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二战奥廖尔战役,是苏德战争库尔斯克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战役中,苏军发起的“库图佐夫行动”可谓占有天时地利人和诸多有利条件,但在实战中,苏军三个方面军130万兵力,却没能将只有60万兵力的德军莫德尔中央集团主力围歼,虽然苏军最终收复奥廖尔,却让莫德尔集团顺利撤离,而苏军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429890人,损失坦克2586辆,火炮892门,飞机1104架。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苏军的战线铺得太长,企图一口吃个胖子

库尔斯克战役的形成要感谢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的绝作,如果他没有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中打败苏军,苏西南方面军的主力也不会在库尔斯克形成突出部,这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阵型,谁主动发起攻击谁才能改变战场拉锯态势。

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德双方在战场上的形势发生了重大逆转,原本苏军以防御为主逐渐向反攻转变,而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后,德军重新又夺回了战场主动权,虽然苏军在库尔斯克形成了一个拳头样的突出部,却也给德军在拳头突出部的南北也形成了两个突出部,只不过德军在突出部里的兵力远比苏军少得多。

一方面,德军统帅部在曼施坦因极力推动下,妄图借库尔斯克突出部一举歼灭苏军西南方面军主力,但在5月份的初始计划中,元首却因为德军虎式坦克出现装甲防护不够厚的问题,推迟了进攻时间。另一方面,当德军不断推迟进攻时间,却让苏军和朱可夫找到了德军面临的困境和漏洞,苏军也有充足的时间来展开对德军的防御和反突击准备。

由于德军莫德尔中央集团近60万人处在奥廖尔突出部,客观上给苏军三个方面军合围也创造了条件,当曼施坦因计划对库尔斯克突出部苏军展开围歼时,朱可夫却将目光集中到莫德尔的中央集团身上。此时,曼施坦因思考的是一战定输赢,而朱可夫考虑的是如何将德军进攻力量分割围歼。客观上,苏军的兵力过于分散战线过长,而德军却因兵力不足而集中形成了防御优势。

其次,苏军的装甲集团初露锋芒,还没适应独立作战的模式

库尔斯克战役的打响很具戏剧性,原本苏军早已知晓德军的作战计划,朱可夫在战争打响前也是以防御态势布防,可是德军由于元首的干预两次推迟进攻时间,在整整拖延两个月后,斯大林有些着急,怕再等下去苏军的士气会受到影响,加上战争打响前一个晚上,苏军正好俘虏了一名德军士兵,知道7月5日凌晨德军正式进攻,苏军才决定提前发起反攻,打乱德军的部署。

奥廖尔战役是库尔斯克战役中第一个重要战斗,发起时间是7月12日,行动代号是“库图佐夫”。当时双方兵力对比苏军占有2:1优势,苏军除拥有130万强大兵力外,还调集了21000门火炮、坦克和自行火炮近4000辆,作战飞机3000多架。苏军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分成4个突击集团对莫德尔中央集团形成包围态势。而据守奥廖尔的莫德尔德军集团,兵力只有60万人,拥有火炮70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200辆,作战飞机1200架。

无论从兵力还是装备实力上,苏军都占有优势,而莫德尔的优势在于:德军在奥廖尔占据了两年,在这里建立了纵深梯次防御,有完整的野战工事和工程障碍以及布设了雷场。

那么,这场战役苏军基本可以不用损失那么大就能获得胜利,为何苏军损失坦克那么多呢?

据守奥廖尔的是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但第2装甲集团军已经在前期作战中损失较大,基本以步兵为主,只有一个装甲师可以投入作战;但第9集团军下辖有6个装甲师和1个掷弹兵师,装甲攻击力量非常雄厚。

苏军准备投入此次作战的装甲打击力量为西方方面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1400辆坦克,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坦克第3集团军1087辆坦克,中央方面军的第1坦克集团军1500辆坦克。

按理,苏军拥有这么强大的坦克基数,怎么样也能突进到德军纵深,偏偏苏军使用的都是正面进攻战术,和使用步兵人海战术一样,众多坦克师直接进攻德军防御阵地,遭到德军预设防御火器的坚强打击,损失惨重。由于第1坦克集团军投入较晚损失稍少一些,但第3和第2坦克集团军坦克损失分别达到70%和90%。

奥廖尔战役,苏军三个方面军投入坦克3925辆,损失2586辆,而德军的损失仅仅500辆,战投率相差5比1。究其原因除了苏军装甲力量还没适应战场独立作战方式外,步坦协同失调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经过几年与德军闪击作战,坦克成军并独立作战正逐渐在苏军中形成共识,只是还未积累成功经验,比方说迂回作战。

第三,莫德尔主动撤离战场,避免重现保卢斯集团被围局面

奥廖尔战役,朱可夫制定“库图佐夫行动”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将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围歼,而实际上,这一计划并没完成。

首先,德军发起库尔斯克战役的目的是歼灭苏军西南方面军主力,而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不仅担负着防守库尔斯克北部防线的任务,还要防御来自苏军罗科索夫斯基中央方面军主力的反攻,奥廖尔并不是它最终的目标。

其次,面对苏军调集大量的装甲打击力量,莫德尔看到德军力量薄弱的不足,并不打算正面硬碰硬抗衡,在使用防御力量大量消耗苏军坦克以后,基本上也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在奥廖尔战役打响后的第4天,他就向元首请求撤退,以免被苏军包饺子的危险。同时,战斗打响前,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施密特中将被临时撤职,莫德尔不得不兼任他的职务,客观上他对指挥装甲部队还不顺手。

再次,盟军登陆西西里,迫使元首从东线调兵回防。7月25日,在盟军登陆意大利后,墨索里尼下台,元首不得不从苏德战场调集重兵接防意军在意大利的防线,以免后院起火。而此时,罗科索夫斯基率领苏军中央方面军加入到围歼莫德尔的中央集团行动中,再不撤退就会重蹈保卢斯的覆辙,元首只好同意莫德尔的撤退请求,将第2装甲集团军调往意大利,命令莫德尔7月31日向“哈根防线”撤退,苏军随即收复奥廖尔。

总结:奥廖尔战役,虽然苏军以重大损失取胜,却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首先是指挥上的不顺畅,三个方面军各唱各的调,如果同时发起进攻,莫德尔就没有招架之力。其次是装甲打击力量不会迂回作战。这与德军以装甲力量为主作战相比有很大差距。其次,空中打击不力。奥廖尔战役,苏军完全占有空中优势,不仅作战飞机三比一,而且还有法国“诺曼底”航空大队协同作战,但效果并不明显。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库尔斯克坦克大战》

精彩推荐: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德军损失一个第6集团军,防线就瓦解

     二战盟军诺曼底登陆,为何让苏军不屑一顾,这是场非军事行动

     二战苏德战争,为何说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加速了德军失败的进程

     莫斯科战役,斯大林为何不准朱可夫后撤指挥所,给他坚守力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