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铜鼓岭测控点。黄国畅 摄

    新华社海口1月21日电(记者李国利、刘艺)学校一放假,张文佳便带着儿子孙牧星来到海南岛最东端的铜鼓岭,打算今年春节陪着丈夫孙亦林一起过。

    只是,1岁5个月大的孩子“近父情怯”,哭着闹着挣脱爸爸伸过来的双臂,却来到旁边冲着大海小声地叫“爸爸、爸爸”。

    小牧星身后,是块花岗岩石,上面镌刻“牧箭逐星”四个大字。这,既是他名字的源起,也是测控点负责人孙亦林和同事长年累月为之奋斗的职责所系。

    铜鼓岭测控点内标志性石刻:“牧箭逐星”石。黄国畅 摄

    东经110度、北纬19度,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铜鼓岭测控点,三面临海。

    站在铜鼓岭上远眺,西北方向的大海那边,发射塔架清晰可见。自2016年6月至今,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长征五号多次从这里点火升空。

    孙亦林对新华社记者说,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后,他们负责上报火箭起飞和初始飞行阶段的数据信息,是测控接力的“万里海天第一棒”。

    星空下的测控设备。黄国畅 摄

    38岁的雷达技师管士磊是在铜鼓岭工作时间最久的“老人”。2013年测控点尚未完全建成,他就来到了这里。7年来,他参与了站里所有的航天测控任务。每一次,他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第一时间捕获目标。

    “捕获,跟踪正常……”2019年12月27日晚,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刚刚起飞,管士磊便操作雷达紧紧盯住,并把数据实时传回指控中心,确保“胖五”王者归来。

    遗憾的是,管士磊从未亲眼看过一次火箭发射时的壮观场景,仅仅听过火箭飞越铜鼓岭上空时的轰鸣。

    “雷达测控专业性强,暂时没人能替代。”测控点党支部书记黄国畅解释说,“短期内,老管还是没机会看现场发射。”

    雷达岗位操作手正在进行设备维护。黄国畅 摄

    23岁的遥测岗位操作手刘思禹比管士磊幸运得多,刚上铜鼓岭不久便赶上长征五号发射。“亲眼看着我国最大的火箭升空,特别激动。”他顿了顿又接着说,“但我更想亲手测控火箭入轨。”

    这也是刘思禹立下的新年“flag”。

    2019年6月获准到遥测岗位后,刘思禹夏天在测控设备里“蒸桑拿”;长管值班,他紧盯屏幕12小时,下岗时头晕眼花。这些,刘思禹都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什么时候才能独立上岗,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遥测岗位操作手。

    “我可不能轻易让你‘得逞’。”另一位遥测岗位操作手马亮笑着拍了拍刘思禹的肩膀。每次火箭发射,遥测设备只有一名操作手,他俩既是朋友,也是对手。

    比刘思禹早到测控点3个月的马亮,最初在炊事班当大厨,一道红烧狮子头让大家赞不绝口。闲暇时,这个1999年出生的大男孩喜欢到遥测岗位跟着看——他想放下大勺,和火箭打交道。

    2019年初,马亮迎来机会:遥测岗位人员短缺断档。

    从那时起,学习室里每晚都有马亮的身影;上岗考核近3000道试题题库,他背了十几遍;任务空闲期,他常常泡在设备操作台,熟悉规范流程每个步骤。

    终于,长征五号发射时,马亮的岗位从灶台变为遥测设备操作台。他说:“做菜时,调料放多放少,差不多就行。但火箭遥测不同,每个数据都必须精准无误。”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