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克声明: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根据现有公开的材料,最早称粟裕为战略家的是刘伯承元帅,他在1949年9月《人民日报》上就撰文称:“粟裕同志智勇深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向有军神之称的刘伯承元帅是我军公认的军事理论大家,是我军公认的为数不多的最能打仗的高级将领,他何以这么早、这么高地评价粟裕,特别是称他为“中国的战略家”呢?
是基于他与粟裕在战略战役上的密切配合协作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在南线作战的主要是两大野战军,即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由于地缘关系及战略和形势任务需要,这两大野战军经常进行战略甚至战役上的配合协作。特别是刘邓率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我南线行动便紧紧围绕这一战略重心而展开。
1947年8月18日,粟裕针对刘邓大军越过陇海路后,受到大批敌人的前堵后追,处境非常紧迫,当即向中央军委建议:
“依近日情况判断,敌有大部随刘邓南去可能。果如是,则刘邓很吃力,我们应尽一切努力多拖住一些敌人。因此,西兵团目前应位鲁西南及陇海线上行动,必要时应以一部挺入路南,破袭津浦,威胁徐州,才能有效拖住敌人,并寻机歼灭薄弱之敌。”
毛泽东对粟裕能够从战略全局利益出发,为本战区任务主动加码的做法极为赞赏,复电指出:“粟裕同志巧酉电意见极为正确”。刘邓对粟裕这一高度配合协作举动当然更是赞成与欢迎。
9月7日,陈粟外线出击后第一仗沙土集战役打响。战役只用不到3天时间,就干净利落地歼灭了整编第57师9500多人,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和山东内线战场抽调4个师驰援鲁西南,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和山东内线我军的行动。
之后两个野战军一起打的平汉路战役、洛阳战役等,完全是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行动。豫东战役与淮海战役,两大野战军也是进行了战略战役上的密切配合协作,确保了这两场战役大胜。
配合协作需要战略思维和战略意识,需要勇于担当与无私奉献。粟裕在配合刘邓时,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给刘伯承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为刘伯承称“粟裕为中国的战略家”加了一个生动的注解和诠释。
是基于他对粟裕“斗胆直呈”中央诸多重大战略建议的由衷赞许解放战争爆发后,中央最初确定的是外线歼敌的战略方针。经过苏中战役和定陶战役两个实践,促使毛泽东一改战争初期的外线歼敌为内线歼敌的作战方针。而这两个战争初期的战略试战,一个是粟裕打的,一个是刘伯承打的。当时,粟裕苏中七战七捷的经验被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转发全军推广。
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后,粟裕上报的除前面提到的主动给自己加码的“巧酉电”外,还于1948年1月22日、4月18日分别向中央“斗胆直呈”了“子养电”和“卯巧电”。“子养电”提出了“三军忽集忽分在中原打大仗”的设想,而“卯巧电”更是提出了“三个纵队暂不过江在江北打大仗”的战略建议。这两封电报上报军委的同时,都同时上报了刘邓。特别是“卯巧电”还提前征求了刘邓的意见。
粟裕在9月24日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也是得到了刘伯承首先的认可,他在第二天的复电中指出:“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举行淮海战役”。
最终的实践表明,粟裕这些重大的战略建议,都被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采纳,并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而每一个重大战略建议,刘伯承往往是提前或至少同步和中央了解粟裕的这些战略建议内容。因此,完全可以说,除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外,刘伯承也是最早了解粟裕这些战略思维和战略思想之人。
是基于他对粟裕敢打大仗硬仗恶仗的惺惺相惜粟裕说过:正确的战略决心要靠战役的胜利来实现。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令华野“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后,粟裕不负期望使命,用陈毅的话说“愈出愈奇,愈打愈妙”,一个接一个大胜仗打。中央军委赞誉说,“我华东军在第一年作战中,已表现自己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
对于粟裕指挥打仗的素质能力,刘伯承也是深知的。而粟裕对刘伯承也是敬重有加。他们两人可以说是都属于用兵如神之人,都属于能打之人。孟良崮战役“猛虎掏心”的铁血,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气魄,都是非常人所为和敢为。俗话说惺惺相惜,英雄惜英雄。由于刘伯承与粟裕经常进行战略战役配合协作,使得刘伯承能够深入了解粟裕所打的每一个大仗硬仗恶仗,这无疑给这种惺惺相惜更是平添了一份率诚与推崇。
举一个例子,豫东战役第二阶段的睢杞之战,刘伯承等曾一度认为“我北面分割邱(清泉)黄(百韬)只能作战术分割,无法避免与敌十一个旅以上接触,似嫌歼击企图太多太大”。他还曾这样说过:“象这样的仗,我是不敢下决心打的”。刘伯承说这样的话,一方面表明他很谦虚,另一方面,也是对粟裕敢打大仗硬仗恶仗和连续作战的一个高度认可。
主要参考文献:《刘伯承传》《粟裕传》《刘伯承年谱》《粟裕年谱》
(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