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写维克斯6吨坦克时,有读者就提到电影《南京!南京!》中那辆装死从日军背后发动突然袭击的就是维克斯6吨坦克,我后来专门去看了一下,这个道具的确是仿造维克斯来做的,不过并不符合史实,因为维克斯所在的战车营第1、2连没有参加南京保卫战。当确定坚守南京的方略后,蒋介石“钦点”战车营第3连留在南京,直属南京卫戍司令部,第1、2连则撤往湖南整顿。
第3连装备的不是来自英国的维克斯,而是不到半年前才从纳粹德国购入的一号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I,意为一号装甲战斗车辆)。这是德国于1932年研制的一款轻型双人坦克,因为带有技术摸索和仅做训练用的性质,其战斗力不强,特别是中国购买的又是属于初期生产型的A型,问题就更多了。
首先长江下游平原地区遍布水稻田,该型坦克底盘较低,无法翻越田埂和沟渠堤岸;诱导轮齿又短,在越野行驶时行走机构内容易积存大量的泥草混合物,导致甩脱履带。
其次装甲很簿,最厚的正面也只有13毫米,且有许多明显的开口、缝隙,因此不怎么耐打;火力又贫弱,只有两挺MG13 型7.92毫米通用机枪的贫弱火力,更无法与维克斯相比;而且子弹只有1525发弹药,以这款机枪每分钟750发的射速,一分钟就打光了。
再次是空间狭小,机枪塔为此不能布置在车体中线上,而是采取了靠右布置,因为驾驶员的位置在车体左边,这样可以让呆在机枪塔里的车长兼机枪手与驾驶员错开,而不至于骑在驾驶员身上。
最后是视野不畅,由于没有装备潜望镜,行驶时车长不得不打开机枪塔顶部舱门探出身子以获得更好的视野。这样做自然非常危险,一来车长失去了装甲保护,容易被敌人火力杀伤;二来敌人炮弹、弹片有可能会从舱门落入车内。在南京保卫战中,曾经有一辆一号坦克被日军掷弹筒击毁,推测很可能就是掷弹筒发射的榴弹掉入了车内。
当然一号坦克也有自己的优点,那就是每辆坦克都有一部FuG-2型(德语Funk Sprech Grate的字头简写,即无线电通话装置)无线电通讯电台,也就是说坦克之间可以互相传递信息,也能发电报;而且这套系统还包括耳机和喉部通话器,可以避免噪音干扰实现车内成员通话。这是因为德军装甲部队“闪电战”战术的要求,需要时刻保持良好的车际通信,以及和炮兵、对地攻击机等支援单位密切联系,也是二战初期德军在坦克性能并不先进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席卷大半个欧洲的关键原因之一。所以尽管一号坦克有诸多缺点,仍然被中国装甲兵认为是国内“最好的战车”(装甲兵团团长杜聿明语)。
虽然坦克错了,但这段剧情确实是根据历史来的,不过分别来源于两辆坦克的故事,被编剧糅合在了一起。
装死伏击敌人的情节,来源于彭克仁车。1937年12月8日,战车第3连第1排(排长钱绍江)的3辆一号坦克奉命协同步兵第51师第305团(团长张灵甫)在南京外围的管头阻击日军步兵第36联队。第1排猛冲猛打,一直打到第18旅团司令部附近,但因为步兵未跟上,只得调头驶回己方阵地。因油、弹消耗将尽,钱排长命令彭克仁车返回南京城监督并保护补给车队,于是该坦克暂时脱离了前线的战斗。
但当晚日军即发动夜袭,缴获了第1排剩下的两辆坦克,该排仅2人生还,而且造成全连军心动摇,连长赵鹄振少校和连附欧阳先后去下关寻找渡船准备撤退过江,却都一去不回,失去统一指挥的第2、3排只得自行撤进城内,至于押运补给的彭克仁车则被可怜地遗忘掉了(因为知道此事的钱排长也在去寻找渡船时失踪了)。
12月9日,对战局突变完全不知情的彭克仁车在完成押运任务后返回前线,途经江宁县附近,见前线部队纷纷后撤,一名步兵营长劝其同撤,彭克仁仔细询问,但该营长既不知道具体战况,也没有得到撤退命令,只是因与上级失去联系而惊惶后撤。彭克仁认为全排车辆尚在前面,决不至有意外,于是继续前行,在行驶到方山公路交叉路口时,突然发现前方有十几个日本兵,车长彭克仁命令驾驶员黄佛阴上士加速冲过去碾压,但黄佛阴过度紧张,操作失误,反而让坦克熄了火,彭克仁迫于无奈,只好装死。
彭克仁车遭遇的这队日军正好是昨天晚上成功偷袭战车第1排的第36联队尖兵,在发现这辆中国坦克后,日军立即展开战斗队形隐蔽起来。结果好一会都没发现坦克有动静,于是派出几个士兵上前查看。当敌人靠近后,彭克仁突然开火将其击毙,其他日军虽用轻机枪和步枪猛烈射击,但子弹都被坦克装甲弹飞,又派出人员攀爬坦克试图用手枪从观察孔射击车内乘员,也被打死。
但是车载机枪弹药有限,很快耗尽,坦克又无法发动,于是二人只得推开舱门跳下坦克向后方逃去。日军则一面追赶一面射击,中途黄佛阴不幸中弹牺牲,彭克仁绑腿被射穿,好在未伤皮肉,惟日军仍紧追不放。彭克仁突然想起自己身上佩戴着德式驳壳枪,遂拔枪向后扫射,才让日军未敢继续穷追而脱身。彭克仁不敢休息,当晚跋涉三十余里才回到南京。而熄火的坦克则落入敌手,转交矢口战车队使用。
与彭克仁车的被迫陷敌相比,另一段坦克在南京城内抗敌的情节则更为悲壮得多。12月12日晚,南京弃守,战车第3连按命令撤退到通往下关码头的挹江门,但守军却未得到命令不准撤退。于是第3连用机枪将城门楼一角击毁,吓住了守军,然后加油撞毁堵塞城门的沙袋后冲出,途中还压死了不少步兵。然而下关的船只都被卫戍司令部收缴,找到的一批木帆船只能载人,无法载坦克,只得将瞄准镜、车载机枪、电台等拆卸投入江中,对坦克浇上汽油放火烧毁。
正要开船的时候,突然有两个坦克兵和两个汽车驾驶员出列,决心留在南京战斗,遂领了十天的伙食费,带着两支驳壳枪下了船。遗憾的是,此前第2排排长郭上岩、第3排排长蒋启元在找到船后就丢下部属自行逃之夭夭,战车连士兵和战防炮营官兵(两个单位都属于装甲兵团)混在一起,人心惶惶,编制已经混乱,带队的不是战车连军官,而是战防炮营军需官,不认识这四个勇士,所以竟未留下姓名。
这四位无名勇士上岸后,将剩余车辆中的全部弹药和油料集中在一辆坦克和一辆汽车上,便返回南京城内。后据从南京逃出的炮兵第42团高炮排一部称,12月13日中午,他们在国府路(今南京长江路)附近遭遇日军,因缺乏武器难以抵抗,幸好一辆中国坦克杀出,用机枪猛烈射击压制住了日军,才让高炮排逃出,这是中方关于四勇士中两位坦克兵的最后记载。
后来我在一本日本写真集里找到了这两位坦克兵和这辆一号坦克的结局。照片中,三个日军矢口战车队的士兵,正站在一辆一号坦克前拍照,坦克发动机上应该就是二勇士之一的遗体,地点则是在国民政府司法院附近(今南京市中山路)。可以想见,两位无名勇士在国府路遇敌后一路转战,随着日军越来越多,驶至司法院附近终于因弹尽、车毁、人亡,与电影中描述的维克斯坦克兵壮烈牺牲是一样的。
而早在他们牺牲之前,日军已经于13日上午占领下关码头,发现了三辆一号坦克,武器均不知去向,车体也被破坏,其中两辆被炸断履带,一辆被大火烧毁。至此,战车第3连在南京保卫战中全军覆没,日军共缴获10辆一号坦克,不过除去被击毁和破坏的,仅有3辆可以使用,全部编入矢口战车队,参加了随后的徐州会战。
对于缴获的一号坦克,日军还运回国内,作为“武运长久”的宣传进行公开陈列。不过为了避免民众对德国产生厌恶情绪,在介绍这辆一号坦克时,将其介绍为苏联坦克。同时还将其中一辆送交陆军技术本部测试。测试中发现,虽然一号坦克是德军中防护性最差的,但相对于日军的反坦克武器来说还是很坚固的。94式反坦克炮发射的彻甲弹(即穿甲弹)在400米距离上射击时(命中角度60—65度)居然被弹飞了,而在300米距离上依然被弹飞(命中角度接近90度)。至于94式“豆战车”的车载重机枪发射的钢芯弹(50—200米),则仅仅是让坦克的表面涂料脱落而已。
从日军的测试可以看出,一号坦克虽然在世界上算不上先进,但日军的反坦克能力更差,这款坦克如果战术使用得当(例如集中使用、步坦炮协同等),本来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可惜并没有取得多少战果就损失掉了。例如前文所述的战车第1排,因为敌人夜袭和操作失误就全军覆没;而撤入城内的坦克,居然有2辆被安排担任卫戍司令部的警戒,其他5辆则零散安排到机场、中华门、交通部,这又能发挥多少作用呢?至于最后返回城内与南京共存亡的无名勇士,即使他们有再多的勇气,又焉能挽回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