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是我国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也是海空军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战果最辉煌的国产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在历次实战中击落20多架各型飞机自身没有一架被击落。歼-6也曾是国土防空的主力机型守护我国领空长达40多年,这款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机型见证了中国空军从弱到强、从单一机型到全体系发展的全过程,直到2010年才退出现役。
当然歼-6的光辉历程不能遮盖曾经器不如人的尴尬,并不是性能多强而是长达数十年间严重缺少可供选择的先进机型,因此只能和歼-7、歼-8充当主力挑大梁。不过歼-6的作用不仅是守护领空,在上世纪曾经作为硬通货为我国换回不少先进的武器装备,也为我国武器装备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一、阿尔巴尼亚米格-19PM战斗机由于早期航空工业以仿制苏制战机为主,50-70年代主力机型是以机炮为主的歼-5、歼-6为代表,在只能满足白天作战以空中拼刺刀讲求勇气和技能的同时,世界航空发展已经进入全天候导弹时代。
为了有效守护国土安全必须研制一款全天候机型,只不过60年代中苏关系急转而下在研制方面严重受阻。基本同期阿尔巴尼亚和苏联关系也陷入同样境地,阿方于1958年从苏联获得一批米格-19PM全天候型战斗机,在双方关系恶化后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维护。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再加上中阿关系开始进入佳境,1965年我国向阿方无偿提供12架歼-6战斗机,换回这批米格-19PM然后参考用于歼-6甲全天候型研制。
不过有点可惜是的包括随后大量援阿的歼-5、歼6、轰-5、直-5等机型,在后来的岁月中基本被弃置成为废品。
二、埃及米格-21MF战斗机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歼-7Ⅲ战斗机(全天候型),希望通过改型改善歼-7系列航程短、雷达作用距离短以及火力弱的缺点。不过和上面原因一样由于失去外部技术来源,以及空军对于全天候机型的急需使得军工头很疼,为此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基本同型的米格-21MF性能参数。
1978年8月,我国派人到罗马尼亚和孟加拉国考察并测绘了米格-21MF战斗机,同时带回米格-21MF座舱盖、机炮(Gsh-23航炮)以及弹射座椅等样品供参考研究。
零配件毕竟不如实机来的详实,1978年12月,我国用一批歼-6从埃及换回2架米格-21MF战斗机用于参考借鉴。而米格-21MF配套的Gsh-23航炮在我国也有了自己的型号(23-3航炮及改进型),这款机炮先后装备在枭龙、歼-10、飞豹等战斗机上。
三、埃及米格-23MS战斗机上世纪60-70年代可变后掠翼设计曾风靡一时,由于机翼可变在各种起降飞行环节都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我国当时也在研制一款可变后掠翼型强-6强击机。由于技术上的不足以及航空基础太差,无法有效完成这个时候歼-6又起了大作用。
1979年,我国用多架歼-6/歼教-6向埃及换回一架米格-23MS战斗机,用于折解分析并将可变后掠翼技术用于强-6。
虽然米格-23MS在强-6研制过程起到很大借鉴作用,但由于科研技术以及材料水平的制约,相比米格-23MS国产变后掠翼机构要超重12%,性能全面缩水,同时可变后掠翼的控制系统和配套发动机也一直未能有效解决。最后这架米格-23MS战斗机又进入博物馆供游客参观,成了航空研发史上一个小插曲。
四、罗马尼亚T-72M主战坦克和空军境况类似陆军以59式坦克为基础改出来不同花样,但再怎么改也逃离不了五对轮的范围,因此在时机允许时我们以12架歼-6战斗机为代价从罗马尼亚淘到了几个大件,其中就包括T-72M主战坦克。
虽然到了上世纪80年代T-72M和当时世界一流坦克水平相比已经有一定差距,不过对于还是五对轮打天下的我们来说还是相当先进的存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张爱萍将军视察这辆T-72M坦克,而在当是为了保密代号64式坦克,由99式主战坦克副总师王哲荣主持并完成引进项目“64式坦克”复装、试验和对其设计思想、技术特点的分析。
从1983年12月开始对T-72M坦克进行测绘和研究,编译出版了《64式坦克技术说明与使用指南》上中下三册,而这些资料为后来顺利完成第三代主战坦克研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我国坦克装甲车辆研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储备。
又是歼-6出马换回几辆埃及BMP-1步兵战车,这是一款上世纪60年代苏联研制的步兵战车,虽然皮薄火力不足但毕竟是款成熟产品,引进后测绘仿制成功造出了我国第一代86式步兵战车。
长期以来我军对于步兵战车认识不足,在当年边境作战中出现步兵搭乘主坦克坦行进而受到不必要伤亡情况,为了实现步坦协同经过血的教训后开始以BMP-1为基础研制出86式步兵战车。针对需求在使用不也不断改进,车体前方加装防浪板,73毫米滑膛炮换成30毫米机关炮并加装了“红箭-73”反坦克导弹。
那些年歼-6作为硬通货了为我国换回不少珍贵的武器装备,为中国军工在异常艰苦的科研环境下取得日后的成就提供了特殊的贡献,老兵不死歼-6虽然已经退役但作为曾经国土防空主力永远应记在功劳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