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帅克声明: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浅谈“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一说起“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稍有些军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指陈毅和粟裕。如果说,战争时期哪对二人组合最负盛名,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陈粟。“陈不离粟、粟不离陈”,早已成为美谈和佳话,甚至到了约定俗成的程度,到了人人皆知的程度,到了黄金搭档代名词的程度。

1、陈粟最早结识于南昌起义失败后部队南下潮汕时期

陈毅和粟裕最早认识于南昌起义失败后部队南下潮汕时期。据粟裕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说,他“认识和钦佩陈毅同志,也正是从信丰、大庾开始的”(《粟裕战争回忆录》第41页)。后来,粟裕跟随朱德、陈毅上井岗山与毛泽东汇合。

不过,那时候,粟裕只是个连级干部,而陈毅是朱(德)、毛(泽东)外的第三号人物。尽管粟裕在陈毅麾下工作,但那时他们还只是上下级关系,并没有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合作关系。

粟裕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多次表达了对陈毅的无比敬重和钦佩:“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在领导起义部队(指南昌起义部队——作者注)西进的战斗历程中,为我军的建设贡献了宝贵的经验,他们都不愧为我军杰出的创始者之一”。“一生为人民立下不朽功绩的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将永远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粟裕战争回忆录》第48页,第62页)

透过这段话,早在井岗山时期,陈毅“即在粟裕的心里树立起了一座革命的丰碑”。

浅谈“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2、陈粟最早合作于抗战初期成立江南指挥部时期

两人真正算得上合作搭班子始于抗日战争初期。新四军刚成立时,陈毅任一支队司令员,粟裕任二支队副司令员。当时新四军军部派粟裕率先遣支队到敌后实施战略侦察。陈毅“将身边得力的副官和测绘参谋派到先遣支队”。对此,粟裕感动地说:“陈毅同志把强兵能将都调来给我了”。(《粟裕传》第一版,第186页)

1939年11月,江南指挥部成立,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这是两个革命家正式搭班子合作的开始,也是陈粟这个叫法流传的开始。

搭班子一开始,两人便感到合作愉快、互相认同、相得益彰。

“在陈毅领导下,作为陈毅的助手,粟裕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而陈毅又把全盘的军事指挥重任放手交给了粟裕,让他尽情地施展。陈、粟二人同住在水西村一家李姓的宗词内。白天二人根据分工忙着各自的工作,晚上,透过宗词的灯光,便可看见陈、粟在一起商议军政大事的身影”。(《粟裕传》第一版,第220页)

这年的农历除夕,即1940年2月7日,陈毅亲笔写了一副对联“轻裘缓带羊叔子,食少事繁诸葛公”,贴在了粟裕宿舍门上,称赞粟裕象诸葛亮、羊祜一样披肝沥胆、日夜操劳,同时也提醒粟裕注意身体和休息。

浅谈“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3、陈粟搭档合作成名于挺进苏北黄桥决战时期

1940年6月,陈粟根据中央指示,率部渡江北上,建立苏北指挥部,二人分任苏北指挥部正副指挥。

能否在苏北立足,能否在与日、伪、顽的博弈中争取战略主动,是陈粟初到苏北面临的当务之急问题。

1940年10月,陈粟指挥黄桥决战。这次决战,也是二人合作绝配的一个典范。陈毅统全局、抓统战、抓政治工作,而粟裕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决战的具体组织指挥当中。

黄桥决战的胜利,使陈粟二人的名声响彻大江南北,也把二人的合作推到了珠联璧合的高度。特别是粟裕经此决战后,奠定了善打硬仗、恶仗、险仗的名将地位。

浅谈“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4、陈粟搭档合作盛名于解放战争战略防御时期

解放战争开始后,陈毅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虽是两个战略区,但华中野战军受山东野战军的领导和指挥。

1946年底,中央明确两个野战军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但中央军委同时明确“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这次的搭班子合作以及他们率领华东野战军大杀四方、所向披靡,大多数的军迷们都比较熟悉。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继黄桥决战之后,“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又一合作高峰期,也是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时期。在两人的指挥下,先后实施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

陈毅对粟裕赞誉有加:“像粟裕同志可算为理论与实际兼优的人,战役指挥很高明,由于他长期在实际战争的锻炼,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我党能有这样的人才百把十个就差不多了。”(《粟裕年谱》第293页)

而粟裕对陈毅的尊重,有两个例子很能体现:第一个是刘邓跃进大别山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要粟裕到外线去指挥陈(士榘)唐(亮)、叶(飞)陶(勇)五个纵队,而粟裕坚请中央要陈毅和粟裕一块去。第二个是1948年5月城南庄会议后,毛泽东告诉粟裕:“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而粟裕“再三要求让陈毅同志仍回华野”,“陈毅同志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要继续保留”(《粟裕战争回忆录》第542页)。


浅谈“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5、陈粟分开的时间远比在一起的时间要长

有的人把“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绝对化、简单化、字面化,认为“粟离开陈,没有陈的压阵,是打不好仗的”。也有的说,陈“打仗一般化,发挥的作用不突出”。这些说法都是有失偏颇的,不够客观的。

“陈不离粟、粟不离陈”,更多的是陈粟革命友谊与合作密切的写照。但从时间维度来讲,这种“不离”是相对的。细算起来,他俩不在一起比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一些。

抗日战争时期的八年时间,陈粟在江南指挥部、江北指挥部合作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其他大部分时间并不在一块。

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年时间,陈粟在一起的时间主要是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之后的那一段时间,前后总共有一年多点的时间。其他大部分时间并不在一起。

陈粟在一起时主要打的仗有: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

陈粟不在一起时主要打的仗有:苏中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郎广战役、上海战役。

实际上看,他们不仅在一起的时间没有不在一起的时间长,而且不在一起打的仗也比在一起打的仗要多些。

浅谈“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6、陈粟在一些重大战略问题上也有不同看法

干革命事业,有分歧是正常的。一团和气、缺乏原则性反到是不正常的。在这方面,陈粟也不例外。他们二人有不同看法甚至是争论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关于解放战争初期内线作战还是外线作战问题。陈毅主张外线出击,而粟裕主张先在内线打几仗。最终中央采纳了粟裕的主张。“确定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这是战争初期中央军委对原定战略计划的一次重要调整,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苏中战役,就是在中央调整了的战略计划指导下发起的”(《粟裕战争回忆录》第360页)。陈粟的争论很快便在战争实践中得到了统一。

第二次是关于南麻、临朐战役后的经验教训总结问题。华野“七月分兵”后,南麻、临朐两仗没有打好,粟裕引咎自责,“从战略指导和战术指导两方面分析了两仗未能打好的原因,以及由此得出的经验教训”。但陈毅认为“在战略指导上没有问题”,而是“军事部署上的错误与战术上的不讲究”。但很快二人便统一了思想。陈毅发电给中央军委:“我认为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粟裕传》第一版,第624页,第629页)

第三次是关于粟裕率领三个纵队到底过不过江的问题。中央决定粟裕率三个纵队过江,在江南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陈毅是高度赞成的,并曾赋诗“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但陈毅同意粟裕将三个纵队不过江的建议报告给中央。最后,中央在城南庄当面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同意粟裕的建议。陈粟二人的思想很快便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帅克认为,陈粟的不同看法甚至是争论,完全是革命工作上的,这是党内民主的体现,是非常正常的。如果将这种不同看法和争论无端放大,反倒是十分不可取的。

浅谈“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主要参考文献:《陈毅传》《陈毅年谱》《粟裕传》《粟裕战争回忆录》《粟裕年谱》

(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看更多精彩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