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1914年8月,一战爆发之初,北洋政府宣布局外中立。

而一直对中国抱有野心的日本,却认为这是“天佑”之机,以英日同盟,维护远东和平为借口,对德宣战,出兵青岛,攫取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德军大孤山阵地

北洋政府面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虽不断发出抗议,实则无能为力,只好寄希望于战后和平解决。

1915年1月22日晚八时,北洋政府外交部在迎宾馆召开秘密会议研究青岛善后问题,与会者包括:陆征祥、曹汝霖、伍朝枢、顾维钧等十人。陆征祥主持了会议,提出四大纲领,包括:

一、交还青岛问题;

二、胶济铁路赔偿问题;

三、私产损失赔偿问题;

四、官产损失赔偿问题,后来在与会者建议下又追加了日本破坏中立及战区问题。

由此可见,早在战争爆发之初,北洋政府已经开始有意识的筹划在战后各交战国召开的善后会议上解决山东问题。

青岛:

1897年11月德国借口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派兵强占胶州湾和青岛港。1898年3月6日,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得以租借胶州湾99年,并将胶州湾沿岸100里内陆地划为“中立”区,德军可以自由出入,与此同时又获得在山东境内修筑胶济和胶莱济两条铁路及在铁路两旁30里内的开矿权和承办事业的优先权。

1899年德国将胶澳租界地的新市区定名为青岛,与清政府签订《中德青岛设关条约》,在青岛设立海关,并只许欧洲人居住。1900年3月21日,德国的山东铁路公司、矿务公司分别与山东巡抚订立了中德胶济铁路章程、中德矿务公司章程,开始在山东境内筑路采矿。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驻青岛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及英国共同攻打当时由德国控制的青岛。1914年10月31日开始,至11月7日结束,日本占领青岛。日军 270人战死,113人负伤; 英军 160人战死,23人负伤;德军 199人战死,504人负伤,4715人被俘。

中国对德断交

对德断交,北洋政府才有可能在战后议和桌上取得独立的地位。

1917年2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略,美国借机宣布对德绝交,并劝告其他中立国与其采取一致行动。日本此时正竭力想获得代表中国讲话的权利

协约国在当初极力拉拢中国参战时曾向北洋政府保证,如果中国参战,就可以在战后的和会上享有大国待遇。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正式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阵营。其参战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借此机会得以参加战后的和平会议,争取国家权益,提高国际地位。

宣战后,中国军队并没有集结到欧洲前线作战,但大约有14万中国劳工被英法两国招募,远赴重洋来到欧洲,为协约国提供与军事相关的后勤事务。

到达法国的中国劳工

力争出席和会

1918年秋,大战一步步接近尾声,德军败局已定,协约国已经着手筹备战后和平会议,以便处理战争善后问题。对于即将召开的战后和会,北洋政府“希望参列甚切”。

而与此同时,西方舆论开始指责中国南北对峙、参战不力。列举内容共有十二条:

一、暂缓的庚子赔款和官税余款用于党派私争;

二、参战机关有名无实,参战军队用于内战;

三、津浦路陇海路沿路土匪损害协约国利益;

四、未经协约国同意派遣法王专使;

五、德华银行德侨财产未切实查封监视;

六、天津敌人机关未取缔;上海敌人营业未加封闭等;

七、禁止对敌通商条例并未认真实行;

八、几次要求中国政府查禁敌营的北京顺利饭店都没有结果;

九、黑河道尹通敌,协约国几次要求更换均无结果;

十、中国有阴谋敌侨中国不能收容;

十一、协约国人民与敌之诉讼事件天津地方官不公审准许领事观审,又不严办。

十二、又谓以上条件如中国对于协约国规定参战国条约能从速完全履行义务,则中国在欧洲议和时必可行与协约国同等之权利。

针对不利于中国出席和会的舆论,北洋政府急忙将参战案在国会正式通过,并对外发布告表示热心参战之诚意,并由外交当局设法疏通,命驻欧美公使向各国政府接洽,积极争取出席和会。

与此同时,北洋政府对外发布了中国出力参战事项,

一、出力助战,出兵一节筹划已久,只因军械不足,未能克期出发,业已酌派陆海军前往海参威,边境驻兵保护铁路,特设训练处教导团编练劲旅专备参战之用;

二、防制敌侨,订立处置敌国人民条规,制定禁止与敌通商条例,指定区域设立俘虏收容所;

三、处分敌舰;

四、接济粮食,设战时粮食出口筹办处;

五、运输华工,设侨工事务局。

北洋政府以对德宣战、派遣华工、供给军实等理由积极向协约国商议疏通,争取增高中国列席欧会位置。

1918年11月中旬,英法美意四国专使齐聚法国召开协约国最高会议,商谈召开媾和大会的办法及对战败国的草约条款。虽然媾和大会已定在法国召开,但确切的开会日期还未正式决定,中国政府也迟迟未接到出席和会的邀请函。驻欧美公使奉北洋政府命令,迭向各国政府接洽,积极奔走,将有关战后和会筹备情形通报北洋政府。

透过各公使来电,北洋政府参加巴黎和会已确定无疑。

依附美国

一战爆发初期,北洋政府企图实行以美制日,应付时局。

1915年初日本政府向北洋政府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北洋政府一面与日本代表积极周旋拖延谈判,一面与英、美驻华公使接洽,寻求外交援助。

3月23日袁世凯与美国公使芮恩施进行了长谈。袁世凯觉得,只要美国以温和而坚定的语气说一声,危险会大消除。顾维钧在回忆录中也谈到了这一情况:对于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极力拖延,希望得到外国的外交支援,特别是美国的支援”。

然而北洋政府的期望再次落空,美国政府并没有实际行动,在日本的威胁下,北洋政府被迫签订了民四条约。

战后和平会议召开在即,北洋政府的联美方针更趋明显。美国总统威尔逊希望他所倡议的国际联盟一事在和会上得到中国的支持,北洋政府表示积极响应。

驻美公使顾维钧曾向北洋政府呈递过有关于国际联盟问题的报告,综述了中国对和会的希望,并请求美国给予支持,以便在和会上获得一致通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今后,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关系应建立在平等原则基础上;

二、中国主权与独立应受到签约国之尊重;

三、1900年义和拳之乱所导致的辛丑条约即使不完全废除,也应予以修正。

威尔逊回答,对中国提案的同情态度,并希望在和会期间中国代表团和美国代表团保持联系。

与日亲善

北洋政府在积极向美国政府寻求援助的同时,又对日本政府表示友好亲善。一战期间中日之间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及借款,使得北洋政府有所拘束,特别是1918年9月章宗祥与日本政府签订的有关山东问题的换文,对于日本攫取山东权益居然作出了“欣然同意”的表示,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争持的依据。

1918年12月初,陆征祥在赴欧出席和会过程中途经日本,六日晚抵达横滨后,陆征祥因病拟不赴东京出席日本方面为其准备的宫内宴会。

此次陆征祥的日本之行是颇有深意的,北洋政府正是借此机会一方面对日本政府以不友好,一方面亦是为中国的和会提案探询日本政府的意图并有寻求支持之意。当日陆征祥返回横滨,10日离开日本继续行程,1月初经纽约转赴巴黎。

在巴黎的活动

为了参与即将在巴黎召开的战后和平会议,北洋政府派出了一个声势浩大的代表团,其中全权代表5人: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专门委员17人,外国顾问5人,以及从驻欧各使馆调用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等等。虽然驻欧公使也奉命先后来到巴黎,参与代表团内部会议,为和会事宜提供建议和进行筹划,但是全权代表才是代表团的决策中心。

陆征祥,早年曾赴法国、比利时留学,1892年被清政府派至驻俄公使馆任翻译,后升任参使馆参赞。1906年升任驻荷兰公使。1907年代表中国参加了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1911年转任驻俄公使。他具有深厚的外交资历,与日本代表努力周旋谈判二十一条,在中国对德绝交前后以总理代表身份和驻京协约国公使商谈中国参战后的权利与义务问题,在中国参战后又组织筹备和平会议工作的委员会,预备参与战后和平会议的资料,研究中国应向和会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北洋政府选定他为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的团长。

顾维钧,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留学美国后于190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政治硕士,法学及外交学博士。民国成立后,在外交部工作,不久升为国务院参事,一度兼任袁世凯的英文秘书,经办对外事务翻译,曾参与二十一条谈判事宜,并负责与英美驻华公使接洽。1915年派为驻墨西哥公使,未几,调任驻美公使兼古巴公使。曾积极建议北洋政府追随美国对德参战,在驻美公使馆内组织人员研究各种情报资料,以备将来中国参加战后会议,并将意见提交北洋政府。

王正廷,1907年赴美留学,先进密歇根大学,后转入耶鲁大学攻读国际公法,获硕士学位,表现十分活跃。中国华民国成立后,当选临时参议院副议长,后任唐绍仪内阁工商部次长。1913年北洋政府组织国会,王正廷当选为参议院副议长。1917年追随孙中山参与护法运动,任军政府的外交次长。

施肇基,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后曾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洋务文案。民国成立后,曾任唐绍仪内阁的交通总长,1914年出使伦敦,任驻英公使。大战结束后奉北洋政府命令先行赴法,曾研究顾维钧草拟的和会提案,答应负责研究撤走外国驻军、取消外国在华设立的邮电机构两项要求。

魏宸组,清末留学法国,民国成立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次长,后任唐绍仪内阁秘书长。他较早参预战后议和的准备工作,是国务院组织的临时国际政务评议会、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的成员,负责研究议和大会中各问题,后又在外交部成立的筹备和平会议工作的委员会中任负责人。1919年1月5日被任命为驻比利时公使,并被选定为参加巴黎和会的全权代表之一。

从代表团的整体阵容来看,的确是云集了清末民初以来的众多外交人才,他们大多与欧美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历史关系。

1919年1月18日战后和平会议在巴黎开幕,和会的组织大略:英、法、美、日、意出席代表五人,比利时、巴西、塞尔维亚三人,中国、希腊、阿拉伯、暹逻、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各二人,波利维亚、古巴、厄瓜多尔、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利比里亚、巴拿马、波兰、乌拉圭各一人。中国出席开幕式的全权代表是陆征祥、王正廷。

会议当即提出三项项问题:战事祸首之责任、犯战事残酷之罪状、各国劳动家之法律规定,请与会各国针对此三项问题及领土、经济、财政等问题缮送节略。

随着日本代表在和会上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引发中日代表的激烈辩论,使得北洋政府在会前预备“相机办理”的山东问题日益突出,国内舆论极为关注,亦成为巴黎和会上中日相持的焦点。

全力交涉

五国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获得普遍同情,令日本方面颇为震动。日本代表在和会上辩论失败,转而由日本驻华公使小幡酉吉向北洋政府施加压力,进行外交恫吓。

随着事态的发展,全国舆论沸腾,社会各界纷纷呼吁政府坚决抵制日本的无理要求。出于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北洋政府的态度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于日本政府的恫吓不再一味妥协,转而表示支持代表团在和会为争取国家权益所做的努力。

北洋政府外交部于2月10日发表正式声明:“各国代表在巴黎会议席上,顾本国之利益,为正确之主张,为今日国家独立自存应有之义,他国绝无干涉之理”。

但是,形势已经向不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变。英法两国因与日本订有密约,对中国表示同情,却无能为力。

尾声

6月28日,举世注目的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举行对德和约签字仪式。负责代表中国签字的陆征祥、王征祥两位全权代表并没有出席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拒签了对德和约,保留了日后解决山东问题的外交主动权。9月10日,陆征祥、王正廷代表中国政府在对奥和约上签字。

通过签署对奥和约,中国加入了国际联盟,废除了中奥前定条约,取消了奥国的最惠国待遇,辛丑条约中的中奥专约亦被废止,奥国在中国境内的官产割让给中国,并赔偿中国人民的战争损失,缴还中国政府对奥战俘的收容及赡养费等,借此北洋政府收回了部分国家权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