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是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其前身叫"GIF快手",诞生于2011年3月,最初是一款用来制作、分享GIF图片的手机应用。2012年11月,快手从纯粹的工具应用转型为短视频社区,用于用户记录和分享生产、生活的平台。
任何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本质都是一种商业模式。无论是工具型、社交型、游戏类、资讯类还是视频类产品,核心都要满足用户的某种需求,产品的用户规模、黏性、解决问题的类型等决定了其相应的商业价值。商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产品的影响力,所以产品商业模式的选择和定位非常重要。那么快手解决了用户什么样的需求,未来又会创造多大的商业价值呢?
快手满足了用户平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被他人认同的需求,这种公平普惠的价值观体现在商业模式的各个模块,由此构建的体系正加速其商业生态的崛起。
可以看到,一款信息流、社区形态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基本上都是由4个模块组成:用户获取、内容分发、内容生态以及商业变现。
(1)用户获取,包括渠道采购、内容品牌获量、社交推荐、激励收徒、地推等几种模式,关键在于如何低成本地拉新、促活以及提高留存,与内容生态亦相辅相成。用户获取的方式与内容生态也决定了用户的基本盘和延展性。
(2)内容分发,包括传统编辑、搜索引擎、社交分发以及算法推荐,这些筛选是综合的、多种分发方式的组合,而不是简单地一种,分发方式在信息与用户之间起着极其重要的纽带作用,其中分发效率与价值观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3)内容生态,形式上有PGC(专业生产内容)和UGC(用户原创内容)之分,判断内容生态的优劣在于是否持续生产鲜活的独特内容的能力,这与产品设计、分发机制、用户需求都有着密切关系。
(4)商业变现,包括广告、电商、直播、游戏、会员会费等,然而商业变现的方式无谓好坏,主要看适不适合提供的服务场景和用户属性(社区调性),当然不同变现方式的投入产出有所不同。
接下来,我们就从上述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四个维度来拆解一下快手的价值。
"不买量,不转发":快手有一个引以为豪的数据:7000万DAU全部靠自然增长。相比于抖音/头条全家桶铺天盖地的投放模式,快手要较为克制,无论是GIF时代不做转发(保障每个用户内容都被展示,相较于微博转发却很火,微博约80%的内容来自转发);还是2017年之前没有都投过广告,快手都要显得更为"佛系",早期的用户积累主要来源于优质内容生态和流量红利。作为移动互联网DAU TOP10的应用,快手也完成了"从北向南,从农村到城市,从MC天佑到王祖蓝"的转变,但"北方、下沉、草根达人"仍然是快手的基本盘。
"社交分发+公平的算法推荐":快手首页三栏几乎没有变化过,分别是'关注‛、'发现‛和'同城‛,分发比例约为2:2:1,兼顾社交与算法。头条先做推荐后做关注,一路磕磕绊绊;快手则是将推荐当做关注的启动器,很好的平衡了'关注‛和'推荐‛的关系。算法也是有价值观的,而快手算法的价值观就是'公平普惠‛。此外,快手头部创作者是没有大V认证的,与其他短视频平台不同,头部内容占据80%以上流量,快手会将头部内容流量限制在30 %左右,70%分配给中长尾内容。所以抖音是'爆款‛逻辑,具有强媒体属性;而快手则是公平分发,具有强社区属性。
草根江湖与半熟人社区:以服务内容创作者为出发点,公平的分发也极大地激发了普通用户的制作热情,构建最有活力的内容生态:以2018年计,全年在快手上发布过作品的用户达1.9亿,发布比率约70%;日均上传超过1000万条(2019二季度日均上传已达到3000万条),"日上传内容/日活用户"比例超过8%(抖音大约4-5%,门槛更高的B站则不足0.5%)。从内容创作者结构来看,头部主要是前YY系专业主播,快手在早期从工具到社区转型期经历过一波YY主播的迁移,这些主播直播能力强、粉丝忠诚度高、带货能力强,如散打家族等原生网红工会。中腰部则是草根达人,是快手多元化内容的中坚力量,在'公平普惠‛的分配机制下稳步崛起,生活、小姐姐、美食是其TOP3品类。长尾则是基于地域/职业等社交关系的普通用户,无主题的生活记录是主要内容,而对于普通用户,其评论互动则多是聚集于地域、职业等半熟人关系群,其互动频率高达3%左右(点赞/播放量+评论/播放量)。
商业化起步晚,'直播+电商+广告'构建闭环:商业变现与产品设计、用户调性相匹配才能达到高效率。由于早期用户更偏向于下沉市场,调性也更为'亲民‛,快手在直播方面的变现非常成熟,2018年流水就已经超过200亿,位列直播行业第一梯队。而'瀑布流‛的基因(与抖音全屏模式不同)以及强社区属性带来的广告加载率限制(例如用户对微信朋友圈加载广告的容忍度明显低于微博、抖音等产品)导致广告起步较晚(2018年开始),与抖音400-500亿级别的信息流广告收入有明显差距。强社区关系构建内容创作者与用户天然纽带关注的基础上打造主播的私域流量池,'带货‛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快手体系(包括导出微信、淘宝、拼多多等成交的订单)的GMV已经达千亿级别。
用户获取:快就是慢,慢就是快,筑墙积粮缓称王
从用户增长角度来看,快手真的很'佛系‛。GIF时代不支持转发‚2016年下半年才建立App推广部门‚7000万日活之前全都是自然增长,基本践行了'无为而治‛。但快手的增长真的很快,2014年全年日活用户增长百倍到达了千万级别,在抖音的强力运营、海量投放下,2019年中快手的日活用户任然能突破2亿,晋身为移动互联网TOP 10的 APP。不得不说,快手一直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用心把产品和内容生态做得更好,又恰逢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应了那句'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作为工具类应用的快手初期更多以微博、人人网等社区作为应用场景,完成了原始的用户积累。但在快速发展期的快手仍然存在着危机感和不安——"工具类应用很容易被其他替代,变现也有很大挑战,等到达一定体量,用户的认知很难扭转"。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和不安,快手开启了长达两年'痛苦‛的转型探索期。早在2011年10月上线的V2.4版本中快手就加入了"火热GIFshow"社区模块,被视为转型社区的第一步和铺垫,并且加大社区板块运营力量。然而社区的运营难度非常大,用户早已习惯把快手当作一种工具来看待,历经半年时间运营的"火热GIFshow"反响平平,排名靠前的视频转发和评论不足10个。快手转型社区的决心依然坚定,在2012年11月上线的V3.40版本中实施强制转型,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把社区作为自己产品的主要功能对待。V3.40版本也是快手历史评分最低的版本,这次转型可以说是非常生硬和粗暴,用户评价可谓"恶评如潮",DAU也从巅峰时期的近百万下降到几万,掉了90%的日活用户。在接下来的V3.X十几个版本中,加入了现今仍保存的'发现‛(V3.40)、'同城‛(V3.48)、'关注‛(V3.94)等板块(丰富了'附近的人‛、'拉黑‛、'微博入口‛、'谁喜欢你的作品‛等功能),历时8个月迭代与运营最终取得了成效。
早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只要产品做的好是不缺流量的。2013年的夏天快手创始人程一笑和宿华第一次见面,这次被称为'长征会师‛的见面也奠定了快手的'火箭式发展‛。程一笑精于产品,宿华通于算法,来快手之前,宿华在Google中国研究机器学习,之后又被百度挖去负责凤巢系统的搭建,对于搜索和算法推荐了然于胸。磨合半年后,宿华就将'算法推荐‛应用到内容分发上,用户的体验立刻得到了改善,得益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经验和百度商务搜索引擎凤巢的经历,宿华的方法论与头条是一模一样的,快手在算法的运用甚至早于头条。2014年春算法上线,快手下载量斜率明显陡峭了起来,很短的时间到7月份快手的日活用户就突破了百万,等到2015年1月就破了千万,1年100倍的用户增长速度足以为'算法‛正名。(要知道快手的App推广部门是2016年下半年才着手建立的,上述增长来自于自然增长)。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相比于单一因素决定论,本人更推崇'合适论‛,即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人做出了合适的事情。何为天时?2013-2014年4G/WIFI/智能机普及,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人口红利和时长红利皆在,不断涌入的用户以及等待被消耗的时间。何为地利?经历过社区化转型的阵痛,用户产生的内容属于了平台,2014年间快手的日均上传量达百万级别,大量的用户内容等待被分发。何为人和?供给和需求都有了,关键的是如何高效匹配。算法就像是'加速器‛,用户感觉特别明显,点什么视频,类似的视频就会越来越多,不知不觉时长和黏性就都有了。
前景:对于字节跳动而言,快手是一个很好的竞争对手,竞争并没有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二者的基本盘稳固,尚未进入"最终决战"的阶段。对于腾讯而言,自身大部分的娱乐内容业务都是失败的,在短视频领域严重落后的情况下面对着'头条系‛的风头正盛,联合快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参照腾讯投资的京东、美团、拼多多—— "财务投资+业务加深合作"的可能性最大。对于哔哩哔哩而言,一方面,快手收购A站并持续输出资金和技术,从核心二次元方向进攻,另一方面,三四线Z世代是快手的基本盘,相互'觊觎‛,未来会有更多火花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