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梦在星空 路在脚下——记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
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走进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的办公室,你可能很难联想到这里的主人是位航天专家。
一张不大的书桌、一组木质书柜、一张简易的皮质沙发和几把椅子,差不多就是这个屋子里的全部陈设,并没有与航天有关的醒目元素。
自2004年初担任北斗二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以来,谢军已在这里工作了15年。15年里,这间办公室陈设依旧,太空中的“北斗星座”却已熠熠生辉——
2004年,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启动;2012年12月,北斗二号开通亚太服务;2018年12月,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15年,谢军和他的团队把北斗卫星打造成一张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片”,两代北斗卫星也把他历练成一位世界知名的卫星专家。
梦在星空,路在脚下。天上的卫星时刻高速运转,地上的总师谢军同样在急速前行。
“我们是在以跑百米的速度跑马拉松!”刚刚花甲之年的谢军如此形容15年来的“北斗岁月”。
人生选择——
“我感到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
就在这一年,19岁的谢军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学习成绩一直优秀的他,顺利通过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度高考。
当时这个在铁路职工家庭长大的陕西小伙儿,对高考后去哪里读书,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填写志愿时拿不定主意。
“你可以考虑选国防科技大学。”有老师给谢军一个建议。
1978年6月,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流淌着“哈军工”血脉的国防科技大学组建。老师告诉谢军:“这个学校好,以后可以有大工程干!”
大工程是什么?10月,走进国防科技大学校园,被分到电子工程系,谢军心中仍然没有明确概念。
他不知道,就在他入学后的当年10月6日,大洋彼岸的美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导航卫星。他也不会想到,26年后,自己将作为总设计师打造中国自己的导航卫星。
经过大学4年的寒窗苦读,以优异成绩毕业的谢军其实有多个工作选择:留校读研究生、去工业部门、去建设航天基地……
从小在西安长大的他,选择了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4所,也就是如今的西安分院。来到这里,谢军才知道,20世纪80年代,我国北斗计划一起步,西安分院就担负着北斗卫星的相关技术预先研究和设计工作。
本想选一条离家更近的路,却由此走上一条离星空更近的路。回顾自己当年的这一人生选择,谢军由衷感慨:“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我感到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谢军参与研制的第一件卫星产品,叫作波导同轴转换设备。受当时条件限制,在研制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尺寸的模片进行反复调试,一次次地记录数值,可谓单调、枯燥。
谢军却有独特的收获:“每一次试验,我都认认真真地去做。后来发现,这些工作对理解课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非常有帮助,通过反复试验验证的原理,一辈子都不会忘。”
在那段岁月里,谢军一直秉持着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作风,也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成长。在西安分院工作的22年,谢军创造了很多纪录:最年轻的高工、最年轻的研究员、最年轻的副所长……
航天情怀——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精益求精的前提”
在投身北斗卫星工程前,谢军已经参与过不少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海洋二号卫星……聊起这些曾经为之付出心血的“大工程”,谢军无不充满感情。
然而,在回顾这份航天情怀的由来时,他坦诚地表示:“走到今天,也是不知不觉干着干着就喜欢上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精益求精的前提!”
谢军进入西安分院后,被分到了天线技术研究室工作。这里没有办公室和实验室的区别,一个小房间是学习的地方,旁边一个大房间就摆着两排实验桌,方便随时做试验验证。
有些试验并不轻松。一次天线产品缩比试验,谢军和同事要加工出一个抛物面。他们就在地上挖出一个凹透镜轮廓的土坑,然后拿一块平整的铝板放上去,用木槌一槌一槌地敲,直到敲出的抛物面光滑无比,表面形状和精度满足试验要求。
“不是当时的工业加工水平不具备,而是找工厂加工周期太长。”谢军觉得,这种手工加工也要做到极致的作风对自己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