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公告,中国将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进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

十几个国家的船队和飞机在附近观测。

发射当天,美国派了两架飞机以50米超低空飞行,在落水点附近投放声呐设备,提取海水妄图盗取数据。不仅如此,他们还想劫走数据舱。

数据舱里面存储着导弹飞行的各种关键数据。如果中国打捞数据舱延迟,数据舱就有可能被劫走,意味着中国导弹的机密被泄露。

中国也做出了预案,如果2小时内中国无法打捞回,数据舱将会自毁。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火光四射,东风-5洲际导弹呼啸升空,飞过赤道,30分钟后落入指定海域。

万里之外的指挥室内,科学家们的心悬着,焦急地等待数据舱打捞成功的汇报。

5分20秒! 数据舱被中国潜水员成功打捞!

指挥室内掌声雷动,中国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洲际导弹技术的垄断,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

这离不开屠守锷[è]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

屠守锷(1917-2012)

屠守锷是谁?他是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五号”的总设计师,是两弹一星元勋,一位能让中国人霸气喊出“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的爱国科学家。

但他很低调,躲着鲜花和掌声走。

我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只不过参加工作早了一点,得到了机遇,换成别人也会做出这样的成绩。”他总是这样说。


他给所有中国人提出了希望,"不管你干什么,哪一行的,你总是一个团体里面的一个人,你出了力,人家总会感觉到你是做事了,有贡献。不要为了贡献而来做事。"


英雄可以战死,但不能别遗忘。我们要高调宣传屠守锷的光辉事迹,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了解到谁才是中国的脊梁,民族之魂。

01

其实,屠守锷原本的专业不是导弹,而是航空。

这源于他的一个遭遇。

1932年1月,屠守锷从上海码头回家乡浙江南浔,蝗虫般的日军飞机突然轰炸地面,他在纷纷坠落的炮弹中惊慌失措。他当即立下誓言航天救国,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跟它们比一比。

这场战争被命名为“一·二八”事变,让亚洲第一大都市上海损失惨重。

1936年秋,屠守锷实现自己的理想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全面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到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大,屠守锷在西南联大取得航空工程学士学位。

1941年,屠守锷考上清华留美公费生,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继续深造,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一家飞机制造厂工作,担任工程师。

在大洋彼岸听到中国抗战胜利的好消息,他当即决定归国,有人问他为什么放弃在美国大好的前途,他回答的特别干脆:“回来为国家办事,留在那里为美国办事干什么。”

02

回到祖国的屠守锷,一心想为中国多多培养航空工程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北京航空学院任教,担任副教务长和飞机系的系主任。

紧接而来的抗美援朝,我们虽然取得胜利,但武器装备太落后。

1957年2月,屠守锷接到了国家使命,改行研究导弹。他被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五院),担任结构强度研究室主任,人生从此与中国的航天国防事业紧密相连。

没有见过导弹的屠守锷,就和同事们一起搜集资料,琢磨导弹应该怎么造。

当时聂荣臻元帅主抓武器装备建设,提出中国搞导弹的原则:自立更生为主,请外援帮忙,尽量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已有成就。

所谓的外援,就是前苏联。

屠守锷作为中国代表,前往莫斯科谈判,引进导弹技术。中国要造导弹,首先要通过仿造把导弹技术研究透,最终目标是能够完全自行研制,这个战略也被聂老总形象称为“爬楼梯”。

第一个任务是仿造苏联的P-2导弹。

1959年8月,苏联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临走放话:“中国人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只能守着一堆废钢铁。”

虽然苏联的背信弃义让中国遭受巨大的损失和困难,但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连新中国都被我们建立了,导弹技术同样也会被中国人攻克。

临危受命的屠守锷,主抓技术攻关,他只说了一句话:“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

03

“八年四弹”的规划被提出来,屠守锷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白加黑”、三班倒,30个月之后,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试射成功。

导弹设计者们乘胜追击,1962年3月21日,中国经过改进的“东风一号”发射。导弹升空几秒钟后,便在空中失去了控制,栽到发射台附近炸毁。

剧烈的浓烟散去之后,见到的都是沮丧的脸庞。聂老总在现场鼓励大家,“失败没什么可怕,做实验总有成功和失败,问题是你失败后怎么办。”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前提是知道到底是怎么失败的,才有可能让失败变成好事。如果像中国足球那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失败,还说是好事,每次只得教训不得经验,接下来还是失败的循环。

屠守锷绝不和中国足球一样,他带着同事们对失败原因进行系统研究,前后召开了9次故障分析会议,做了上百次试验,最终确定了改进方法,突破技术难关。

在他看来,改进版的“东风一号”当初设计有点想当然,只是在“东风一号”基础上稍作改动,为了增加射程,将弹体长度增加,填充了更多的推进剂。但导弹非常复杂,并不是做简单的加法就可以成功,每个部分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这也让中国导弹设计团队第一次领略了“系统论”的威力。

这个大招,当年苏联师傅并没有告诉中国徒弟。

这次失败,给中国导弹事业敲响了警钟,也是后来成功很关键的一步。

1964年6月29日,中国成功发射了自主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后来连续8次发射均告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彻底掌握近程和中近程导弹技术。


4个月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两弹的结合,让中国拥有了导弹核武器和在本土打击敌方的实战能力。

此刻,距离苏联撤走所有专家仅仅过去5年。

中国导弹最大射程已经达到4000公里。屠守锷作为负责人之一,带领大家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04

叶剑英曾对五院的同志们讲,没有洲际导弹,毛主席睡不好觉。

什么叫洲际导弹呢?指的是射程超过8000公里的远程弹道导弹。如果一个国家只有核弹,却没有洲际导弹运载,就不具备远程攻击敌方本土的硬实力。


而当时世界形势复杂,苏联和美国都已经研制出洲际导弹,对于中国来讲,始终处于对方的打击范围内。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国家决定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洲际导弹,当初定下的目标,射程必须超过8000公里。

1965年3月,屠守锷被任命为洲际导弹总设计师,要求1971年试飞,1973年定型。


屠守锷和材料专家姚桐斌一起,最终研制出了高强度铝铜合金等结构,让导弹变轻;为了增加弹头对预定目标实现精准打击的能力,他提出弹载计算机研制方案,采用平台计算机制导系统;为了能够携带更多燃料,他考虑增大导弹的最大直径。从美苏两国有限公开的洲际导弹资料上看,导弹的最大直径都是3.05米。那么,中国的洲际导弹也必须是3.05米吗?

在科研人员争论不休时刻,屠守锷提到另外一个角度,洲际导弹直径尺寸必须要考虑运输的问题。当时,中国为了保密,采用特制的火车运输洲际导弹到发射场,中间经过崇山峻岭和隧道,最终根据列车的尺寸,确定中国洲际导弹的最大直径是3.35米。不要小看中国比美苏两国增加了0.3米,这也让中国的运载火箭的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屠守锷在总装测试的100天里,和一线科研人员同吃同住,几乎每天工作都超过20小时,累了就在木板上打个盹,须发皆白。

在首枚洲际导发射试验之前,有人提出异议,问题被反映到国家层面。能不能发射,是摆在屠守锷面前最为关键的问题。他斩钉截铁回应:“该做的工作我们都做了,目前它的性能状态是良好的。我们认为,这枚作为首发试验的导弹,应该得到最好的考验,以便通过飞行试验,进一步检验我们的方案,从中找出不足。”

国家当即拍板,同意发射。

1971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半程实验成功。导弹如果能够真正派上用场,必须进行全程实验。但混乱的年代,屠守锷被批斗,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抓住有限的时间查资料,做实验,思考设计方案。即便是在批斗会上,他表面平静,大脑中的数据公式早已翻江倒海了。

不仅仅屠守锷一个人受到冲击,整个导弹设计团队都必须“偷偷摸摸”地工作,全程试验一直不能上马,整整被耽误了9年。

05

十年浩劫结束之后,屠守锷带着团队加速准备洲际导弹的全程试验。在发射之前,他两天两夜没有合眼,还不放心。虽然已年过花甲,他爬上发射架检查,每一个薄弱点,他都在脑子里过了无数遍。

所有的环节烂熟于心后,他终于怀着忐忑签下了“可以发射”四个字,谁也无法想象作为总设计师的他承受着多大的压力。

为了取得发射数据,中国在两年前刚刚造好两艘远洋测量船“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这次被派到南太平洋公海上执行任务。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公告,中国将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进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

没错,中国的试验被其他国家盯上了。十几个国家的船队和飞机在附近观测。其中有一位观众,迫不及待地到了舞台下面。

发射当天,美国派了两架飞机以50米超低空飞行,在落水点附近投放声呐设备,提取海水妄图盗取数据。不仅如此,他们还想劫走数据舱。

数据舱里面存储着导弹飞行的各种关键数据。如果中国打捞数据舱延迟,数据舱就有可能被劫走,意味着中国导弹的机密被泄露。

中国也做出了预案,如果两小时内中国无法打捞回,数据舱将会自毁。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火光四射,东风-5洲际导弹呼啸升空,翱翔天空30分钟,飞过赤道,落入指定海域,落水点远小于与屠守锷团队计算的范围。

万里之外的指挥室内,屠守锷的心悬着,静静地等待数据舱打捞成功的汇报。

5分20秒! 数据舱被中国潜水员成功打捞!

指挥室内掌声雷动,屠守锷激动落泪。中国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洲际导弹技术的垄断,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

06

当鲜花和掌声涌向屠守锷时,他悄悄躲开了。人们把集体的成绩放到他一个人身上,他认为是错的。

中国航天四老:从左至右依次为黄纬禄,任新民,屠守锷,梁守盘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再次投入到卫星发射的事业中去。提升“长征二号”火箭运载能力和技术性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屠守锷看来,科学技术要和生活结合,为人类谋福祉。他还前瞻性地提出,中国要下决心开发空间技术。

1999年9月18日,屠守锷和另外22位科学家一起,荣获国家“两弹一星”元勋奖章。

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他,从不居功自傲,除了工作,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和老伴去海边玩几天。他说:“我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只不过参加工作早了一点,得到了机遇,换成别人也会做出这样的成绩。”

2012年12月15日,屠守锷因病逝世,享年95岁。

屠守锷年少时期怀抱航空报国理想,海外留学毅然归国培养了第一代航空人才,改行从零开始研制导弹。他处于关键的岗位,也面临了无数艰难:知识面狭窄、资料不足、苏联专家撤走、国外的敌视、时代和人为因素的干扰、时间的紧迫……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素质和明确的报国追求,极有可能丧失信心和力量,摔下马来。

可屠守锷交出了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如果没有屠守锷等两弹一星元勋们,我们今天怎能够平静地吃饭睡觉刷手机?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携带子母杀伤弹药的东风-11

屠守锷院士用一生奋斗为中国留下一句话:“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向您致敬!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