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上旬,天山脚下某机场,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官兵不畏严寒,组织跨昼夜飞行训练。
数九寒天,寒风瑟瑟。
天山脚下某机场,两架战机相继腾空而起,按照预先规划的航线,直奔靶场上空。
1月4日,新年度开训的第一组飞行训练,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就把实弹课目列进了飞行训练计划。
从“打得准”到“打得好”,让靶场与战场深度对接
飞行员张廷力和战友驾驶战机穿云破雾,灵巧地躲避着地面防空武器的拦截,飞临靶场上空。
收到地面指挥所的命令后,他们稳稳操控战机穿云直下,瞄准、锁定、发射,数枚火箭弹准确击中雪地里若隐若现的靶标。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虽然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干脆利落,但好像并没有命中靶心……记者翻阅该旅训练记录发现,他们这两年来打靶命中的“环数”曾有过一个明显的下降期。
“这其实是件好事。”靶场指挥员张磊的一席话,道出了原委:“以前打靶,飞行员会尽量把弹投到靶心,那样爆炸效果会比较好看。而现在,他们懂得根据具体目标属性,来选择瞄准点、控制弹着点,以求达到最好的毁伤效果。”
从“打得准”到“打得好”,一字之变,却是观念之变、战斗力之变。
记者了解到,以往实弹打靶训练,对攻击航线、进入角度、投弹高度等都有一套程式,飞行员对靶场情况非常熟悉,打靶准确度也很高。但大家总感觉,这样的命中率不真实。
“现在实弹打靶与以往不同,航线规划、弹药选择都要求紧贴目标和任务实际。”张廷力坦言,“毕竟,不是所有目标都长得一样,不是所有目标的要害都在几何中心。”
随着实战化训练不断深入,该旅也在逐步完善实弹打靶流程,鼓励飞行员针对任务目标属性,综合考虑攻击因素,从定式打、程序打向随机打、实时打转变。
“脱离实战的命中率是要不得的……”张廷力记忆犹新:一次,该旅组织实弹考核,只见一架低空突防的战机猛然拉起,进入、俯冲、发射、再拉起,所有动作一气呵成。一道红光闪过,地面靶标瞬间化为碎片,战机呼啸而去。
看似近乎完美的攻击,却被判为零分。考官解释说:“这次打靶训练,模拟真实战场环境,设置了地面防空火力网和复杂电磁环境,刚才突防突击的机组,早已被地面防空武器发现并‘击毁’。”
这次失利,犹如一记重锤敲在该旅飞行员的头脑里。他们在反思中抽丝剥茧,努力缩小着“练为战”到“练即战”的距离。
升空即作战,让意识与效益齐头并进
“起飞!”随着飞行指挥员、旅副参谋长王健的一声令下,一架架战鹰依次滑出,直抵起飞线。推油门、拉杆……战鹰以实战状态腾空而起、直刺苍穹,向目标空域实施突袭。
按照以往惯例,节后开飞多以保持和恢复技术为主,而此次飞行,竟然列了11个训练课目,组织了跨昼夜的大场次训练。
“每一次飞行都设置实战背景,不仅要完成课目练习,还要达成攻击目的。”王健说,“一滴航油也要转化为战斗力。”
“实战化训练不仅要有密度,更要有锐度。练有所指,指向具体标准、具体能力。”旅长冯金强接过话茬,“否则看上去很热闹,实际却是‘左手打右手’。”
目标牵引,实战化训练更加有的放矢。飞行二大队副大队长谢云飞说,每次训练前,飞行员们都要把几个重点目标研究透,“升空即作战”这句话,不仅常挂在嘴边,更成了大家行动上的共识。“我每次飞行,脑子里都会有一连串问号,目标是什么性质?航线如何规划?如何规避空中拦截?”
为了增加实战化训练难度,该旅结合大项演训任务实际,把部队拉到高原、峡谷、海边等极限环境进行训练,增加高难课目。
每组飞行结束后,根据模拟作战对手的装备性能、作战套路、战术战法,对飞行员完成情况进行评判,借助“对手”的眼光发现短板。作训科参谋潘鹏说:这样评判,就是为了把“敌情意识”融入每一架次训练中,细化到每个岗位上。
随时准备打仗,让热情与低温针锋相对
计算、比划;再计算、再比划……盯着眼前一幅星星点点的航图,旅参谋长王小军带领部分飞行员反复商讨,为即将执行的任务研究最佳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