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导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号称欧洲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在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德军强大的装甲集团打击下,法国陆军败的如落花流水,法国政府被迫投降。余下的法军残余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随英军撤到英国,才得以保存反击力量,这场艰难的大撤退,在电影《敦刻尔克大撤退》里演绎的淋漓尽致。


戴高乐

一、《建立职业军》一鸣惊人

是什么导致强大的法国陆军面对德军对法国本土的攻击毫无还手之力哪?这要从那本价值15法郎的《建立职业军》说起。

在占领法国以后,德军大将古德里安问一位法国记者:我的那位伟大的法国同行最近在战术上又有哪些新的发展?古德里安的话把记者问的一头雾水,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戴高乐,更别提《建立职业军》了。

古德里安的话一下子惊醒了沉溺于故步自封中的法国人,他们开始疯狂的寻找戴高乐和他的著作了。

但此时的戴高乐,因为法国政府的投降,已经心灰意冷的登上了飞往英国的飞机,开始了他领导自由法国政府抵抗德军的斗争。

那么,《建立职业军》究竟说了什么让古德里安如此推崇哪?我们来看看它的主要思想:

有必要建立一支结合机动能力和毁灭性火力,既能够主动出击、又能够出奇制胜的装甲师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应该成立一支职业军队,与常规军配合作战。

这套理论,实际上导致了二战最为著名的机械化大兵团突击战“闪电战”战术的产生,对此后战争形式的变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戴高乐

二、《建立职业军》的理论背景

一战结束后,德国被《凡尔赛合约》约束,在领土、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但德国人并不甘心这样被羞辱的结局,在平静的湖面下,酝酿着更大的滔天波浪。

但绝大部分法国人却被一战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固执的认为,面对德国人可能的进攻,只要建立起固若金汤的阵地防线,就能够抵御德国的任何攻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马奇诺防线应运而生了。

但,这时的法国,还有一个人是清醒的,他就是戴高乐。丰富的战场经历和善于创新思考的性格,让他清醒的看到了法国面临的困境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我们看看戴高乐都经历了哪些战火的洗礼:

1914年参加一战,任中尉的戴高乐在驻扎在东北部的朗热扎克(Lanrezac)第五军作战。战争中二次受伤,伤愈后,他回到步兵第33兵团,担任连长,随后担任上校助理。

1916年,在都奥蒙(Douaumont)的凡尔登战役中他第三次受伤后被战友误以为身死而留在了战场上。后被德军巡逻部队发现,他被送至马扬斯医院,出院后被押送到德国,碾转于不同的战俘营和监狱,开始了他长达三十二个月的监禁生活。

他在狱中结识了未来的苏联红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通过学习与交流,对德国、对战争的认识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919年至1921年间,戴高乐参与了波兰军队与苏联红军作战,战争的胜利也极大的丰富了戴高乐的军事素养和理论的形成。

此后,戴高乐的军事思想逐渐形成,先后出版的了《敌人内部的倾轧》和《剑刃》。1934年,他写成《建立职业军》,书中的理论,更是现代多军种协同作战思想的鼻祖。他认为,面对德国,作为缺乏天然防御屏障、兵员又不足的大陆型国家,有必要建立起一支快速反应部队来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

三、《建立职业军》的不同境遇

戴高乐的此书一经问世,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满堂喝彩,除了仅有个别人的认可外,遭到了以当时的国防部长莫兰为代表的军政要员的漠视与攻击,莫兰甚至放言:“只要我在,就不会采纳你的思想!”就连一向看好戴高乐的法国元帅贝当,也认为戴高乐是在胡闹。

尽管此时有人评价这部书可以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媲美,但这并不能够打动那些脑子僵化的反对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本书在法国也就少有人问津,售价也只有区区的15法郎,仅卖出了可怜的750本,其中一本还是被德国人买走的,戴高乐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

我们再看看,《建立职业军》一书在德国的情况。从1937年就开始研究坦克战的古德里安,此时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坦克战理论体系,戴高乐的书,让他有如获至宝的感觉,书中新颖的快速作战理论,让他茅塞顿开,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闪电战”理论,也因此诞生了。

德军坦克部队进攻法国

四、新旧军事理论的碰撞

表面上看,是对一本书的争论,实际上却是两种战略思维的较量。一方是固步自封、不肯面对新形势作出改变的老旧战略思维,就是被动式的防御策略;而另一方则是审时度势,面对未来战争的积极的进攻性的防御战略。

而德国人则更进一步,把戴高乐的进攻性防御战略,演化为纯粹的进攻性战略:闪电战!

1940年德国人对法国的进攻表明,面对德国人空中与地面装甲的强大组合,被认为足以抵挡千军万马的马奇诺防线,是那样的不堪一击。

马奇若防线的失败,法国陆军的覆灭,标志着腐朽军事思想的破产,同时也标志着新军事思想的全面胜利。


戴高乐的知己,古德里安

五、15法郎下的思考

法国作家博那尔在《夏尔·戴高乐》一书中说道:“德国人赢得战争只花了15个法郎——戴高乐那本书的售价。”

二战法国的失败,让我想起了清朝末年,虽然具体情况不一样,一个是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个是腐朽不堪的封建王朝;一个挟一战战胜国之势,一个被八国联军打的稀里哗啦。

但他们之所以失败,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固步自封,不肯学习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一个沉醉于对德国的战争胜利中,迷信于取得胜利的阵地战法宝,看不到形势的变化与军事理论的发展;一个沉迷于天朝上国而不能自拔,看不到世界大势,不了解域外的情况,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别人都是奇技淫巧而不屑于学习。

孙中山先生说过: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虽说的是政治上的发展规律,对军事理论发展规律来说一样适用,抱残守缺的法国人,为他们的愚蠢付出了丧权辱国的代价,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