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奔跑 “双创”带来就业新增长
在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以下简称“双创周”)云展区,一款防疫巡检机器人备受关注。
今年三四月,这款机器人在武汉中心医院和汉口火车站,代替人工进行体温监测、口罩检测、消毒液喷洒等。研发出这款机器人的是珠海一维弦机器人有限公司,从有想法到产品出厂,只用了1个月。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百业艰难,但危机中有新机。从线下到线上,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从传统基建到新型基建,从传统协同到现代协同……“双创”青年奋力拓宽着行业想象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边界,不仅为自己的发展争得一片更大的“蓝海”,也为经济发展与就业创造新的增长点。
高新技术企业吸纳97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
珠海一维弦机器人有限公司CEO唐博维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疫情暴发后,他们收到武汉合作伙伴的紧急求助,在天南海北休假的小伙伴聚在“云端”一起赶工。
得益于自有成熟技术的积累,他们于2月14日完成“MoRoS”样机试制,3月6日实现首批10台量产机出厂。作为工信部第四批防疫重点企业,迄今,他们已生产百余台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分别在武汉、珠海、北京等地“就职”。
疫情之下,像唐博维他们一样加速奔跑的创新创业者有很多。他们让一批新业态驶入发展快车道,智能机器人、线上直播展会、在线教育……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加速普及,赋能双创转型升级。国家发改委在双创周期间公布的数据显示,创新创业推动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收入持续增长,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快速发展,今年7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连续5个月保持8%以上增长。
科技创新也在支撑高质量就业。科技部秘书长苗少波指出,今年以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创造新岗位,催生新产业,带动新就业;挖掘高新区创业孵化机构、创业企业就业岗位超过15万个,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已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97万人。
新业态新模式释放更多就业机会
当前新技术助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年轻人迎来新的创业机会。
“疫情防控常态化是对所有创业项目的最大影响,比如在消费领域发展得比较好的是线上线下、到店和到家相融合的模式。”“霸蛮”创始人张天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个从线下店起家的米粉品牌,如今“霸蛮”70%的收入来自线上电商。
瞄准新的需求和痛点才能抓住机会。“中国的消费市场足够大,4亿多90后、00后消费人群有新的需求,所以元气森林等新创品牌可以快速发展。”在张天一看来,大学生创业者的优势在于更了解用户的想法和互联网的“打法”。
鼓励和支持年轻人的创新创业梦想,政府在行动。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在7月15日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发展副业、灵活就业在疫情下优势凸显。拥抱这种市场变化,张震北创办了“全球云端”零工创客共享服务平台。他认为,在后疫情时期,企业对于灵活用工的需求会变得更大。零工平台就像蓄水池,有很多自由职业者入驻,比如自由撰稿人、设计师、财务人员,都能通过平台接单获得可观的收入。“传统模式一旦被打破,将会释放出更多就业机会。”从去年4月上线至今,有1000多家企业在零工创客共享服务平台完成注册审核,已为两万多人次提供零工岗位。
850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
青年创新创业的身影也出现在田间地头,他们通过寻找家乡与全国市场的交接点,为基层注入崭新动能。
郑智刚没想到,一个返乡创业的决定能让自己和公司在疫情期间迸发出这么大的能量——向全国提供2000多万个口罩。
“我们在20天内研发成功第一台口罩设备并顺利生产出产品。”今年年初,郑智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口罩前端的生产资料,带着技术骨干去外省交流学习,夜以继日地和技术人员设计图纸,安排生产。政府也在不懈努力,分管副市长带队冒着疫情风险开车去外地工厂沟通协商口罩机配套零部件供应。口罩设备研发成功之后,政府第一时间组织200余名工人,加大力度投产口罩机,生产口罩,在疫情阶段提供2000多万个口罩,并且向浙江、安徽等十几个省份提供近200台口罩机。
目前,郑智刚的厂区吸纳近200余人就业,其中高级工程师及高级技术人员数十人,企业还吸纳了十几名贫困户就业。这家企业还带动五六家相关配套企业在德兴市落地发展,带动当地就业近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