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这就是“有炮无车”,60、70年代我们也经历过这样的窘境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进入80年代,中国与众多西方国家建立起广泛的外交、经贸联系,中国利用这段“蜜月期”,引进了许多武器装备。这些装备有的至今仍在部队服役,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很低调,曝光率不高,但影响深远。小编将通过几篇文章,对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装备予以系统介绍,以飨读者。

TATRA太拖拉815越野车 PK T-55坦克,这是功力!

越野重汽,兵器家族重要成员

武器装备,既有武器,也有装备,前3篇文章介绍了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的空空导弹、L7坦克炮与155加榴炮,皆为武器,本篇(系列之4)为您介绍的是2款装备:军用重型越野卡车。严格来讲,任何汽车都可作为军车使用,只不过在和平年代,军车的标准更高一些。1956年,随着解放牌卡车(CA10)在长春下线,一汽能够满足军队对于中型卡车的需要。但我国在重型汽车,特别是重型越野车方面,发展长期滞后。非越野卡车一般不是全轮驱动,只能在公路和土路等较好条件下行驶,这类车大都由民用汽车厂生产。越野卡车(一般)都是全轮驱动,比如4×4、6×6、8×8,技术标准高、研发难度大,但其作用和地位又极其重要。

越野重卡是重要的武器平台

军用越野车是机械化的基础,重型越野车大量用于牵引重炮、导弹,还可作为武器底盘,直接安装火炮、导弹、雷达、电子和工程装备。许多轮式装甲车辆也是由这类底盘发展而来。经典轮式步兵战车基本与知名重卡、动力企业联系在一起,如芬兰XA系列装甲车,直接采用本国SISU卡车的大梁式底盘;芬兰畅销国际的AMV系列装甲车,动力系统与重卡巨头斯堪尼亚有莫大的关系。因此,军用越野重卡已成为兵器家族的重要成员。

当下轮式装甲车越发重要,美洲虎与格里芬轮式装甲车是未来法国陆军蝎子计划的核心

有炮无车,艰难起步

1959年,CA30在一汽投产,为建国十周年献礼。2.5吨级的CA30技术上源于苏联ZIL(吉尔)-157,是中国自产的第一辆军用越野卡车。1959年投产至1985年停产,CA30共生产8万余辆,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卓越贡献。单一型号显然不能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1961年,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军用轮式专业组,统一制定军用汽车发展规划。1963年《军用轮式车辆系列化方案》颁布,确定研制0.5吨、1吨、2.5吨、3.5吨、5吨、7吨级基本军用车辆,这6级构成了我国第一代军车的框架。

74式火箭布雷车就采用CA30越野车作底盘

60年代国际形势日趋紧张,中苏关系坠入冰点。60年代末,国家开始在湖北十堰建设二汽,生产军用2吨越野车和3.5吨卡车。1975年,另一款2.5吨级军用越野车东风EQ240装备部队,该车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南疆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中型(2.5吨级)军用越野车的枝繁叶茂相比,重型军用越野车(5吨级及以上)却捉襟见肘。60年代,军队极缺重型火炮牵引车,这点从仿制苏联130毫米加农炮后,暂缓仿制152加农炮可见端倪(CA30拖拖105、122榴弹炮还行,重炮无车可拉)。面对困难,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接过重任。

一拖东方红LT665


东方红原型:法国Berliet GBC 8KT卡车

法国是最早(1964)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60年代,中法两国已经建立了广泛的商贸关系。60年代,中国从法国进口了一批Berliet(贝利埃)GBC 8KT卡车,作为重型榴弹炮牵引车,这批卡车一直服役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一拖基于Berliet GBC 8KT卡车底盘和捷克斯洛伐克TATRA(太拖拉)风冷柴油机,进行大量改进生产出东方红DFH665型重型卡车,1966年8月16日,该车试制成功,随后装备部队。

注:法国Berliet(贝利埃)汽车公司,1967年并入雪铁龙,之前一年,Berliet卡车占据法国6吨以上卡车58%的市场份额。1974年,雪铁龙的母公司米其林决定放弃汽车制造业,遂将雪铁龙卖与标致,把雪铁龙下属的Berliet汽车公司卖与雷诺,今天的雷诺重卡算是Berliet的继承者。

东风EQ240牵引火炮受阅

东方红665卡车安装了液压助力转向装置,驱动桥加装了气动操纵的牙嵌式强制差速锁,双片干式液压传动离合器采用气动力装置,驾驶室安装了暖风器。该车主要装备陆军炮兵部队,用于牵引130加农炮、152加榴炮等,1970年投入批量生产,还实现了少量出口。1958至1966,我国基本形成了“一大四小”五个汽车生产基地,“一大”是指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四小”是指:上海汽车制造厂、北京汽车制造厂、南京汽车制造厂、济南汽车制造总厂。60年代中期开始,上述汽车基地,连同新成立的二汽、陕汽等汽车制造厂,每年为军队补充万余辆军用汽车;到1980年,全军车辆装备中,国产车辆占到90%以上。70年代起,“红岩”(重庆)、“黄河”(济南)、“延安”(陕西)大量装备部队,被称为“三重”,影响超过炮兵使用的“东方红”。

牵引坦克的“红岩”重型越野车

“红岩”品牌诞生于1966年,产地是重庆双桥。1965年2月,中央发布《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重庆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与良好的工业基础,成为三线建设的主战场。1965年10月,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四川汽车制造厂的前身(由四川宜宾高压电器厂迁来,改建为宜宾重型汽车制造厂,后更名为大足汽车制造厂)在双桥动工,建设重型军车生产基地,为炮兵生产重炮牵引车。提起红岩,又得提到法国车。解放军装备的进口卡车中,法国车占了相当比例,上文提到的Berliet GBC 8KT属于小号的,被称为“小法”;大号的Berliet GBU 15,绰号“戴高乐”。

红岩百公里油耗84升,实在是有点高

除一拖仿制的“东方红”,我国还向法国Berliet汽车公司引进了“戴高乐”技术与部分关键生产设备,生产了中国版GBU 15,这就是“红岩”CQ 260。1966年6月,第一辆8吨级6×6军用重型越野车“红岩”CQ260试制成功,该车采用冲压焊接重型车桥,搭载了当时较为流行的多燃料发动机,动力充足。1968年,“红岩”CQ260改型为CQ261,1971年7月量产,但产量较低,直到几年后才达到年产500辆规模。1984年4月老山战役打响,一辆辆“红岩”满载炮弹,在危急关头驶上陡峭的山头阵地,为我军收复老山、者阴山立下了赫赫战功。同年10月,“红岩”作为海军导弹牵引车参加了国庆35周年阅兵。

上世纪70年代,不管是军用还是民用,“缺重”仍是我国汽车工业的主旋律。仅1976年到1978年,国家每年进口重型卡车的费用就高达2亿美元;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我国所需重卡数量持续增加,“缺重少轻、轿车为零”的顺口溜客观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军用“东方红”+“三重”只能说差强人意。东方红LT665因技术指标高、材料水平低,使用中经常出现小毛病,反观轻量级的CA30A就十分耐用,更受军队喜爱,“东方红”LT665只生产了3000余辆就停产了。“黄河”系列也好不到哪里,跑冒滴漏小毛病不断,虽经改进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可靠性差的问题,影响列装数量,很多人表示冬天不准备几桶开水,“黄河”是发动不起来的。

黄河JN252牵引东风导弹接受检阅

引进吸收,二代军车肩负重任

完成第一代军车研制任务后,1975年起,总后会同各军兵种车管部门和科研单位,拟定《第二代军用汽车系列型谱》。恰好70年代为解决“缺重”困难,国家批准了从国外引进重型汽车技术的计划。汽车本就是军民融合比较充分的领域,商用汽车技术不可避免地渗入军车领域,二代军车顺其自然走上引进、吸收再创新的道路。

中国选择了斯太尔91,也成就了斯太尔

20多年间,第二代军车相继定型、服役,想必军迷对这代军车已十分熟悉(小编就对斯太尔的保险杠印象深刻),在三代军车换装到位前,他们依然是军车主力。二代军车主要包括:

0.5吨级:4×4 BJ2020SJ;1.5吨级:4×4 采用依维柯技术的NJ2045、2046系列越野车,6×6 东风 EQ2061E长头越野车;3.5吨级:6×6 东风EQ2100E6D和EQ2102;5吨级:4×4 陕汽SX2151,6×6 SX2150K(延安SX250是第一款真正的国产越野重卡);7吨级:6×6 陕汽SX2190(国产斯太尔);12吨级:8×8 重汽SX2270;15吨级:8×8 陕汽SX2300等。

从中可以看出,二代军用重卡,陕汽是最大赢家,陕汽何以脱颖而出?他们的底气来自哪里?答案正是本文主角、影响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近40年的斯太尔。斯太尔虽然没有奔驰名气大,但在越野车领域很有几把刷子,平茨高尔系列就是斯太尔公司产品。下图是空降兵装备的空降卡车,外观极似平茨高尔,但资料很少,如条友了解更多信息,欢迎给小编留言。

空降兵装备的空降卡车

奥地利|斯太尔重型卡车

70年代,行业主管部门有意筹建新的重型汽车厂,即三汽(筹备组都成立了)。1978年,机械工业部组团到欧洲和美国考察国外汽车工业,聚焦国内最为紧缺的重型卡车与轿车。代表团考察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奔驰、大众、斯太尔等国际知名汽车公司,与这些公司进行了意向性交谈。中方希望引进技术,追求利润的西方企业不愿将技术拱手送人,奔驰直言:“我们只卖产品,不输出技术”。此时,美国通用公司提出合资的思路,谈判并不顺利。

牵引155重炮的斯太尔91军车

时间到了“六五”(1981-1985)期间,三汽建设计划放缓,一机部根据现有重型汽车厂的综合评价,决定济南汽车制造总厂与川汽、陕汽等整车、发动机及零部件制造商联营,组成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以此作为引进和谈判主体。提出各厂结合老产品,有侧重地利用引进技术,研发新一代产品,内部分工如下:济南汽车厂以民品为主,川汽陕汽发展军品(陕汽是赢家也是分工的结果);潍坊柴油机厂和陕汽齿轮厂负责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总成的消化吸收。

牵引国产155炮的SX2190卡车

自中方发出引进重型汽车信息并与各车企接触后,为争取中国市场,1980年起,通用、雷诺、斯太尔、奔驰等相关汽车公司陆续给中方送来了样车、样机。对送来的样车、样机,分别由重型汽车研究所、部队、高校、工厂做了性能测试与可靠性试验,并送一些单位试用。1981年最终选定斯太尔公司91系列;经比较,选择了WD615系列发动机作为动力。过去的黄河重卡,其实只有一种车型;引进的斯太尔91系列,有15种基本车型,单车总重从16吨到40吨,有19种发动机、44种驾驶室可供选择,变型车高达328种,可满足多方面的需求。斯太尔军车后悬挂采用了四钢板弹簧结构,而不是传统的6推力杆式平衡悬挂,既提高了车辆平顺性,也改善了车架的受力状况和稳定性,在总后组织的5辆进口军车对比试验中,斯太尔91的平顺性最好。

斯太尔真的很能拉

80年代初,引进奔驰的呼声很高。与斯太尔相比,奔驰更成熟,品牌更为响亮,我们为什么不引进奔驰?于是,1983年,国家又派出代表团前往欧洲。奔驰公司开门见山,提出合资不谈,引进技术可以,前提要购买4万辆重卡,并且态度强硬,毫无回旋余地。当时一辆重卡售价1万多美元,4万辆就是4亿多美元,1979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44.76亿美元,1983年因为大批进口,外汇储备更是捉襟见肘。反观斯太尔,条件非常务实,只需门槛费用+生产提成,为促成此项合作,奥地利政府还提供5亿美元混合贷款,更关键的是,斯太尔技术与奔驰伯仲之间。

重汽版斯太尔军车,分立后重汽、陕汽、川汽共享斯太尔技术

1983年12月17日,重汽联营公司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了“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随车进入中国的还有斯太尔WD615系列发动机、斯太尔车桥、德国CF(采埃孚)变速箱和美国伊顿富勒变速箱(成就了法士特)。1989年第一台国产化斯太尔卡车下线,但重汽联营公司吸收消化斯太尔技术,花了很长时间。2000年,重汽联营公司三家主机厂分立,重汽、陕汽、红岩开始独立发展,围绕着斯太尔技术平台各自创新开发,许多车型纷纷面世(3家车长的都很像),民用斯太尔重卡迎来繁荣时期。这也从侧面说明,引进斯太尔技术,对满足之后20年国内对于军用、民用重卡的需求至关重要。

潍柴WD615发动机技术

随斯太尔91引进国内的WD615系列发动机后来成为潍柴的拳头产品,该发动机可在零下40、零上50度的恶劣环境工作,北奔、重汽豪沃都使用了斯太尔WD系列发动机。后来出现的许多国产重卡也受到斯太尔影响,某种程度来讲,斯太尔已经嵌入到中国重卡行业体内。

【陕汽SX2190】陕汽在斯太尔91系列车越野车及原有SX 2150(也受斯太尔91影响)基础上,研制出二代军车中的经典款:SX2190。该车于1996年装备部队,分为SX2190、SX2190BQ、SX2190E、SX2190D四款。陕汽SX2190经受住了98抗洪“实战”检验,并出现在99年及以后各次阅兵中。这款车至今仍是军队主力车型,兢兢业业地满足部队运输需求。SX2190军车还出口到许多友好国家。

陕汽SX2190,这个前脸熟悉吗?

【陕汽SX2300】【黄河JN2300】在研制出7吨的SX2190之后,中国重汽集团就开始筹划在7吨级车的基础上研制“去一桥的轻量化车型”与“加一桥(传动转向桥)的重型化车型”,也就是4×4 5吨级与8×8 12吨级车型。最早的8x8 12吨级车叫2270,由川汽负责;2000年前后,重汽内部调整,这个项目就变成陕汽集团和中国重汽两家同时负责。按军方要求,12吨重卡将与7吨重卡共用发动机,减少后勤维护压力。斯太尔91系列已有8×4的载重车,两家企业决定在此基础上研发8×8军车。

陕汽SX2300

后来研发人员发现,8×8车型的越野承载能力完全可以超过12吨达到15吨,经军方同意并重新规划,12吨级车型就变成了15吨级车型。随后两家的15吨级车型先后通过了军方的定型试验,型号分别是重汽“黄河”JN2300、陕汽SX2300。陕汽SX2300采用康明斯发动机,中国重汽JN2300则是继续沿用潍柴动力的斯太尔发动机;SX2300采用冲压焊接车桥,JN2300则是铸造桥。后来两车均经过改进,陕汽SX2300换装了新驾驶室,“黄河”JN2300则融入了豪沃民用卡车的成熟技术。

军工皮尺队杰作:铁马XC2200

德国|奔驰重型卡车

为缓解军队现代化过程中的供需矛盾,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从原联邦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引进了8吨级NG73-2026越野卡车(6×6)。该车载重牵引能力和行驶速度比部队原先装备的重型越野车(有进口也有国产)有较大提高,加上奔驰过硬的品质,使用单位反映良好。引进奥地利斯太尔之前,中方也与奔驰接触,希望引进技术,奔驰狮子大张口,吓退了中国代表团。

使用该底盘的90式火箭炮,主供出口

引进不成,中国人走上了仿制之路。80年代初,以重庆西南车辆制造厂为主的四川省11家有关企业以奔驰2026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开始研制新一代重型越野车“铁马”。1982年底,铁马XC2200(6×6)7.5吨级重型越野卡车试制成功。随后我国又从原联邦德国引进了道依茨KHD413系列V型8缸风冷柴油机与ZF变速箱(采埃孚变速箱随斯太尔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技术均用于铁马XC2200。1986年,XC2200设计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

使用该底盘的工兵浮桥组件

与国产第一代越野汽卡车CA30相比,XC2200载重从2.5吨增长到8吨,最高时速从61公里/小时增长到85公里/小时。华柴道依茨柴油机具有温度适用范围大的特点,可在零下40度的低温至零上70度的高温下正常运转,帮助该车在青藏高原、荒漠戈壁和中国东北部的极寒地区均展示出可靠性能。上世纪80年代起,XC2200已逐步成为陆军重型越野车的主力之一,除牵引重炮,利用其底盘改装的装备还有90式122毫米40管火箭炮、WS-1远火等;利用其技术还研制了我军上一代WZ551轮式装甲车、反坦克导弹发射车、WZ901保安车、WJ94装甲防暴车等。

不少轮式装甲车都由越野重卡发展而来

奔驰自然不甘心斯太尔独霸中国市场,恰好中国企业和军方也有奔驰情节。引进斯太尔几年后,机械(电子)工业部又跟奔驰接触,终于在1988年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引进的型号是NG80(铁马XC2200原型为NG73,NG80属升级款),由今兵器工业集团下属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负责生产。当时斯太尔技术已经进入中国,ZF(采埃孚)变速箱与WD615系列发动机成为国内成熟的动力组合,这些技术完全满足奔驰的国产化需求,无需重复引进奔驰的OM402柴油机,12亿中方投资主要用于购买车架和驾驶室生产设备。自此,北方奔驰也成为国内重要的重型越野车生产企业。

近水楼台先得月,兵器工业集团装备优先使用北奔底盘

自主创新|三代军车惊艳亮相

2015年9月3日,一汽MV3亮相胜利日阅兵,揭开了我军第三代越野卡车换装的序幕。随着技术的进步,过去7吨、8吨级就被称为重型越野车,如今10吨以上才被视为重卡。军方对10吨以上级越野重卡的要求较高,进度也晚于MV3。设计时要求该车性能对标美军HEMTT(Heavy Expanded Mobility Tactical Truck):一是标配装甲驾驶室,加强防护性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战场环境;二是发动机布置方式采用欧美战术军车常用的中置方式;三是配备全独立悬挂,提高机动性;四是配备大马力自动变速箱(最近几年才突破技术瓶颈)。

陕汽三代越野重卡军车

备受关注的三代重卡最近也有了结果,北奔、泰安、万山、陕汽、重汽5家竞标,陕汽和北奔笑到了最后。看这两家造型科幻、性能先进的新车,多少军迷还能想起上个世纪60、70年代“有炮无车”的尴尬处境?小编必须感慨,正是80年代引进奥地利斯太尔和德国奔驰重卡技术,推动了国内重卡行业的发展,也奠定了陕汽和北奔两家企业在军用重型越野车领域的领先地位。(作者:军研吴小胖。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北奔H10重型战术军车,同样入选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1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2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 | 3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