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灰鹤!发现白琵鹭!发现黑腹滨鹬!发现小黑背鸥……”又到一年迁飞季,浙江省安吉县的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监测到,来此过冬的候鸟又多了不少新种类,几个珍稀品种还是被首次记录“来访”。
安吉县自2016年开展野生动物监测以来,200多台红外相机已获取了10万余份影像数据,白颈长尾雉、黄麂、鬣羚、勺鸡、白鹇等保护动物都成了镜头前的“常客”。“有得力的监测手段,就能更准确地摸清自然资源‘家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杨中军说。
在安吉县的另一头,还有监测“升级版”。黄杜村的白茶基地上,浙江省第二测绘院的测绘队员们操控着无人机执行航拍任务,悬停、定位、取景、拍摄……动作一气呵成。“这块区域的卫星遥感影像被云层遮挡了,航拍是为了对缺失的影像进行补充,确保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全覆盖。”一名监测队员介绍说。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地区之一,早在2015年,安吉县就探索以乡镇主要领导干部为审计对象,将美丽乡村创建、地质灾害点治理、生活垃圾处置、剿灭劣Ⅴ类水、落实河长制等专项行动纳入审计内容。
审“经济账”,有一套明确的体系。审“生态账”,审什么、怎么审?安吉自然资源分布广,类型也比较多。县审计局经责科科长徐焮感到,如果按照以往查资料、走访、座谈这样的老路子开展工作,存在不少困难。“到现场去核查,明明想去图纸上的山,却跑到了另一个山顶,大半天的时间就浪费掉了。”
2016年,在与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业务交流的过程中,徐焮发现,如果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地理国情监测手段,配合审计部门发现问题,结合野外核查,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能形成“科技化取证+专业化核查”的模式,可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地理国情监测就像‘天眼’,过去很多难题得到了解决。”安吉县审计局副局长张瀚尹说,“通过资源共享,影像对比分析,能直观地发现变化,找到可疑‘图斑’;随后审计部门和监测工作人员一道进行现场核查,形成有数可查、有据可依的审计成果,也更具有说服力。”
在地理国情监测的支撑下,近年来安吉发现包括侵占公益林、基本农田、水利河道、毁林种茶等在内的问题38个,提出审计建议31条,督促有关职能单位整改措施38条,向有关职能部门移送问题线索3条。
浙江省自然资源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地理国情监测已为全省近60个市县的审计工作提供服务,初步形成业务协同机制,构建了包括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7个方面47个指标在内的开放式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了自然资源审计信息化平台,探索出快捷、高效的信息化审计途径。(记者 谷业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