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过河的路标”在哪里——规划蓝图几经酝酿仍未定稿

    看着眼前已经修改过4遍的教导队规划建设方案,第79集团军某旅副参谋长乔飞眉头紧锁。手中的笔停在方案中“战斗力”字样的上方,随后在上面画了好几个圈。

    都在说“摸着石头过河”,可教导队“过河的路标”在哪里?这是乔飞和战友们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

    “旅一级教导队承担着培训预提指挥士官的任务,经过培训的学员都是各个连队的预任骨干。如果教导队的训练效果不如营连,教导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乔飞的话绝非空穴来风。

    在几年前的培训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尴尬。教导队的前期训练以共同课目为主,对场地和装备器材没有过多要求。当培训进入到实装操作阶段时,却陷入了没有装备可用的境地。

    “营连自己的装备都是按照编制序列配发的,借给咱们,人家的训练时间就会受到影响。”每到借装备的时候,教导队队长许路就愁眉苦脸:“大家都有难处,靠个人感情干工作实在不是长久之计!”

    教导队硬件设施方面的这一“先天性缺陷”,如果不加以解决,很有可能成为影响人才培训质量、制约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障碍。

    其实“蝴蝶效应”早已显现。那年士官选晋,该旅一个连队晋升士官4人,有2人没有参加过教导队预提指挥士官培训。相反,参加过培训的3人当中,有1人最终放弃晋升士官。

    “教导队的作用和吸引力在下降。”连长黄训兵说。

    一位前几年毕业的预提指挥士官学员说,从教导队回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体能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这位学员的话没有继续说下去。可没有说出的那些话,在场的每一个人心里都明白。大家心头都沉甸甸的:体能过硬了,那专业训练呢?这个大大的问号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战斗力建设。

    作为“随营军校”,教导队担负着极其重要的教学任务。每年从教导队走出的预任骨干那么多,他们就是战斗力建设的基础。

    如何把基础打牢?

    “教导队的硬件设施配备一定要做到先于部队、优于部队。只要能够推动战斗力生成,花再多钱也值得!”几经研究,这个旅明确了“一切从实、一切为战、官兵认可、部队满意”的建设思路,这份教导队场地规划建设方案顺利通过,年度经费预算与去年相比大幅增加……

    硬件设施的升级换代只是第一步,如何将它们充分转化为战斗力?

    学习室里,教导员温泉龙带领教学骨干仔细研究军事训练大纲。“想给别人一碗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作为教学机构,功课得做在前面。”

    聚焦“中心”舞台有多大——从加减法看教导队的核心职能

    在这个集团军,有一张改革前后教导队变化的“对照表”。上面的数字可以简要地反映出改革前后教导队的主要变化。

    相比改革前,教导队编制人数比以前少了,承担的教学任务却增加了。

    改革后,炊事班长、给养员、卫生员等编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教学岗位。

    仅去年上半年,教导队就完成了涵盖教学法集训、首长机关定级考评封闭集训、预提指挥士官集中阶段训练等任务。前年一整年,教导队总共承接了十几项训练任务。

    “打破与打仗无关的坛坛罐罐,把一切心思都放在实战化教学上。”某旅教导队区队长兼教员刘昌文介绍,过去的教学评定只限于课堂,把课讲好就够了。可就在去年,集团军出台新举措,将教学评定内容分为两部分,教员不仅要把课讲好,还要在课后进行实装考核,把考核结果纳入本人的教学成绩。

    “课讲得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运用得怎么样,讲得再好练不好终归只是纸上谈兵。”去年年初,刘昌文因为这项新举措闹了个大红脸。课堂上教学效果不错,可到了训练场,学员们的表现“一下子露了馅”,暴露出不少实操训练方面的短板。

    那年新大纲出台后,预提指挥士官的培训,每一门课程明确划分为28课。每一名教员都要讲理论、共同课目,还有自己所负责的专业,不再像过去那般“各人自扫门前雪了”。

    教导队的编制减少了,承担教学任务的人数增加了,承担的教学任务加重了,对教员能力素质的要求提高了。加减法的背后,是教导队的核心职能向打仗聚焦:一切为战、一切为教。

    新变化带来新气象。在去年的一次演习中,20名预任参谋学员全程参与到演习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战火硝烟的考验中锤炼本领。

    在场地的另一边,某旅教导队队长许路全程参与演习导调筹划,将教导队工作融入战场,让战场需求指向决定教导队教学方向。

    “教”是起点,“战”是终点。脱离了实战的教学,犹如失去了目标的弓箭,射得再远也没用。此时的教导队,正将目标变得清晰起来。

    吸引人才靠什么——任职于教导队的履历开始重起来

    在一次教学课目演示中,某旅三营营长王树刚凭借娴熟的指挥导调赢得满堂彩。此时,王树刚担任营长还不到两个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