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驻巴西特派记者 李晓骁 特约记者 章 节 记者 刘扬]近日,一架智利空军的C-130运输机在向南极基地运输人员和物资过程中失联,据信已经坠毁。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此次事故与极地飞行的特殊性有关,但在极地飞行确实要比常规航线更为复杂。如果在南极洲内运营,就会更麻烦些,通常需要配备专门改装的飞机。
智利空军C-130南极失联
据防务世界网站10日报道,智利空军的1架C-130H“大力神”运输机,在飞往南极基地的途中无线电失去联络。该机从蓬塔阿雷纳斯起飞,原本是飞往南极洲乔治国王岛上的蒙塔尔瓦总统基地(智利开设的南极科学考察站)。
报道称,这架飞机上载有17名机组人员和21名乘客,其中包括3名平民。机组人员的工作是前往智利南极基地,运送物资,维修设施设备,另外还有科学家以及学术研究人员。智利空军表示,飞机并未启动任何求救信号,突然消失了,可能因为迷航,燃料耗尽而迫降,或坠落。报道称,智利是最接近南极的国家,因此也建立了最多的南极基地,总共有9座基地,分布在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智利电视台“T13”称,智利军方表示,飞机起飞后,在距南极目的地500公里左右的德雷克海峡失去联系。智利国防部长埃斯皮纳称,找到幸存者的机会比较渺茫,但仍会全力以赴。事故原因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阿根廷新闻网站Infobae称,此次失联飞机于1978年制造,在美国服役至2008年。2012年智利花费700万美元购入,2015年进入智利空军服役。Infobae称,德雷克海峡是智利本土通往南极基地最短航程的必经之路,这里是太平洋和大西洋水流的汇合处,没有任何陆地阻挡,该海域一直以恶劣天气著称,气温极低且常有严重暴风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800艘船只沉入德雷克海峡,造成两万人死亡。智利广播电台Biobio称,智利军方表示,飞机起飞时,飞机状况和天气状况均良好。搜寻行动将持续至少6天,并可延长4天。
极地飞行难在哪
失联事件发生后,很多分析人士将它与南极恶劣气象条件联系起来。很多航空公司都开设有极地航线,特别是通过北极航线可大幅缩短欧洲和亚洲或北美洲和亚洲之间洲际航行的路程,降低运行成本。而南极航线主要用于支援科考活动或旅游。总体来说,极地上空飞行,要比普通地区飞行操作更复杂。包括低温条件下的燃油管理、更复杂的导航、通信等。
专家表示,极地航路运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低温条件使燃油温度接近最低使用温度,可能威胁到正常飞行与安全。因此,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监控措施,来保证飞机在极地航路安全运行。通常要使用低温燃油,并在飞行中密切监控燃油温度,防止燃油因低温结冰。当油箱燃油温度接近最低使用温度时,还要采取改变飞行高度、增大马赫数、改航脱离低温区等措施提高燃油温度,以保证飞行安全。此外,低温还会给气压式高度表带来误差。
两极地区的地球磁场也异于低纬度地区。地球磁场收敛于地磁南北极,这使得两极地区的磁倾角很大,磁场水平分量很小,使得磁罗盘很难准确测量磁航向,而且由于磁经线迅速收缩,磁差变化比较大。加之地磁风暴、宇宙射线等影响,使得磁极经常出现漂移。这就造成了罗盘定向误差,甚至无法正确定向。而GPS等卫星导航系统由于星座分布原因,在两极也会导致精度降低,在极地上空飞行要有完善的备份导航手段。
宇宙射线以及太阳的周期性活动对电磁波的干扰在两极也比较明显,可能引发无线电通信不稳定甚至中断。而卫星通信同样不可靠,由于绝大多数通信卫星位于赤道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无法完全覆盖两极地区。此外,极地飞行备降机场少、地面导航设施少,都为飞行带来不便。
极地内航线多用特种飞机
仅就飞越极地而言,飞机无须特殊改装。很多客机也可以降落到能够起降大型固定翼飞机的南极机场。目前在南极大陆能够起降大型飞机的机场大约8个,其中包括3个陆基岩石跑道机场和5个蓝冰或者冰雪压实的跑道。3个陆基岩石跑道在南极半岛方向,也就是从智利和阿根廷方向进出南极的航班使用。
但在南极洲内航线飞行,由于多为简易机场,就需要经过改装的中小型飞机,例如BT-67、双水獭等,当然还需要经过特殊改装。美国巴斯勒(Basler)公司的BT-67(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号就属于此型号),就是在二战期间著名的DC-3飞机(军用型为C-46运输机)的基础上,根据极地特点改装而来的。巴斯勒公司将该机的活塞式发动机改装为加拿大普惠公司PT6A-67R涡轮螺桨发动机,并对机体结构进行了微小改动,采用全新的燃油、液压、电气和航空电子系统,增设适合南极低温条件的加温、除冰装置,于1990年2月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FAA)颁发的“补充型号合格证”(STC)。巴斯勒公司已经改装了超过60架BT-67。最大起飞重量约13吨,最大有效载荷(含油料)5.9吨,巡航速度388公里/小时。
此外,一些军用飞机由于具有良好的野外起降能力,对气温适应能力也较强,通常可以适应正负50摄氏度的温度条件,所以也可以在这些极地机场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