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二战史的人,都听说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在这场被称为二战转折点的会战过后,德军在东线与苏军的对抗中就一溃千里,最终在1945年被苏联人端了老窝。但其实,1943年7月,德国人曾有过一次绝好的翻盘机会,只不过因为希特勒的致命失误,让德军葬送了这最后的时机,这就是库尔斯克会战。
在二战的苏德战场上,有一个贯穿始终但在后世被掩盖的真相,那就是相比于德军在作战中巧计百出,苏联的战术总是显得粗笨憨直,以至于苏联在迎来大胜后往往会紧接着大败,与德军重新陷入僵持。
1943年初的形势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斯大林格勒消灭85万德军后,大喜过望的斯大林不听手下将军们“穷寇莫追”的劝告,下令苏军立刻全线反攻,“务必在1944年到来之前将德军赶出苏联”。此举正中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的下怀。曼施坦因因势利导,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于当年2月至3月在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一线发动反击,重创苏联西南方面军,并全歼其第五集团军。
更致命的是,曼施坦因的反击在苏军的战线上创造出了一个“突出部”,德军像两把钳子一样,一南一北将几乎整个苏联西南方面军夹在了库尔斯克大平原上。当时,如果按照曼施坦因的计划,在当年5月初立刻再进行一波围歼战,苏联整个南方战线就将崩盘,战局会怎样发展可就难说了。
然而,击中苏联软肋的曼施坦因此时也暴露了自己的软肋。跟苏联将军们一样,他也有一个同样喜欢瞎指挥的上司希特勒。那位“元首”居然要曼施坦因“再等等”,于是德军的反攻计划一推就是两个月,直到当年7月4日才动手。此时苏联那边已做好了充分准备,把防御工事修得固若金汤。
德军在二战中打得就是一个“快”字,反击战怎么能拖两个月才动手呢?其实希特勒也有他自作聪明的考虑:他想等德国刚开始生产的豹式坦克等新装备全线列装之后再发动攻击。然而,曼施坦因这些在一线作战的将军们却比希特勒更清醒,他们知道苏联的战争潜力远比德国巨大,战争每拖一天,你这边长一寸,人家那边长一尺,天长日久这仗根本没法打。然而在纳粹的恐怖专政下,没人能叫醒希特勒幼稚的美梦。
当库尔斯克会战正式开打时,苏德双方的力量对比是这样的:德军90多万人参战、火炮1万多门、坦克2700辆;苏军130多万人参战、火炮2万多门、坦克3400辆。苏军在各方面都占优势,还依托成片的堡垒和地雷群,而德军还要主动进攻!这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却也是一场奇葩的战役。
战役的进程证明德军确实骁勇善战,尽管处于劣势,德军还是在战役开始的头一个星期里就击溃苏联10个坦克军,俘虏24000人。然而在悬殊的兵力对比下,德军最终没有完成围歼苏军的战略目的,东线随后进入了苏联全线反击的阶段,德军再无翻盘的机会。
总结库尔斯克会战,它更像是斯大林和希特勒这两个业余军事爱好者的博傻游戏,希特勒犯的错误更致命,而德国的赌本也更小,所以德国输了。
(作者:王昱)
(月亮狗摘自《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