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绝全文转载)
1939年11月30日,苏联出动23个师的军队入侵芬兰,“苏芬战争”正式爆发。
苏芬战争爆发原因:
苏芬战争背景复杂,芬兰于17世纪初被沙皇俄国收为附属国。十月革命之后芬兰政府宣布独立,从此之后苏芬之间的关系一直很淡,苏联支持的芬兰起义者被芬兰政府消灭。芬兰距离苏联首都特别近,斯大林担心德国会以芬兰为跳板进攻苏联,所以苏芬之间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1934年后确定此条约十年内有效。
但1938年苏芬再次进行谈判,目的是希望能够一起对抗德国,但长达一年的谈判没有什么实质的进展,但此时的欧洲形势已经不容乐观。1939年8月末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此条约中秘密对东欧的国家进行分割,芬兰在条约中被划给苏联,同年9月初苏德合围波兰并进行了分割。
与此同时苏芬之间再次交涉,苏联在谈判中提出的条件被芬兰当场拒绝,苏联当时出于国土安全方面考虑,提出与芬兰置换部分领土的要求,但芬兰人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同年11月芬兰提出相对利益较少的条件,但这次换成苏联拒绝接受。随后苏芬边境线开始出现摩擦,苏联废除条约使苏芬之间的关系完全恶化。1939年末,苏联正式用武力入侵芬兰。
双方实力对比:
以“师”的数量而论,苏军在开战之时一共是23个步兵师外加6个坦克旅,后来增加了13和15两个集团军的10多个师和2个坦克旅的支援。而芬兰人这边开战时一线是8个步兵师,另外还有2个步兵师作预备队,后来又勉强组建了三个步兵师参战。苏军投入的兵力月度平均超过80万,芬兰动员到极限的兵力大约也只有30至35万人。
装备方面双方差距就更大: 苏军至少拥有十倍于芬军的装备优势,苏军一共有6个轻坦克旅和2个重坦克旅参战,加上附属于步兵师的独立坦克营,累计投入应该不少于2000辆,包括T-28和试验的T-35/SMK重型坦克,芬兰方面大概是一战坦克FT-17和6吨维克斯各32辆,其中FT-17实际上基本不能使用,所以基本相当于纯步兵部队。
空军方面芬兰开战时才146架作战飞机,相当一部分是20年代甚至一战时代的,后来从国外订购了148架,苏军则有近2500架飞机参战。火炮方面大概苏军有2876门大炮,而芬军是534门,但需要注意的是苏军的重炮比例远比芬兰高得多,弹药供应也远为充足,所以炮兵优势估计也得有10倍以上。
战争中双方损失:
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当时曾说过:“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服从。如再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我们就是这样想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苏联在与芬兰军队一交手,才发现对手完全不是想象中那样弱,战场上反而是自己屡屡败下阵来。
在这场战争结束后,双方的伤亡数字却让世人大跌眼镜,苏联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按克里沃舍夫数据,苏军死亡126875人,伤188671人,累计死伤30万。另外还有一些更高的估计,大约20万苏联士兵在战争中丧生,超过50万人受伤,而弱小的芬兰军队伤亡总数才不到3万人。苏芬战争最后结果虽然是芬兰战败,但苏联却是惨胜。
因此,一些参加过“苏芬战争”的芬兰老兵总是自豪地说,每一名倒下的芬兰士兵,10名苏联士兵将为此付出代价。然后问题出现了,为什么芬兰能把强大的苏联打得这样狼狈呢?这里综合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芬兰的地理条件复杂
斯大林错误地以为这场苏芬战争很快便会结束,于是他选择了在39年11月尽快进攻。可是在北纬60°以上作战,苏军遭到了严寒的打击,准备不足的苏军在大雪天里吃足了苦头,选择的前进方向也是针叶林密布的地区,完全不利于大规模部队的展开作战。
苏芬国境线虽然漫长,但大多数地段都是无人的荒凉雪原,决定战争成败的就是南部卡累利阿地峡周边那一点地方。芬兰是有60000多个湖泊的“千湖国”,森林覆盖率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无数的湖沼和针叶林之中,能通行大军的就是几条人工道路,永备工事和筑垒可以轻松地将这些地域封锁住,因此狭窄的战线大大削弱了苏军的兵力优势。
二:苏军过于轻敌
苏军虽然占了机械化的优势,但芬兰国防军在战术运用上比苏联人要灵活,芬兰人充分利用苏军不适应在寒带针叶林地貌作战,广泛开展小股部队袭扰战,利用雪橇在预设的雪道上高速机动。而苏军虽有大量卡车和装甲车甚至坦克,但不是难以适应厚厚的雪地地形,发动机在高寒条件下经常歇火。
另外苏军步兵在严寒地带下甚至没有足够的个人防寒装备,结果非战斗减员比战斗减员还多!对芬兰国防军的战斗力缺乏足够认识,芬军士兵大多猎户出身,大量精准狙杀苏军士兵,其中最本出名的莫过于“白色死神”西蒙·海耶。
芬军甚至广泛装备的"苏米"冲锋枪,这种高射速武器也给了苏军惨痛回忆,苏军这才明白冲锋枪在短距离战斗中的巨大作用。于是苏军后来也开始大量生产"波拨莎"冲锋枪,二战中用它来痛殴德军。
三:大清洗
在大清洗中,苏联军官有80%被撤换,新上来的都是忠于斯大林却不太懂指挥战争的。这次大清洗对苏军的影响在苏芬战争中暴露无疑,使得苏联红军中缺乏很多有战斗经验的指挥人员,甚至包括"大纵深歼灭战"理论创始人:图哈切夫元帅。
这使得两年后的苏芬战争中一些师、团级指挥员因此根本无法胜任其职位,好在斯大林留下了朱可夫,不然不仅苏芬战争,甚至二战历史都要被改写。
苏芬战争的影响:
芬兰被迫接受苏联的要求,但在一定程度上重创了苏联红军的力量,而且使苏联失去了国际舆论的支持。虽然芬兰人员不足,武器弹药不够,但是军队训练有素,尤其是空军部队,基本功训练扎实,平时与国际接轨,训练有素,击打力较强。对比而言,苏联红军暴露出其弱势和不足,缺点全部体现出来。苏芬战争带来的影响十分重大,无论最终苏芬战争是谁取胜了,带来的结果都会影响当时的欧洲战局,甚至间接影响了二战格局。
也让苏联人二战初期尝到恶果,苏军威慑力大打折扣,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就说过这样一句话:“芬兰已在全世界面前暴露了苏军的无能。”纳粹德国也有类似判断,因此才在1941年发动了后悔莫及的“苏德战争”。苏德战争初期,芬兰高涨的反苏情绪让其加入了德国阵营,苏联在战争初期损失同样是巨大的。
但苏联在苏芬战争中暴露出一系列短板,苏德战争中都得到了极大的补强,比如对付严寒的手段开始高明,而德军反而屡屡被严寒拖垮。希特勒预也预判错了苏联人的持久战斗力,源源不断的兵源和生产力,让苏联在德国人身上才找回曾经失去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