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法西斯轴心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败亡的命运已经不可逆转。日本虽然年初还在幻想尽早结束对华战争、北进苏联并与德国在东经70度线(即前苏联的鄂木斯克附近地区)会合,此刻却也不得不面对即将到来的、来自北方苏联军队的强大攻势。
日本关东军紧急整补,妄图死守
日本高层拼命给驻防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打气,命令其“利用满洲广阔地域粉碎敌之进攻;不得已时,也要扼守长春-大连线以东、长春-图们线以南要地,坚持长期作战,以利于遂行大东亚战争。”为此,关东军以部分兵力依托中苏、中蒙边境地区的坚固阵地组织防御,主力则收拢和配置在哈尔滨、长春和沈阳等主要城市,准备实施机动作战。
关东军号称“皇军之花”,曾经是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极盛时,编有31个步兵师团,11个步兵和坦克旅团,1个敢死队旅团和2个航空军,共约120万人。但随着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关东军的大批精锐部队被抽调,兵力最少时一度仅剩20余万人。此番为了抵抗苏联,关东军紧急动员侨民入伍,征召已经退役的老兵重新服役,大量组建了新编师团和独立旅团。
百万大军配置成3条防线
至1945年7月,日本关东军已经下辖第1、第3、第17三个方面军和独立第4军,共31个师团、13个旅团,约97万人,装备有坦克1155辆、火炮5360余门、飞机1800架,另有伪满和伪蒙军约20万人配合作战。其中,第17方面军的9个师团21万人作为战略预备队,配置在朝鲜境内,以同时策应中国东北和日本本土作战,实际部署在东北地区的关东军部队约70万人左右。
为了抵御苏军装甲部队长驱直入,关东军对防御地带进行了纵深配置,设立了3条主要防御地带。其中,第一防御地带由边境筑垒地域及二线主阵地组成,并构筑了大量的坚固工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御体系。第二防御地带设在长春-大连和长春-图们一线,主要由防御据点组成。第三防御地带以通化为中心,沿中朝边境山区一线设置,是关东军的最后一道抵抗线。
关东军外强中干,苏军兵强马壮
尽管关东军气势汹汹,但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其多数部队均系临时编成,军事素质极差,武器更是严重缺乏,十几万人没有配备枪支。其苦心经营的3条防御地带中,第二、第三防御地带都是仓促设防,工事和障碍物都寥寥无几。即使从1931年侵占东北后就开始筹划修建的第一防御地带,也有防无兵,根本无法发挥作用。以虎头要塞为例,虽然精心修筑有火力发射点400余个,火炮阵地6个,指挥观察所64个,足以驻屯2个师团以上的兵力长期坚守。但由于兵力紧张,守军已经从1941年的1.2万人锐减至目前的4个步兵中队、4个炮兵中队约1400人,仅有各种火炮34门,连1个火炮阵地都填不满。
与关东军相比,即将南下发动攻势的苏军可谓兵强马壮。在严格保密和进行严密伪装的条件下,苏军通过西伯利亚铁路从欧洲战场抽调大批部队运送至远东地区,其中包括成建制的4个集团军,共约75万人,使远东地区的兵力增至80个师、46个旅。至1945年8月9日远东战役开始时,苏军共投入总兵力158万余人,还有2万6千门火炮和迫击炮、5500余辆坦克、5300余架飞机和670余艘各型舰艇,形成了对关东军的绝对优势。
1945年9月2日,历经1个月战斗的苏军取得彻底胜利,共毙伤俘日伪军68万余人,日军整建制的22个师团、12个旅团不战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