人身自由权。
其实,对于掉线这个技术问题,处理起来真的很难吗?事实并非如此,有内部技术人员称,“改正过来并不难,但就是拖了两年没人做。公司关心的是更大的项目,比如交换中心‘网上交费系统’……”
在此之后,瀛海威还陆续与注册用户爆发了多次冲突,平台的严打一次接着一次,平台在处理与网民的冲突时,所采取方式如出一辙,几乎全是:封停账号、删除言论、实施严打等,从未正面处理用户诉求,因为在平台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用户的积累和良好的体验感,是推动平台良性发展的基石。他们采用了错误的理念,认为用户是依托了瀛海威平台才能享受到便捷的互联网服务,如果不听话,关起来打一顿就老实了。于是,漠视用户需求,将重点放在公司其他赚钱的项目上,最终导致用户不满情绪不断积累,最终的结果是失望和离开。
2、面对变局,缺乏调整应变的能力
一家企业想要长久发展,在面对市场变局的时候,必须具备优秀的应变能力,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但在这一点上,瀛海威简直完败!
在1998年左右,互联网免费门户及应用开始广泛面世的时候,瀛海威没有选择开放自己的资源,而是继续选择了联机收费策略,当时网民已经开始广泛使用IE浏览器,瀛海威所使用的的网络协议却不是后来普适性强的TCP/IP协议,导致页面无法使用IE浏览器打开,这无形之中让瀛海威时空逐步成为了一个孤岛。但是平台并没有重视这些问题,仍然以中国互联网的布道者自居,并没有真正理解互联网的真谛和发展方向,而是在做自己理解的互联网。
换句话说,瀛海威不是不变,而是不知道怎么变,它只愿意活在自己想象的虚妄市场之中。
3、一味求大,盲目创新
我们都知道,想做成功的企业,有一条铁律就是:在某一领域深耕,做好这个领域的专家,再去扩充其他的商业模式。因为创业有一个大忌,那就是什么都想做。一定要专注。尤其是在早期,没有专注是不会有成功的
但是瀛海威在踩雷这条路上执意向前,在丧失接驳服务主动权后,仍不知根基扎实的重要性,只知道一味地寻求虚妄的创新和创意,不停地涉足各个领域,从互联网基础设施,到内容平台,影音游戏,再到电子商务,社交论坛,几乎要把如今各个互联网巨头的业务都包揽了。假设一下,如果瀛海威所涉足的领域都能成功,这样量级的互联网公司,放在今天,就是打造“生态”,它的定位,恐怕就是“中国电信+阿里巴巴+新浪+腾讯”的模样。
但结果就是:瀛海威一心要做大,但做大之前没有先潜心去打造这一根据地型业务,四处出击,终于难以支撑住大而化之的野心。摊子铺得太大了,什么都想做,却什么都做不好。
如今,距离瀛海威倒闭已经有了16年的时间,但还有不少老用户在“瀛海威——去日留痕”的网站“冲浪”。据悉,在16年时间中,网页拥有着超过4000条留言,长达195页。这或许是它曾经辉煌过的唯一痕迹。
我们时常想,如果瀛海威还活着,互联网江湖是不是会不一样?可惜市场最残酷的一面就在于:成功,从来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