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4日的重要讲话中,精准扶贫出现在了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六大场景”中。在这六大场景中,精准扶贫显得不那么起眼,然而,让每一个弱小个体都能得到应有的帮助,也是区块链精神的重要体现。
实际上,将精准扶贫加入六大场景,这方面的应用并非空想。此前,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在贵州省和西藏省开展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精准扶贫项目。
201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就开始通过区块链技术,开辟银政合作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路径。2018年5月,中国银行宣布西藏扶贫资金支持保障系统二期项目正式投产,开展区块链技术用于精准扶贫的金融领域创新尝试。
传统扶贫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传统扶贫存在多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传统扶贫基金的管理模式是中心化、层层管理的模式,管理效率低下。以工商银行的传统扶贫基金管理模式为例,就有领导小组办公室、省财政厅、投资集团、投资公司、省脱贫基金公司、县脱贫基金公司、工商银行、项目实施单位等层层管理。
其次是资金规模大,管理效率低。以贵州省为例,脱贫基金规模达到3000亿,覆盖400万贫困人口,体量和信息巨大,管理难度很高。
因此,资金的拨付、到账时间、实用效果都很难把控,容易造成资金脱节,管理费用居高不下等结果。
最后是投放粗放,透明度低。传统扶贫工作自上而下,资金很难精准到达最需要的群众手上,另外由于地域交通和信息不便利,工作的透明度低,而社会关注度又大,容易造成公众的不信任从而影响扶贫工作的社会效应。
区块链技术与精准扶贫
针对传统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区块链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优化:
第一,简化管理。通过建立联盟链,将相关企业和政府机构纳入联盟链中, 可以通过系统实现电子化申请和审批操作,联动银行系统实现自动拨付资金,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通过区块链系统,可以变“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加强扶贫的精准性;上级政府则可以通过系统实时了解扶贫项目整体进展,并进行跟踪管理,提高扶贫管理效率。
第二,资金透明。每一笔资金的审批流程和资金流向都在区块链系统中有明确的记录并可追溯,使得各方都可以实时对扶贫工作进行监督,真正做到透明公开,并避免资金被挤占挪用。
各级政府也可以对每一笔资金进行实时监控,了解详细情况,在流程中出现任何问题时,也可以及时定位环节,从而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
第三,扶贫对象。对于扶贫对象,可以将其身份、户籍资料上链,同时结合生物数据录入,用多种方式证明其身份和真实性。由此,可以保证扶贫基金准确定位、按需拨付、精准到户,真正实现精准扶贫。
在一个理想化的区块链去中心化自治系统中,每一个节点,无论强大还是弱小,都能实现自身价值,在整个系统中获得应有的位置。
诚然,无论是区块链系统还是现实,离理想化的完美都还有着很远的距离,但是区块链的出现,无疑让我们离完美又更近了一步。
(作者:链博科技,内容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