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电视连续剧《东方》)


评衔过程中,各个级别都有发扬风格,主动申请降衔和让衔者。元帅中有罗荣桓、徐向前,大将中有粟裕、许光达,自上将以下,最典型的是徐立清。

徐立清时任总干部副部长,也是评衔授衔的负责人之一。他在解放初期即任第一兵团政委,是现役正兵团级干部,按照规定,完全符合授予上将的条件,但他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要个中将为好。

徐立清来自于四方面军,四方面军是个“大山头”,资格老、级别高的干部特别多,毛泽东最初的设想就是四方面军在上将中所占的比例不能过高,要与其它“山头”拉平。除此之外,徐立清还考虑到,自己主管评衔,若是能够主动减下来,一者可以避嫌,二者也便于做一些对所授军衔有想法的人的工作。

在考虑成熟的基础上,徐立清给总干部部长罗荣桓写了一个报告,要求抵授军衔,并表示了态度和决心。过了几天,当他看到授予上将的人员名单上中仍有自己的名字时,就毫不犹豫地划掉,转而在中将名单上加添了“徐立清”三字。


(电视连续剧《东方》)


名单送到了罗荣桓手里,罗荣桓看后亲自找徐立清谈话,用带有批评语气的口吻对他说:“这是中央军委定的,正兵团职的一般都授上将,你的名字怎么能随便划了呢?你徐立清是有贡献的,是有资格的嘛。”他随即将徐立清又加到上将名单之中。

名单很快被报到中央军委进行批准,徐立清感到十分不安。这时不少人都劝他:“你是符合条件授上将军衔的,不要违反规定,这个事就不要再提了。”同时也有不少老干部对他说:“你符合上将条件,非要个中将,其他够上将条件的同志该怎样想?”

徐立清因而陷入矛盾之中,但经过几天思考,他得出结论:“我是总干的副部长,是负责授衔工作的,与别人不一样,他们(指其他够上将条件者)会给予理解的。”他再次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写信,表示要求低授完全出于真情实意,因为自己应该为大家做出个好榜样,不然不好去要求别人。


(电视连续剧《东方》)


这封信第二天就到了罗荣桓手里。罗荣桓和其他两位副部长宋任穷、赖传珠商量了一下,三个人一致认为,徐立清在建国初期就任兵团政委,现在又是总干副部长,在军中威信高,影响大,授上将军衔名至实归。他们把这一意见向彭德怀作了汇报,彭德怀同意他们的意见。

尔后彭德怀亲自找徐立清谈话,当面了解他不要上将衔的原因。徐立清说这个问题他已经考虑很久了,按照评衔条件他是该授上将,可是他主管授衔工作,不能在上将的名额上和别人争,“如果把别人减下去显然不合适,把自己减下去比较符合实际。”

彭德怀先后三次找徐立清谈话,徐立清的态度都很坚决。彭德怀只得说:“我是很了解你的。你不要上将的事,我看还是商量一下再说,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这是组织上的决定。”

眼看授衔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看到组织上仍不同意自己的请求,徐立清更加感觉不安。他又给毛泽东、中央政治局、中央军委和罗荣桓连续写了几封信,一再阐明自己的理由和决心。事情反映到周恩来那里,周恩来亲自找徐立清谈话,说你这种精神固然值得提倡,但是“你徐立清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的条件,不要认为自己是干部部的副部长就可以低授。”


(电视连续剧《东方》)


徐立清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和周恩来谈了评授工作中有些人两眼只盯着干部部门,“我授低了,有利于做他们的工作,这完全是为工作考虑。”

周恩来亲自出面,本来是想说服徐立清,没想到却反过来被徐立清给说服了,他最后同意授予徐立清中将军衔。

事后,几位中央领导都很感动。毛泽东说:“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名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刘少奇则称赞徐立清是“一名应该授上将而没被授上将军衔的中将。”事实上,徐立清也确实是唯一一位被授中将的正兵团级干部。


(电视连续剧《东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