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刘艺
新华社武汉3月9日电题:佩戴“文”字标识,汇入抗“疫”洪流——记火神山医院海军文职人员团队
黎云、贾启龙、吴浩宇
李慧丽开了15个小时的车,刚抵达河南老家,电话就追了过来:立即归队,支援武汉。
此时,已是大年三十凌晨4点。李慧丽安置好孩子,一早再乘机返回上海赶到医院集结,当晚抵达湖北武汉,成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
李慧丽是一名在一所海军所属医院工作的文职人员。在军队支援湖北的4000余名医护人员中,文职人员近三分之一。
不是现役军人,一样闻令而动。一声令下,在脑外科工作的张婷来了,在医院值班的李晨来了,在度蜜月的李玲玲来了。接到通知的吴正艳,也是刚刚回到老家安徽池州就被召回。妈妈用保鲜袋装了十几个饺子,带给她路上吃。准备春节订婚的苏俏瑶推迟了婚约,家人连夜开车把她从江苏溧阳送回上海……
那一夜,一共有49名像李慧丽一样的文职人员,身着海洋迷彩服,佩戴着“文”字标识,从上海奔赴武汉,汇入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钢铁洪流”之中。
这支医疗队抵达武汉后,首先进驻的是汉口医院。抵达之初,因情况不明,医疗队临时党委决定成立5人小组,率先进入医院“踩点”。
护士长陈怡站了出来。作为工作了24年的“老文职”,陈怡参加过抗击“非典”,防护经验丰富。“我是不二人选。”陈怡说。最终,陈怡成为5人小组中唯一一名文职人员。
这支医疗队进入知音湖畔的火神山医院后,从物资请领、病房环境消杀、医疗垃圾处置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清理、大小便等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38岁的吴小燕回归到了一名“小”护士的角色。
在火神山医院海军文职人员团队中,共有17名文职护士长,她们大多数都和吴小燕一样,去掉了“长”,成为火神山医院的普通护士,工作在第一线。
疫情紧急、工作繁重,但视患如亲,就会不厌其烦。杨丽英、顾盈盈、朱丽、常艳琴、陶显东、胡晶……一批担负重症护理工作的文职人员想了很多办法。
病房有些阴沉,杨丽英就把轻症患者招呼到病房走廊,带着大家一起做呼吸操。护士周宏玉特意让爱人从上海寄来了贴纸和仿真花,为患者精心做了一面“星语心愿”墙,鼓励患者写下心愿、贴到墙上。
如今,满满一墙的五颜六色心愿贴,让低沉的病房多了温情和生机。
在“红区”,身着防护服、戴着3层手套,加上护目镜容易起雾,平时简单的“小动作”在这都是吃力的“大动作”。护士唐怀凭经验“盲采”,创造了3个小时一次成功采集38位患者血样的纪录,为抢救生命赢得了时间。
文职人员万小健曾被公派到国外学习,如今已经成为一名重症医学医师。
一位老年患者告诉万小健,自己总是“气上不来”。但老人体温不高,各项检查指标也基本正常。经过全面检查,万小健判定老人是前期肺受损引发的心脏功能不全,并下了医嘱对症治疗。
第二天,老人就感觉“力气又回来了”,还坐在床上啃起了苹果。
杨子玉是火神山医院海军文职人员团队中的一名文职中医,负责4个病区的中医诊疗工作。
戴着3层手套无法号脉,杨子玉的“望闻问切”也遇到了诸多麻烦。要看患者的舌像,患者就得摘下口罩伸出舌头,和医生面对面。杨子玉的防护措施十分完备。“害怕是不解决问题的,科学防护才能淡定从容。”杨子玉说。
3月9日,火神山医院感染二科一病区医生孔祥毓陪同患者出院。吴浩宇 摄
3月9日,火神山医院感染二科一病区医生孔祥毓、护士魏诗芳在病区交流。吴浩宇 摄
2月22日,火神山医院感染二科一病区护士胡晶在病区工作。吴浩宇 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