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帅克声明: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国共经过八年抗战后,虽也有摩擦,但总体还是统一战线合作抗日。那么抗战结束后,面对蒋介石即将发动的内战,面对综合实力大大占优的国民党军队,共产党的军队怎样打、打得怎么样,都还是个未知数。这就有个战略试战的问题。

首先面对这一挑战的就是位于蒋介石卧榻之侧的华中野战军部队。当时,针对李默庵12万大军的碾压而来,粟裕率3万多部队迎面而上,一打七仗,且七战七捷。按说,李默庵是黄埔一期高才生,国民党12万大军之中也有不泛能打的整编83师、25师等部队,粟裕何以打得如此之好、如此之妙呢?

首先,得益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大力指导和支持

解放战争伊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最初设定的是外线出击的战略方针。按照这一方针,粟裕和他的华中野战军应兵出淮南作战。但在粟裕“打一仗再走”的建议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很快同意了粟裕的建议。

结果是粟裕首战宣(家堡)泰(兴),首打强敌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接着转兵奔袭如南,再歼王铁汉的整编第49师。两战的胜利实践,使粟裕坚定了继续在内线作战,而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非常注重战争实践。特别是在淮南5旅是否东调加入到苏中内线战场问题上,毛泽东最后同意了粟裕的建议。

表面上看,不过是一个旅的东调参战问题,但实际上是外线作战还是内线歼敌的方针导向问题。这说明,随着战争实践的深入,最初粟裕“提出先在内线作战的建议,最终演变为战略防御阶段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继而,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粟裕再接再厉,直至七战七捷。

其二,得益于出敌不意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七战七捷打完后,毛泽东在转发全军的电报中曾这样表彰华中野战军:“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是对七战七捷战略战术运用的高度肯定与概括。

可以说七战七捷,粟裕将各种战略战术灵活运用到极致,达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高度。比如,首战即敢于打强,并且先发制人,到人家家门口去打。第二战远距离奔袭作战,敌人以为天兵天将一般,根本没有想到是怎么突然从宣泰战场上杀过来的。还有“后来的钻到敌人的肚子里去打”,等等。

七战当中,有五战是进攻作战,有两战是防御作战。海安防御战采用运动防御,更是创造了敌我伤亡15:1的纪录。

第六战、第七战的攻黄救邵,既用了围魏救赵之计,还及时使用了转用兵力战法,以弥补兵力上的不足。总之,七战七种打法,仗仗用兵如神、仗仗打得精妙。

其三,得益于天目山战役后武器装备的改善和战略战术的提早转变

事物的发展演变都是有其脉络和过程的。华中野战军战略初战即打得这样好,有一个情况不容忽视,那就是抗日战争后期粟裕指挥打的天目山战役。

首先,通过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粟裕麾下的部队缴获颇丰。特别是缴获的大量美式武器装备,“不仅使新四军各个班、排普遍加强了近战火力,有的还配备了火焰喷射器,各团、营都增建了配有重型武器的机炮连”。在抗日战争末期,武器装备能达到这个水平,绝对是件了不起的事。这些都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奠定了非常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如果说1944年的车桥战役已经具有相当运动战特征的话,那么天目山战役可以算是地地道道的运动战了。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我军的战略战术主要是游击战。而粟裕的部队通过天目山战役,“在全军率先实现了由分散游击战向大兵团运动战的战略转变”。参战的很多同志后来回忆说:“经过天目山战役,为以后打苏中战役,打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 做了最重要的演练,他们对粟裕打运动战、歼灭战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和把握”。

其四,得益于苏中老百姓对自卫战争的鼎力支持

粟裕和他的新四军一师在苏中抗战多年,建设的苏中根据地被称为“汉高祖的关中”。可以说粟裕的部队和苏中人民建立了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没有苏中人民的鼎力支持,也不会有七战七捷。对此,粟裕在他的战争回忆录当中这样写道:

“这时,我在苏中地区作战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了作用。人员、物资很快得到补给,伤员很快得到治疗......特别是民兵群众封锁消息、查辑敌探之严,更是难得。华中野战军机关及第一师、第六师三万人集结休整两星期之久,驻地离海安近者仅一二十华里,在那里出操上课,开会唱歌,本地出身的侦察员庄庄有熟人,天天上公路,敌人却毫无所知”。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七战七捷的胜利实践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军事文集》《粟裕战争回忆录》《二十四军战史》

(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看更多精彩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