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滴滴在北京召开了一场大规模的顺风车开放日活动,这次活动大概是长庚君从业十多年来,参加的最为特别的企业活动之一。
为什么这样说?先来看看现场:
1、在这场数百媒体参加的活动中,从第一排至最后一排的座位全给了媒体,包括程维、柳青在内的滴滴核心高管全部站在走道,2个多小时无一人落座。
2、参会媒体中,既有一直看好滴滴的,也有过去一年来对滴滴持批评态度的媒体。在QA环节,没有滴滴公关提前“关照”,哪些敏感问题不能问。更没有公关传递小纸条,邀请媒体问一些台面上的“捧场问题”。与之相反,针对一系列在公关看来“砸场子”的问题,程维、柳青并没有采取回避态度,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
3、现场大屏幕播放的视频是过去一年来,由国内外媒体对这家公司的广泛批评剪辑而成。通常,无论发布会还是沟通会,现场大屏幕展示的要么是CEO的丰功伟绩,要么是这家企业的卓越贡献,又或者是合作伙伴、同行的祝贺。过去,从来没有一家企业将自己的负面报道剪辑成视频,并在现场大屏幕中播放。
4、2个多小时,数百媒体参加的这次活动中,几乎没有媒体提前离场,这在企业活动中并不多见。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现场提问的部分内容:
1、就在滴滴顺风车总经理张瑞及其团队详细分享了过去一年时间里顺风车的安全整改进展,提出“要让顺风车更真实、更顺路、更安全”,并推出女性专属保护计划后,随即就有媒体向柳青提出问题,如果万一恶性事件再次发生的话,滴滴会怎么办?
面对这个高难度问题,柳青给出的答案是,做外卖,做电商,很少谈到生命这件事情,但是出行不一样,所以这给人的冲击实在太大。程维带领整个团队复盘,很多同学说不出来话,就是一直在哭,而且不分年龄,那种感觉实在太煎熬了。
安全事件之后滴滴组建了安委会,程维带着团队去各个曾经发生过这种灾难性的危机或者事件的企业去学习,比如壳牌,国家电网,像松下,还有航空公司,去全世界学习他们的经验教训。
万一再发生这样的事情,柳青则觉得只能交给各位来评判了滴滴下一步应该怎么样,她坦言,自己真心想法是没有答案,但是会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拼尽全力的,把安全做好。
2、这个问题之后,又有媒体更尖锐的提出:去年8月24号顺风车事件发生之后,程维跟柳青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道歉?
程维给出的解答是,去年事件发生之后,大家都非常沉痛。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跟大家做坦诚沟通的必要性。所以今天才把开放透明变成滴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才开始全力以赴的跟大家沟通。今年滴滴制定了很多制度,发生一些重大交通事故或者其他的案件,高管同时都会去一线处理。这也会变成未来的机制,请大家监督我们。
柳青则说,我们去年8月24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道歉?这个问题在内部复盘又复盘,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那种体验?你没有实际行动的时候,你光用言语表达觉得特别苍白。当时我们团队可能没有经过特别多的风浪,因为很多人都是第一份工作或者第一次创业等等,突然间经历了这么大的事情,其实公众期待的,需要的是我们说话,第一时间的道歉,但当时我们有特别多的纠结,我们觉得,说对不起就可以吗?
那个时候顺风车部门第一时间就讨论顺风车下线的问题,如果顺风车没有下线,我们站出来说对不起是很苍白的。我们很傻,我们当时没有先遵从内心,那个时候我们是非常想道歉的。
3、现场无论程维、柳青还是顺风车业务负责人张瑞,都多次强调顺风车没有上线时间表。对此,有媒体提出疑问,究竟滴滴在怕什么?
柳青回答说,迟迟不上线就是因为害怕。滴滴比较怂,谁那么笃定就能推出一个100%安全的产品?谁都愿意做一件工作大家都说你真棒,谁愿意每天无数人骂你黑心,面对这么大的心理压力?这是为什么滴滴等了这么长时间的重要原因。
长庚观察
参加完这次滴滴的顺风车开放日,长庚君有几点判断:
1、虽然滴滴方面对顺风车的上线还没有时间表,但是现场透露的一些信息或许意味着,顺风车上线已经不再遥远。
比如程维在这次开放日中,对于顺风车、烧钱、补贴等问题就直言,滴滴是烧了很多钱的企业,在过去包括未来很长一个阶段里面,我们都不会把追求盈利当成最重要的目标工作。过去虽然觉得我们收了一些Take Rate(抽成),但这里面绝大多数都以C(乘客)端的补贴和司机的补贴返还回去的,所以实际上滴滴还是一个亏损的企业。
顺风车如果未来要上线的话,一定不会会把规模和盈利当成主要的目标,实际上顺风车业务负责人张瑞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指标。
2、经历了顺风车的风波,包括程维在内的滴滴管理层心态正在发生转变,以前是TMD三小巨头之一,从不示弱于人。而现在的滴滴,更愿意向外界示弱,在媒体沟通上更为坦诚,这点与创业初期,那个胖乎乎憨态可掬的滴滴形象到颇有几分相似。
记得18年初,美团王兴正式杀入网约车市场时,程维当时的态度是“尔要战,便战”。
前不久,首汽约车CEO魏东来发了一封内部信,声称首汽约车已经取得了市场第二名的位置,现场也有媒体就此询问程维的态度。
现在的程维则说,在滴滴内部重心、聚焦早就不在竞争层面。 滴滴更关注的是,看谁能提供最安全,效率最高,最便宜的服务,希望成为一个长远健康发展的企业。 有更多的企业探索移动出行,我们还是很开心的,希望整个社会舆论各方面,有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从尔要战便战到很开心看到更多企业探索移动出行,少了那一点血气方刚的滴滴,对于对手而言或许更为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