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车停在学校门口,熄火,掏出手机,打开支付宝,找到“饿了么外卖”,搜索“嘉和一品”。离我最近的是“东坝店”,送达时间是30分钟。如果我此时下单,可以赶在我女儿放学前拿到。
这是一周前的事。
我女儿要去参加一场英语水平测试。正值晚高峰,路上耗时很长,可以确定她赶到考场后根本没时间吃晚饭。我只能想办法让她在车上吃点儿东西。
我在她学校门口用饿了么叫了个外卖,是她喜欢的嘉和一品猪肉圆白菜锅贴。饿了么的骑手比预定时间早了几分钟到达。为了表示感谢,我给骑手打赏了5块钱。
这次叫外卖的经历,让我充满愉悦感:我女儿在晚高峰时可以吃到她喜欢吃的锅贴;我可以不再担心行程的仓促;打赏让我产生了满足感;而店铺的优惠,让我有了“薅羊毛”的感觉——如果我到店点餐打包,不惟耗时耗力,还要支付总额44元的餐费与包装盒费用,而我叫了外卖,只支付了28元,加上给骑手的打赏,实际支出也只有33元。
这是一次有趣的经历。
路上我开始思考:它到底改变了什么?
首先,它代表了我消费习惯正在发生转变。以前我喜欢到店点餐,现在我则习惯了在支付宝上使用饿了么。
其次,它意味着更多就业机会出现。店铺的服务员并未因此而减少,但却增加了骑手的岗位。
第三,它意味着商户的成本在下降。到店就餐的收益受制于翻台率,而外卖则使翻台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摊薄了店铺的房租成本,使店铺有意愿进行优惠。
最关键的是,店铺拥有了数据,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备餐、调整备餐和营业时间。它的经营会更具效率。
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这是革命性的变革。它的影响所至,经由一个个骑手、一家家商户,最终会改变整个国家。
那么,谁在支撑着这个体系运转呢?
我因为是在支付宝上使用口碑饿了么,所以天然认为是它在支撑这个体系运转。
口碑饿了么,官方称谓是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我检索新闻时发现,天猫“双11”期间,饿了么电子消费券销量同比暴涨十倍,很多个本地生活服务行业纪录被打破,据称上亿消费者、数百万商家和口碑饿了么一起推动了全社会的商业共振。
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裁王磊说:“我们在创造一个全新的现代服务业中台。百万商家和我们一起,重新定义了本地生活服务行业可以触达的高度。”
检索新闻的时候,我还听到一个新词,“新服务”。这是阿里巴巴经济体造出的又一个“新”。在天猫“双11”期间,我特别关注过它制造的“新消费”。
“新消费”我是勉强搞懂了,那“新服务”又是什么呢?
来自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的定义是——“互联网时代,努力打造服务、产品、硬件体系的数智化,构建全球领先的数智化服务业新体系。”王磊在11月19日的本地生活服务战略发布会上则解释说,将通过数智化,做好本地生活服务业的中台。
这是属于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的定义,是“内部定义”,它有五个关键词,除了“新服务”外,还有“新工具”、“新价值”、“新连接”、“新目标”。马云的“五新”之后,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内部又来了一个“五新”。
我在新闻中读到:饿了么口碑构建的全链路数字化体系,提供的全数字化解决方案,已经超越了交易平台的概念。随着与阿里生态的底层数据交融,饿了么口碑正快速带领行业步入“新服务”时代。
几乎所有新闻都在强调,在“新服务”时代,生产关系将发生变化:从强调分工,到注重协同;从靠流量赚钱,到靠手艺赚钱;从重视内部完善,到玩转跨界合作…… 服务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被全部打通,商户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在质量及体验上也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用户将享受到极具个性化的精准推荐、高效便捷的即时配送、沉稳可靠的金融支撑。
这一切,都是站在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立场上的定义。那“新服务”的外部定义应该是什么?
我们从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的“五新”倒推——商家将拥有数智化体系、“一户一表”的独立中台、以人为本的价值认同、“新零售”与“新消费”的延伸与支撑、以“服务”为目标,“要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既然新服务是“新零售”的关键延伸,也是“新消费”的关键支撑。依照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的定义,新零售的本质是“人货场的重构”。
我在《为什么人们愿意为双11的“新消费”买单?》中说过,在淘宝天猫总裁蒋凡的逻辑中,“新消费”的新就是新群体、新供给和新场景。依照蒋的逻辑,“新消费”的本质同样是人货场的重构,与“新零售”在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新消费”提供了比“新零售”更广袤更纵深的一个空间——
仅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新零售”更关注供给侧变革,重心是商户是企业,而“新消费”,更关注消费侧的变革,重心是消费者的体验,是更广阔的消费空间。
同样逻辑,作为“新服务”的提出者与定义者,王磊的逻辑必定是在“人货场”的架构内。人是消费者、货是商家提供的服务、场就是“本地”。
所以从外部来看,“新服务”就是数智化的服务连接。它也是“人货场的重构”。它试图通过改变百万商户,最终能服务到每一个本地生活人群。
很土的一个定义,不是吗?
但生活就是如此。我们需要的不是浪漫主义,而是每天的柴米油盐。我们每个人都追求快,追求绝对的速度,追求迫不及待。如果“新服务”能使“城市生活更美好”,土一点儿又有什么呢?
更何况,“新服务”对于中国,远比我们的所想重要得多。
对于消费者来说,“新服务”就是快捷、智能、体贴的服务,就是更好的服务。它很重要,却也没那么重要。
但是对于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的百万商户来说,它的确很重要。如果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能够全面兑现其对商户的承诺,那么商户即可拥有自己独立的小中台,一方面可以利用小中台与大中台(平台)连接,另一方面又可以用自己的小中台进行精准营销。
在被赋能之后,它的效率会得到提升。每一个商户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提升经营能力、赚更多钱更重要的了。
微观经济因为过于分散与琐细,常常遭遇忽视。我们很难从一家店铺身上看到那种巨大变革带来的震撼,自然也很难体会到一个小小数字的变化,对于中国可能意味着什么。
倘使“新服务”真正做到在核心环节为商户降本增效,那么一个个小微经济体的活力就会被激发,需求与供给会更加对称,商户就会在自身发展中提升效率,采购更多原材料,雇佣更多的人……
中国第三产业的“流通”与“服务”,就会在一条条细微的潜流中慢慢发生改变。这改变是寂寞无声的,倘使有一天它呈现为一个数字,那它改变的将是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这个数字是,60%。
全球定义发达国家,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分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仅要看其GDP,也要观察其产业结构,尤其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
第三产业指各类服务或商品,在中国通常指流通与服务。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比通常超过60%,主要经济体中,美国、英国与法国占比都接近80%,日本73%左右,德国接近70%。中国虽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第三产业近几年占比才超过50%,离发达国家标准线还有好长一段距离。
国家统计局今年8月20日发布的报告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保持了就业形势长期稳定,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最大产业,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城镇就业主渠道。”
马云曾经在演讲中说:“不要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立起来,不要把服务业和制造业对立起来,今后服务业就是制造业,制造业就是服务业,如果在座的每个人去思考,你今天说你是制造业,那你的路走得也不会太长,也就是几年的时间。实体经济不是制造业,服务业是实体经济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服务业太重要了。
“新服务”因此也真的很重要。它的重要,是因为它关乎国计,更关乎民生。
中国终究要成为发达国家,这条路很长,最大的障碍还是产业结构,是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新服务”的目标就是推动服务业的数智化水平,用技术驱动服务,提升服务效率。效率提升之后,服务业的天花板就会被捅破,新的需求就会诞生,“新消费”就会顺势而上。
我们可以说,每一个推进“新服务”的商户,每一个使用“新服务”的消费者,都构成了中国通往发达国家之路上的砂石——我们是不是很重要?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调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今年的就业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在此基础之上,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要在实现预期目标的基础上,力争达到近几年的实际规模,也就是力争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这既保障城镇劳动力就业,也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留出空间。
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已经明确了服务业对于民生的重要——“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最大产业,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城镇就业主渠道。”“新服务”提升了商户的效率,创造了新的“货”与“场”,自然也会带来新的“人”——消费者与从业者。
电子商务的末端在物流,本地服务的末端在服务的完成,这都需要人去实现。在本地生活中,每个商户、每个行业,其所服务的人群与半径都是有限的,需求增加之后,无论数智化程度多高,它都必须增加更多人力来完成服务。这就是就业,是民生,是最重要的民生。
中国服务业正处于技术驱动的剧烈变革期,服务业数智化程度低、区域发展不均衡,既是成长的障碍,也是成长的红利。“新服务”就是要提供兑现红利的可能性。
“新服务”的出现,是服务业成长的必然选择,也是自然选择。
我生于1970年代。我们这代人身上承载了服务业的千年巨变,简直称得上是中国服务业“活化石”一样的载体。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见惯了货郎走街串巷,也习惯了以物易物。我的家乡,至今还习惯于拿小麦换面粉、拿花生换花生油。
1990年代,我到北京读大学。世界突然变得宽阔,服务也变得眼花缭乱。海淀图书城附近,几乎是一个农村学生的整个世界。你想要的东西,它都能提供。那时候我们想要的就是吃饭、打电话、买书和衣服,偶尔打打台球,谈恋爱的时候喝杯咖啡,周末到小店里点个醋溜土豆丝、葱爆羊肉,兄弟们喝几瓶啤酒……
美好生活背后,有诸多不便。那时候打电话、吃饭、购物,都需要排队、付现金。有时晚间饿了想吃点儿东西,要像孤魂野鬼一样到处寻找开门营业的小店。那时候如果有个“饿了么”,一定会将幸福感冲到峰值。
到了2000年后,我住的地方可以电话订餐了,但也仅限小区内部。有时候店家缺人手,你就得自己跑去取餐。那时候去银行交电话费、水电燃气、存取款、还房贷,依旧要排好长的队。倘使你要将所有事情办一遍,没有半天、一天的时间根本弄不完。现在想来,在没有互联网的日子里,我们被孤立在真正的服务之外。
真正的“服务”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到来的。大部分常用公共服务已经可以在支付宝上实现了,更具体的服务,电子商务与本地服务分别提供了解决方案。生活的便捷度提升之后,幸福感就会增强。
在从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变的时候,是我“本地生活”最苦恼的一段日子。我的“本地生活”有不少奇遇。
我此前住的地方附近,一家叫“写意人生”的香港茶餐厅,生意看起来红红火火,一夜之间老板卷款跑路了。我在它那儿充了值,因为充值有优惠。我搬家之后,又在附近一家“印象农家院”里充了值,心想这回你农家院该不会跑路了吧,结果隔了个把月后有一次去吃饭,发现那儿已经拆迁了。
如果是在今天,如果是在“饿了么”或者“口碑”上面,你想要的优惠不必通过充值来获得;对店铺的评价也可以成为你的重要参考。
时代已经巨变。改变的速度越来越快,有时一夜之间,便可穿越千年。
与变化同行的,是各种交锋,既有消费行为的交锋,也有服务理念的碰撞。我们目睹了一家家店铺从生到死,也看到一家家店铺从无到有。只要生活在继续,服务就不会中断,变化与交锋就会持续。
从服务到“新服务”,不只是技术上的变革,而是消费者与技术一起,用脚投票,对低效、劣质服务进行淘汰;用钱投票,让高效优质服务实现“马太效应”。
“新服务”想实现的目标是帮助中国服务业弯道超车,助力于国计民生。它想干的事情很多。它的商业价值,会在具体的商业动作中呈现,而它最重要的价值,在我看来,则是填平数据鸿沟,实现数据平等与分享的尝试与努力。
依照内部定义,口碑饿了么推出“新服务”的同时,还推出一套核心的商业操作系统,它对内可以优化和扩充大平台的生态与服务能力,对外则“去中心化”,增加商户独立的小中台。
与纯粹“大中台”时代相较,这是一次商业技术上的巨变。在“大中台”时代里,流量是最重要的,它意味着用户端的需求与商户端的供给。问题是,任何一端流量缺失后,整个模式就会陷入瓶颈期,出现停滞。
“新服务”的“去中心化”,本质上就是将“本地化”进行到底,商户与消费者“本地化”精准匹配。它意味着大平台必须做出牺牲,将数据的自主权让渡给商户。
“中心化”时代里,数据完全掌握在大平台手中,商家只是数据的供应者与使用者;但在“新服务”中,数据由大平台与商家共同拥有,商家可以自主经营自己的数据,数据告别了垄断,也开始了“去中心化”。
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裁王磊认为,现代服务业的“现代”二字,就是数据,而其所从事的,实则是数据服务业。
对于商家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改变。此前的数据关系中,大平台与商家是主仆关系;而在“新服务”中,数据关系则变成了兄弟关系。
数据服务如今已经成为整个阿里巴巴的核心能力,无论电商业务、金融业务、物流业务,还是云计算、本地生活,都在提供数据服务。
通过数据服务,“新零售”改造了商业,让中国零售业拥有了全球最领先的零售体系;“新消费”打破了消费鸿沟,使消费下沉到四五六线城市和大城市的“五环外”;“新服务”则试图改造整个服务体系,提供一种中国现代服务业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在服务业,钱是大问题。王磊说,服务业是最缺钱的地方,也是区域发展最不平衡、互联网化水平最低的地方。所有的小店,除了自己的存款,拿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支持,饿了么口碑与蚂蚁金服联手提供金融服务,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
服务业中国第三产业的核心,也是中国通往发达国家道路上最需提升的产业。它既是国计,也是民生。阿里巴巴选择这样的单点进行突破,符合其一直的商业逻辑。
从阿里巴巴的历史与产品来看,阿里的逻辑是解决最需要解决的商业社会难题(也是其自身“痛点”)。它相信解决了社会难题,就是解决了商业空间,自己一定可以得到足够的商业回报。最初的1688(B2B业务)如此,支付宝如此,菜鸟如此,阿里云如此,如今的阿里本地生活同样如此。科技、商业与社会发展融合到一起,将企业的动能与社会的势能融合到一起,它便成功了。
王磊说:“以前是平台好做,生意难做,以后要平台难做,生意好做。所以归根到底,新服务是一个使命愿景价值观的问题。”
1999年,马云给阿里巴巴确立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二十年过去,它依旧适用。
*图片购自视觉中国
严正声明:“商业人物”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须获得“商业人物”授权。一切形式的非法转载,包括但不限于盗转、未获“商业人物”授权通过第三方转载行为,均属侵权行为,“商业人物”将公布“黑名单”并追究法律责任。“商业人物”只愿与尊重知识产权的机构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