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空战对抗训练即将开始,飞行员做出“我准备好了”的手势。韩毅 摄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月22日,腊月二十八,大寒第3天。记者驱车前往地处辽东的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采访,正赶上一场空战对抗训练。

    前往训练场地的道路两旁,农户家的大红灯笼已高高挂起,刚刚贴上的春联鲜艳夺目,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进入该旅机场,年味瞬间变成战味。机翼下,机务兵正紧张充填加挂弹药;跑道上,一架架战机呼啸升空。急转拉升、俯冲攻击……从中远距杀到近距,从低空杀到高空,电光石火间,4架战机厮杀缠斗,攻防角色频繁切换,都飞到了逼近极限的速度和高度。

    伴随着战机的轰鸣声,记者看到,一批战机刚刚着陆,又一批战机接续起飞。接近-10℃的低温中,着陆飞机座舱盖缓缓打开,飞行员杨志刚摘下头盔,头顶上升腾起一股热气,衣服已被汗水浸湿,肩背被大载荷动作勒出一道道沟痕,胳膊上布满出血点。

    “只有训到极限,才能跃上巅峰。”塔台上,“金头盔”获得者、旅长王永同向记者介绍,“正在进行的是‘二对二对抗空战’。我们每次训练都力求飞到大纲上限、打到导弹边界、达到最大载荷,钻山谷、飞远海、低气象起降、雨雪天飞行已成为训练常态。”

    挑战高难险、“空中拼刺刀”,官兵的训练热情和动力从哪里来?

    “战场没有第二名”,喷涂于机场一侧墙上的这句标语,无疑是该旅官兵做出的有力回答。

    ——乘着改革强军的东风,加力起飞!

    这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血性传承的劲旅,又是一个组建时间不长的旅队。很难想象,几年间该旅诞生了7名“金头盔”飞行员,两次夺得空军对抗空战比武“天鹰杯”。

    “在改革号角中破壳而出,在强军征程中拔节成长。”王永同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作为空军首批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空军首批组建的航空兵旅,实战化训练有了更大的平台、更大的自主权。”

    翻看今年的飞行计划表,一场场“多兵种小体系”合成训练赫然在列。他们与异型机部队常态化开展背对背对抗,与地面防空部队常态化开展面对面演练,与海军、陆军部队进行联合训练的次数也成倍增加。

    “我们是体制改革先行者,更是受益者。”回忆起那次体系对抗演习,“金头盔”飞行员侯庆龙加快了语速,“对方干扰机、地空导弹和战斗机同时瞄准我,座舱里告警声一片……”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严苛训练的砥砺,侯庆龙才能处变不惊。最终,他和战友凭借过硬战斗技能和体系素养,一举扭转战局。

    记者了解到,在上次战区空军战斗力提升量化指标评比中,该旅名列第一。

    ——乘着练兵备战的劲风,加力起飞!

    在飞行评估室,记者看到飞行员们正在对上一波次“二对二对抗空战”逐个战术、回合、动作进行复盘评估。

    “实战中,这不仅是错过攻击窗口的问题,更严重的是你已经被对手击落了。”

    “虽然你攻击很完美,但只顾着打掉敌机,而忘了配合长机达成作战目的。”

    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毫不留情面,谁的问题谁领走——自己站起来检讨反思,讲清到底错在哪、为啥犯、准备怎么改。如果说不透彻,谁也别想轻易过关。

    一次次“轮番轰炸”,一个个问号被拉直,推动他们找到一条条通往制胜的路径。

    于是,就有了“一分之差逆转对手”的佳话。2016年,空军对抗空战竞赛考核,飞行员吴其君被对手“追着打”,在对抗进入倒计时“读秒”阶段,他猛地“转身”、开火,以一分优势反超对手,最终夺得“金头盔”。

    于是,就有了“把算法飞成战法”的奇迹。也是那次竞赛考核,时任旅长许利强被对手锁定,在即将被导弹击中的一刹那,他猛地做出两个大过载机动动作将导弹摆脱。随即,他一个“回马枪”,最终助力团队捧回“天鹰杯”。

    “这场战斗应该没有悬念”。时近中午,又一轮空战打响,目送双方战机升空对抗,现场观战的同志分析认为:一方是飞行小时达到2000小时的老飞行员,一方是完成改装不久的新飞行员,二者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

    事实上,大家预言的“一边倒”战况并没有发生,双方在6000多米的高空打得难解难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