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导语

在上个世纪始于1964年的大三线建设中,全国上下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纷纷背起行囊,走进了大西北,走进了戈壁荒滩。

1969年开始的第二轮大三线建设热潮中,山西晋南中条上北麓建起了我们的第二坦克基地——541工程。

回眸541历史往事

1969年:大规划下的太行三基地

1969年,中苏边境陈兵54个师、近百万人,在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随着中苏关系的紧张,大量的前苏联军队从欧洲调往蒙古,同时我们更面临着来自前苏联“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威胁。

苏联的国家媒体《红星报》已经公然叫嚣“苏联军方的《红星报》公开发表文章,声称要给“现代冒险家”以摧毁性的核打击。”

一时间,中蒙边界上军队密布,战云骤起,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由于包头距离中蒙边境非常近,使得作为国家第一坦克生产基地的包头国营617厂(国家“一五”期间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现已改为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公司)等军工企业直接受到战争威胁,由此产生了将国营617厂搬迁内陆的计划;

1969年11月,军委常规兵器领导小组以适应“大打”的需要为目标,制定了兵器丁业1970年至1972年发展规划。

这个规划中按照军委统一部署,沿太行山脉兴建“三大基地”:541基地(在山西南部山区的坦克生产基地);531基地(在河南省济源市西部山区的火炮生产基地),542基地(在河北井陉山区的装甲车辆生产基地)

541选址小组的前辈们

作为太行三大基地中规模最大,最为关键的541坦克基地则是由军委办组成立了选址领导小组。

选址小组成员主要有:时任装甲兵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宋庆生、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张照远、北京军区国防工办副主任范镇平等人。

由领导小组的成员上看,中央对山西541项目可谓重视之极。

宋庆生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0年,苏联因中苏关系恶化,撤走所有在华项目专家,停止供应组装坦克所需的24种主要部件,宋庆生率领我国专家和技术人员攻关,解决了坦克部件生产中的许多难题,可谓中国高级将领中的装甲坦克专家。

张照远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升为大校军衔,1970年至山西赴任前,曾任首钢军管会副主任,有着丰富的军事理论研究和大型企业管理经验。

范镇平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任北京军区国防工办副主任之前,曾任京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

那些曾经的前辈们

选址、批复:从617厂搬迁到新建

为了确保国营617厂的搬迁,当年的选址小组确实花了很大的精力,据山西晋中南翼城、长治、运城一带老百姓的回忆1969年底至1970年,常用直升飞机在天上盘旋,这就是在寻找合适541坦克基地建设的地址。

根据大三线的选址指导方针中所指出的:靠山、分散、隐蔽、进洞;541的坦克基地一开始是工程计划建于山西晋南翼城县至晋东南的之间的太行山山区内。

后因541工程实在过于庞大,各个车间太过于分散,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无法保障等诸多原因,而改选在山西南部翼城、侯马、运城附近的中条山北麓的长达130公里的山区中。

1970年2月,中央军委批复同意:第二坦克基地厂址选定在在山西绛县、闻喜、夏县、翼城四县境内,横跨(运城和临汾)两个地区,并由原定的搬迁改为新建,名称为“541工程”;

从此揭开了541工程在蜿蜒130公里的山西中条山北麓,的大规模建设帷幕,也影响了包括“五四一”三线建设者、山西晋南中条山区老百姓和数十万三线子弟的人生轨迹。

写在后面

笔者小老头为541工程一分指子弟,有着深深的三线情结,也一直想潜下心记录下我们三线的曾经往事,不为了怀念什么,只为了不忘记,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点我们和我们父辈曾经经历过的历史记录。

这里需要请大家关注下的是:

小老头写三线是凭着自己的三线情结与业余爱好,并非三线历史专家,因此希望三线子弟和三线人,能多多指正,多多关注留言,一起留下我们曾经的三线记忆~~~

三线子弟重要留言请私信·必回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