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Libra是新的“系统重要性”监管困局待突破
“可执行、可持续的金融创新需要在市场效率与风险监管之间找到平衡。”1月14日,2020年亚洲金融论坛(AFF)期间,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在主题为“金融科技与数位货币:大湾区金融创新”的第一财经(香港)金融科技论坛上表示。
在2019年6月,Facebook(脸书)发布Libra(天秤币)白皮书,被视为科技巨头(Big Techs)进军金融行业的里程碑事件。白皮书一经发布,引发广泛争议。虽然,Facebook超过27亿的庞大用户与区块链技术结合,使Libra有可能颠覆跨境汇款、移动支付等领域的现有格局,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储值手段和价值标准,但Libra的最终面世仍然困难重重,监管难题首当其冲。
“一个商业主体来承担公共职能,特别是货币发行的职能,在货币发行史上是有新意的,是带有革命性的变革。”巴曙松在《从金融创新看Libra的监管挑战与发展趋势》的主旨演讲中分享了他对于Libra的跟踪研究成果。他提出,通过监管原则与监管手段的双轮驱动,推动监管科技的变革和金融监管创新,找到Libra监管困局的突破口。
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影响
Libra白皮书一经发布,不少国家持谨慎态度,担心Libra的无国界货币发行与全球流通会影响自身的主权。由于美元占据Libra储备资产的50%,如果顺利发行,必将强化美元的全球地位。但对于小型经济体来说,由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或与Libra的供给目的不一致,将会影响这些国家货币政策的施行。一些极端通货膨胀的国家或地区,当地居民如果选择Libra进行交易和保值,将对本国主权货币形成替代。
“借用现有货币政策的概念,Libra的资产储备实际上相当于最后买家,相当于整个金融体系的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巴曙松认为。
为了降低监管难度,Libra考虑和当地商业银行合作,让银行成为授权的经销商,这些商业银行组成的网络就像货币政策操作里的公开市场操作。同时,Libra选择储备资产,主要是为了保持币值稳定。
另外,Libra在跨境支付方面有较大优势,这将挑战传统商业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的跨境支付业务,银行中间业务将面临收缩。
巴曙松认为,Libra的规模一旦做得比较大,可能会从支付环节延伸到贷款业务,进而形成信用创造功能,改变现有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对传统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核心金融中介地位产生影响。
同时,Libra还会替代部分货币,令政府的货币发行权受到限制,相应的铸币税收入也将受到影响。而随着政府发行货币能力的受限,政府增加对财政政策的依赖,最终有可能导致部分经济体债务显著上升。
全球监管新课题
毫无疑问,以Libra为代表的超主权国家货币的出现将对监管机构提出挑战。
“去中心化是超主权国家货币的优势和特点,但是接近于‘多中心化’的去中心化设计,使得问责的主体不容易找到。”巴曙松称,Libra必然面临去中心化和传统中心化监管的矛盾。
Libra发行后,各国本币与储备货币组合的兑换更为便捷和迅速,Libra的流通涉及Libra货币、储备货币组合、金融储备资产以及各国法币,所以,跨境的同步操作难度和复杂程度会大幅上升。在此过程中,强调点对点交易和匿名性,使得央行和监管部门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难度加大,不利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
Libra的目标是要建立普惠的、开放的点,这种普惠包容性、交易匿名性等特点,却有可能成为规避资本管制成为国际洗钱的工具。“金融科技创新的工具提高了效率,但是也加大了监管方和被监管方的信息不对称。”巴曙松称。
以Libra的跨境支付为例,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大幅度压缩90%以上跨境支付的成本,“但是作为重要的金融业务,进入不同的市场要相应地申请不同的牌照。”巴曙松称,要实现和不同国家的法币兑换,扩大不同的金融业务,Libra必然要取得不同国家的许可,获得相应的交易支持,这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加密的全球交易货币监管的“家”,来防止申请牌照时监管的不配套。
另外,目前超主权国家货币在设定机制上仍有不确定性。储备货币篮子的分配方案、法定资产的准备金托管等问题还未交代清楚。各国的数字法币有不同的设计方案,但数字法币的准备金托管在哪里?托管在什么机构?机构的标准是什么?责任是什么?如何向公众披露?这一系列问题,仍然有待机制上的设定。而针对发行规则、法定资产的双向兑换规则和信任规则,Libra也没有给出清晰的方案。
巴曙松认为,Libra毫无疑问是一项系统重要性的创新,一旦推出必然是一个系统重要性的架构,因为它有庞大的影响力、业务规模和覆盖范围。对于这样一个新的“系统重要性”,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要保持公信力,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对“系统重要性”的创新保留一定的弹性。同时,通过监管原则与监管手段的驱动,推动监管科技的变革和金融监管创新,最终找到Libra监管困局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