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展史:福克D-VII双翼机,巅峰之作,一战后
前序
1918年4月,西线战场德国阵营中,出现了一款新型战机。它机动性强、转弯格斗性极佳、爬升性能优越和升限无与伦比,令英、法同盟国的飞行员感到有压力山大。它驰骋战场,显露锋芒,在战场上难逢对手,被誉为当时“最好的飞机”。下面就由“天明”为大家分享这款“福克D-VII”双翼机的故事。
三翼隐患,被军方放弃
1917年9月,在德军热烈的期盼下,迎来了福克Dr.I三翼机。这款战机性能优异,灵活性强,刚入部队,里希特·霍芬驾驶它获得了胜利的战果。就这样“福克Dr.I”三翼机凭借它优异的爬升和转弯速度,获得了德军的青睐。然而,让人失望的是“福克Dr.I”三翼机优异的性能背后深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导致德军放弃在这款三翼机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
开发新机,满足军方需求
1917年末,“福克Dr.I”三翼机多次出现空中折翼后,福克飞机制造厂的莱茵福·普拉茨团队,立即开始研发下一款战机来满足军方的需要。这款新型双翼战机采用钢管焊接骨架,来保证机身坚固耐用,机翼还是采取“福克Dr.I”三翼机的设计,以木板作为骨架,外部使用帆布包裹,但在木板的厚度上提升了20%来增加机翼的强度。为了保证飞机不再出现“福克Dr.I”三翼机空中折翼的状况,这款新型机采用了“N”型支柱连接上下机翼加固机翼强度。这样可以让飞行员在战斗中安心俯冲击敌,不用担心机翼过载导致断裂。值得注意的是“福克D-VII”双翼机在主起落架上也设计了一块小的翼面,用来增加飞机升力。通过以上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来,新型战机是在“福克Dr.I”三翼机和“信天翁D-系列”飞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装升级,减少了一个翼面,加强全机结构强度。
参加比赛,获王牌飞行员里希特·霍芬指点
随着英、法同盟战机的更新,在前线的德军士兵感到力不从心,老旧飞机的性能跟不上战场节奏,他们急需一款能够匹敌对手的新机型。1918年1月,德国空军为了获得性能优异的新型战机,再次举行了“新型战斗机比赛”。莱茵福·普拉茨团队研发的这款新型双翼战机,此时正排上用场。福克飞机制造厂派出莱茵福·普拉茨和他的团队设计出的新型双翼机参加比赛。1918年 1月26日,里希特·霍芬对这款飞机进行了试飞测试,对其表现的性能较为满意。次日,里希特·霍芬再次驾驶了这款飞机飞上天空,并对其不足之处留下了记录,飞机着陆后,里希特·霍芬将两次试飞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设计缺陷,和莱茵福·普拉茨进行了交流。如从俯冲中改变状态困难、机动性还需加强、飞行员上方视野有盲区等问题。
改进不足,提高性能
在得到飞行员里希特·霍芬提出的宝贵意见后,莱茵福·普拉茨和他的团队立即赶回工厂,针对这次试飞中存在的问进行改良,让飞机的性能进一步得到提升,赢得比赛。为了解决从俯冲改变状态困难这个问题,莱茵福·普拉茨改变原来的机身状态,将机身加长40厘米,加长升降舵与机身的力臂,可使飞机能够轻松灵活的从俯冲中改变状态。此外,更换最初175匹马力的戴姆勒D-IIIa6气缸水冷式发动机,使用185匹马力的BMW-IIIa12气缸水冷式新型发动机。他们采用增大动力的方式,成功地提升了飞机的机动性。同时将驾驶舱往后移动了一点,增高座椅,并将驾驶舱上的翼面,开了一个弧形槽,能够让飞行员更好的观察周边的战况,巧妙地解决了各种问题。
新型机改进后的参数:
改良后的的“福克D-VII”双翼机参数。机长6.95米、机高2.75米、翼展20.5平方米、空重670千克、载重906千克、最大飞行速度200千米/每小时、升限 6000米、航程250千米,在驾驶舱前安装2挺口径7.92毫米IMG08风冷式机枪,新款BMW-IIIa12气缸水冷式新型发动机,这样高配置的战机,在当时是非常优秀的。
再入部队,检测性能,终获订单
莱茵福·普拉茨和他的团队在整改完里希特·霍芬提出的问题后,马上又将飞机送入部队进行性能测试。当时里希特·霍芬已经前往一战作战,这款飞机就由另一位飞机进行试飞检测。飞机着陆后,飞行员对这款战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坐进这款飞机的座舱启动它,飞机迅速升空,爬升性能极佳,机动性一流,很容易操纵,而且个控制面板反应灵敏。”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试飞员对这款飞机是十分满意。不久后,福克飞机制造厂拿到了这款飞机的订单。此时这款飞机正式改名为“福克D-VII”战斗机。由于前线部队急需这款新型战机,而且在双翼机生产经验上,信天翁飞机公司比福克飞机厂强,所以将部分订单由信天翁公司代产。
性能优异,稳定军心
1918年4月,福克飞机厂将第一批“福克D-VII”战斗机交付部队。接收飞机的是驻西线战场的第4狩猎中队和第10狩猎中队。但曾经对这款飞机提供宝贵意见的里希特·霍芬却无缘驾驶这款“福克D-VII”战斗机,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因为“福克D-VII”战斗机完全是根据里希特·霍芬的建议而制造,也可以认为是为他“量身定做”。“福克D-VII”战斗机进入部队后,德军飞行员立即对这款新机进行熟悉。他们在驾驶中发现,这款飞机不仅爬升性能强,转弯格斗极佳,而且还不会失速,最重要的是升限比敌机还要高。他们可以将飞机爬升到高处,利用俯冲的姿势开火,轻松击落敌机。“福克D-VII”战斗机在飞行员的驾驶下还发现了它的另一种特性。它居然可以通过螺旋桨和惯性,在空中作出短暂的悬停状态。飞行员可利用此特性,俯冲到敌机下垂直攻击敌机机腹。这种攻击方式让当时英、法同盟国感到无比头疼。拥有这样优秀的战机,让德国西线士兵特别高兴,在面对英、法同盟国战机时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
驰骋战场,难逢对手
“福克D-VII”战斗机加入战场后,在西线战场上很难碰上对手。飞行员利用它优异的机动性能和飞机自身的特性击落英、法同盟国很多战机。就连英国索普威思的“骆驼”式战机与它对抗都感到有些吃力。因为“福克D-VII”战斗机不仅拥有匹敌“骆驼”式战机的机动性,还有它无与伦比的高空性能。随着这种新型战斗机的数量增加,参战次数变多,“福克D-VII”战斗机也获得了自己的名声,成为当时最好的战机。直到1918年10月,“鹬”式战机的出现才打破这种状态。
突现故障,排故返场
“福克D-VII”战斗机虽然机动性优异,驰骋战场,但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产品。随着它参战的时间变长,机件上的一些零件老化,在一次战争中“福克D-VII”战斗机在空中突然着火。当时这样的事件并不止出现一两例,让当时驾驶“福克D-VII”战斗机的飞行员头冒冷汗。出现了这样危险的特情事件,德军高层十分重视,并下令让福克飞机制造厂排查。部队和厂方对这事件都非常重视,经过反复排查和分析后,找到了飞机不明起火的线索。由于当时设计方形发动机整流罩散热器安装在正前方与弹药舱的距离较近,发动机启动后导致整流罩受热引燃了弹药舱的机枪子弹。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再次发生,只能将弹药仓的位置重新设计换到另一处。故障排除后,“福克D-VII”战斗机再次回到战场。
轻敌之际,劲敌出现
骄兵必败,这是鲜血与历史检测出来的真理。德国空军驾驶“福克D-VII”战斗机获得多次空战胜利后,他们放松警惕,内心膨胀。1918年10月30日,德军在战场上遇到了多架类似双座版的“骆驼”式战机。他们并没有仔细观察,在自认为“福克D-VII”战斗机无敌的状态下,将英国索普威思新研发的“鹬”式战斗机看成了“骆驼”式战斗机,他们毫无防备之心,依旧采用以前的战术,俯冲到“鹬”式战斗机的机腹下,打算利用““福克D-VII”战斗机”短暂悬停的性能对“鹬”式战斗机进行攻击。由于他们的轻敌和误判,他们这种作战模式正中了“鹬”式战斗机的下怀。“鹬”式战斗机利用它优异的俯冲性能,对下方的“福克D-VII”战斗机进行了猛烈地攻击,让德军损失惨重,被击落几十架战机,其中有10架“福克D-VII”战斗机。这次空战德军“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己损失了战机,还成就了索普威思“鹬”式战机的名声。
战争失败,成为战利品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同盟国的攻势下签订合约,宣布停战。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一战正式结束。《凡尔赛条约》获得国际联盟的承认,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同盟国为了防止德国战后死灰复燃,对其军事、经济、工业等方面进行了限制。条约削弱了德国的工业,莱茵兰等地区被去除军事化,武器类别、数量受到限制,并不得生产或贮存化学武器、装甲车、坦克和军用飞机。最终参与一战的“福克D-VII”战斗机,被战胜同盟国当战利品缴获。
后序“福克D-VII”战斗机的出现,让德军在西线战场出尽风头。这款飞机凭着他优异的性能和超高的配置,被人称为“一战最著名的四大战机”之一。虽然一战德国战败,但却不能否认它在西线战场的表现。也许因为它在西线战场表现太过优秀,才导致最终成为战利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