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早些年间,

美苏在航天领域的竞争打得一塌糊涂,

带领苏联航天事业发展的人是柯罗廖夫,

苏联航天元勋柯罗廖夫

他原仅是一个半工半读形式完成中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

经过发愤工作,

成了前苏联火箭喷气推进小组的负责人。

年轻的科罗廖夫坐在“科列捷别利”号滑翔机的座舱内,时间大约是1924年.

1933年,

柯罗廖夫因肃反运动受牵连,

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

后因他的才能被调回一家监狱工厂,

进行军用火箭研究,

1940年,在狱中服刑的科罗廖夫

围绕他的故事极多。

1959年,

柯罗廖夫决定采用一个“非常方案”,

把人送往环绕地球轨道,

他把每组四台的五组发动机并联捆绑为一个巨型运载器,

这种新型的火箭可产生五百吨的推力,

能使一个重达五吨的载荷进入地球轨道。

1956年科罗廖夫(左)与苏联原子弹之父伊格尔·库尔恰托夫和苏联数学数学与力学科学家姆斯季斯拉夫·克尔德什

关键的问题是怎样使飞船安全返回地面,

柯罗廖夫从美国报刊中获悉,

美国的“水星”飞船准备用降落伞溅落在海上回收,

但赫鲁晓夫否决了这个方案。

他要求苏联的飞船必须降落在苏维埃国土上,

而不允许在公海上回收飞船的座舱。

如果降落区在公海,

则西方的专家,记者就会纷至否,

看到所有的一切。

R-7洲际弹道导弹首次试射时的照片

柯罗廖夫只好采用在座舱着陆前把航天员弹射出去,

用降落伞回收航天员的办法。

这时,美国公布了一条消息:

将于1961年春季开始载人飞行。

因此莫斯科当局指示,

加速各项载人航天计划的进行,

苏联早期各种弹道导弹型号线条图

凡是与此无关的其它各种试验一律停业。

随之柯罗廖夫向他的下属发出命令,

只许再作两次载狗飞行试验,

接着即进行载人航天飞行。

事与愿违。

1960年11月1日,

苏联发射了一个载有两只小狗的飞船,

结果因制动装置出了故障,

弹射降落失败,

飞船报销了。

在1960年,

苏联从其空军部队中挑选了一批航天员,

进行专门训练。

柯罗廖夫从中选中了一名佼佼者——尤里·加加林少校,

加加林(左)与科罗廖夫(右),加加林终其一生都对科罗廖夫敬重有加,一直称其为导师。

作为苏联的第一个航天员。

1961年4月12日上午九时,

莫斯科电台播发新闻:

苏联发射了一艘有尤里·加加林少校乘坐的“东方号”宇宙飞船,

稍后又接着播送了一则得意洋洋的公告:

航天员已安全返回地面。

加加林飞行了小时四十八分钟,

仅随飞船绕地球一圈,

但是他成为人类飞往宇宙的第一个光荣使者,

由此而一鸣惊人。

“东方-K”(Восток-K)升空瞬间

1963年底,

美国打算用一艘飞船同时把两个人送入空间,

消意传到莫斯科,

赫鲁晓夫立即要柯罗廖夫报告苏联的航天计划现状。

柯罗廖夫曾设想过制造一种能乘三名航天员的飞船,

只是由于苏联当时造不出那样大推力的火箭而搁置起来。

而现在赫鲁晓夫下达指示,

“到明年革命节必须把三个人同时送上天去”。

第二天,

柯罗廖夫提出突击修改原来“东方号”单人飞船座舱的布局,

挤出三个座位,

同时要尽可能地减轻飞船的重量。

为了把三个人塞进单人飞船,

他们绞尽脑汁,

去掉了许多科学仪器设备,

甚至把维持舱内生命活动的生保系统也减到了最低限度。

着陆器部主任设计师弗科蒂斯托夫想出一个办法:

让三名航天员脱掉宇宙服挤进“东方号”座舱,

可以节省一些空间。

这是冒险的,

可是这却是唯一的办法。

准备发射的R-1型火箭,外形酷似德国的V-2,对于苏联航天事业而已,R-1的成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把三个座椅排成三角形,

前边的座位紧贴着后边的座位,

一名航天员实际上坐在其他四人的衣襟上。

1964年10几12日,

三名航天员挤进座舱,

从里边关上天窗,

起飞后火箭把这艘飞船送入轨道,

经过二十四小时,

在南乌拉尔着陆。

就在“上升1号”飞船着陆的当天,

赫鲁晓夫被从休养地召回莫斯科,

这个政治台上的跳梁小丑被废黜了。

当克里姆林宫换马闹剧刚刚结束的时候,

柯罗廖夫提出了航天员离开飞船在空间行走的建议。

1965年3月18日,

“上升2号”路上旅途,

莫斯科向全世界播,

飞船进入了轨道。

而当列昂诺夫脱离座舱后,

才以一条特别新闻播出。

列昂诺夫顺利地走出了飞船,

并及时接收到了地面联络信号。

可是,

当他遵照指令返回时,

戏剧性的八分钟已经过去了,

他还在舱外挣扎。

地面控制中心的人们听到了他焦急不安的声音:

“我来不及了,不成,我再试一次,不行,我还是进不去…”

原来列昂诺夫的宇宙服在空间就象气球一样膨胀起来,

这种效应是西方研究人员早就预见到的,

而苏联人却疏忽了。

柯罗廖夫至死深感遗憾的是他的真名实姓外间无人知晓。

苏联当局为了保密,

下了禁令,

无论报刊杂志一律不准公布参与空间研究的科学家的名字,

一切公开发表的报道,

必须经克格勃严格检查。

搭载“史普尼克一号”卫星准备发射的R-7火箭


为了在公开场合迷惑世界舆论,

本来是不搞火箭的谢道夫院士却成了空间研究的主要人物。

在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一次国际会议上,

谢道夫被认为是火箭总设计师,

人们围住他,

提出各种有关空间的回题,

他则依照命令,

既不否认,

也不直接加以肯定。

西方报界把谢道夫称为第一颗卫星之父。

柯罗瘳夫闻讯愤愤不平,

暴跳如雷,

并扬言要辞职不干,

但他最终还是不得不顺从政府的决定,

依然当他的“无名英雄”。

1966年1月,

柯罗廖夫到底等来了名贯全球的一刻,

报上登了他的名字和照片,

但不是为他祝寿,

而是报丧,

终年五十九岁。

苏联政府为他出了传记和回忆录,

拍电影,

一切宣传工具都宣扬了他的业绩。

位于红场墓园的科罗廖夫墓碑(左)

柯罗廖夫是活活累死的,

他在1959年时就已疾病缠身,

但他认为最缺的是时间,

所以拼死工作,

在人类开发宇宙空间的历程里,

我们会永远让记着这位忘我的人。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