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要说起历史上非常“脏”的操作,英国人于1982年5月2日那天做的事情就颇具争议。当天下午4时左右,英军击沉了阿根廷海军的“贝尔拉格诺”号巡洋舰。这件事发生在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的大背景下,当时英军十分强势地把以马岛为中心、半径200海里的范围划作“禁航区”,“贝尔拉格诺”号徘徊在这块区域边缘以外,即便如此,它仍没能幸免。



这艘从二战的战火中侥幸活下来的巡洋舰的悲惨遭遇,正是马岛战争的一个缩影:阿根廷在实力上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它却怀着侥幸心理,希望占据“天时”和地利夺走马岛;而作为没落的世界顶级强国,英国延续了“世界霸主”的思维与行事方式——不讲理。

客观地讲,阿根廷想讨回马岛,其实也并不算没事找事。整片群岛分布在1.2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总共包括数百个岛礁。纵观历史,不仅仅是英国和阿根廷两家,包括法国、西班牙在内的几乎每个西方强国几乎都与这儿有牵扯。不过,鼎盛时期的“日不落帝国”用它的光辉遮盖住其他国家的存在,1833年,英国人认认真真地宣称他们的女王才是这块领土的所有者。以阿根廷当时的国力,它在英国面前恐怕根本走不过几回合。仗没得打,阿根廷人嘴上却从不认输,隔三差五就要提一句马岛是他们的领土。骄傲的英国人都懒得正眼看对方,自然没搭理阿根廷所谓的“严正声明”,然而,它却为一个多世纪后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再从阿根廷的角度看一看那段历史:其实,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这段时间里,阿根廷有着一段相当辉煌的过去。当时的阿根廷联邦政府大力发展贸易,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国家富得流油。这段时期,阿根廷进出口贸易总额稳居世界前五,公民享受的社会福利优厚得可怕。1910年,阿根廷公路总里程达3.1万公里,远大于美国、德国;同一时期,阿国识字率高达66%,领先美国超过50年。而从1870年到1910年这短短40年时间里,阿国人口翻了五番,就连许多英国人都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跑到阿根廷。

不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盛极一时的阿根廷最终败给了“小富即安”的心理。他们消极地避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局势的大洗牌,主动拒绝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国家发展缺乏活力且愈发停滞;1930年的大萧条爆发后,阿国更是上演军事政变,接踵而来的“恶名十年”把阿根廷折腾得奄奄一息。直到1981年,阿根廷仍然处于军人政府的阴影之下,当年,阿国经济飞速倒退,国民生产总值下跌11.4%,通货膨胀率达600%,工资涨幅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那会儿,整个阿根廷都炸了,全国各处都有大小团体和组织搞罢工游行,国家徘徊在崩溃边缘。当局意识到局势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然而,这群军人在治理国家方面并不怎么高明,他们决定来一剂猛药——依靠一场规模足够大的战争来转嫁国内矛盾。由此可见,马岛战争从来不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这么高尚,而是阿根廷军人政府苟延残喘的尝试罢了。

阿根廷想打英国,手里还是有点本钱的。阿国手中握有拉美地区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强空军,其中包括17架“幻影III”战斗机、37架“短剑”战斗机、45架A-4B/C“天鹰”攻击机等。虽然这些装备称不上多么尖端,但仍有一战之力。另外,阿根廷方面不怎么相信英国能够承受起一场长途跋涉的大规模征伐,在家门口的阿国怎么看都占据较大赢面。然而,阿根廷人忽略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任何技巧都是扯淡。

打定要挑事的主意后,从1982年初开始,阿国当局就装着不经意地提起马岛,隐晦地表示马岛是阿根廷的固有领土。不过,当时的马岛在英国人手里,岛上还有少量英军和警察,英国方面一直没当回事儿,难道阿根廷这个小国还能翻了天?有趣的是,阿根廷人一直在寻找机会,而机会恰恰是英国当局一番“神操作”后硬生生地白送给对方的。



原来在早些时候,马岛居民向英国政府讨要全面公民权,不幸遭到拒绝,此事一度引起争议;巧的是,在同一时期,英国政府正在执行海外撤军计划。按照计划,一艘名为“坚忍”号的武装破冰船应奉命回国,但这艘船上的一部分船员连同指挥官对这一决策十分抵触,他们认为在如此敏感的时期撤退,实在是有损大英帝国的威严。眼看对方自乱阵脚,阿根廷当局暗喜,立刻挑起了战争。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人偷偷摸摸地在马岛东部1390公里处的南乔治亚岛上建立据点,随后又有100名全副武装的阿军士兵登岛建立阵地,高挂阿根廷国旗。英国方面仍然没当回事儿,只是派“坚忍”号去拔除这个据点。然而,“坚忍”号势单力薄,在对方手里吃了瘪,不得不暂时撤退。一击得手,阿根廷政府当即下令扩大战争。按照阿军的作战计划,将有数千名阿根廷官兵强行登陆马岛,将岛上英军和警察缴械;随后,所有俘虏和居民会被驱逐,阿军全面加固马岛防御。

有趣的是,当阿根廷人在紧锣密鼓地集结军队时,英国方面还认为这只不过是一次小摩擦,他们在“严肃”评估了局势后作出结论:“真正的侵略行动不会马上到来。”然而仅一个月后,阿根廷总统莱奥波尔多·加尔铁里下令出兵,马岛战争正式爆发。



历史曾不止一次证明,并非大国“心慈手软”纵容小国搞事,而是小国没有真正地触动大国的利益。阿根廷挑起战争后,英国人的回应令美国人都感到意外。美国媒体把英军的回击比作出自《星球大战》的“帝国大反击”,战争初期,英国当局就组建了3支特遣舰队,火速赶赴马岛并建立禁航区;与此同时,43艘英国商船被征用,它们在海面上组成了一条长达1.48万公里的海上补给线。英军的第一步行动便是入驻阿森松岛的威迪亚维克空军基地,同时派遣了一支小型舰队尝试收复南乔治亚岛。除此之外,连SAS都参与了这场军事行动。1982年4月23日,英军发现阿海军“圣达菲”号潜艇行踪,当即展开大规模围剿,2天后逼迫对方上浮投降。随后,英军阵容豪华的舰队在南乔治亚岛上的阿军官兵面前秀了一把火力,后者自知不敌,只能老老实实缴枪。

在阿军连连吃瘪时,空军祭出了超神操作,他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战术与敌人周旋,甚至曾以幻影战机或是民航客机做诱饵,试图分散英军部署。5月4日,阿空军战机以超低空飞行避开英军雷达,在32~48公里处发射2枚“飞鱼”反舰导弹;其中一枚导弹正中“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中部,直接造成该舰沉没。在随后一轮类似的攻击中,英国军舰侥幸避过导弹,但旁边的“大西洋运送者”号滚装船不幸中枪,大量物资沉入海底,这算得上是阿哥廷军队在马岛战争中最光辉的一笔。不过,阿军与英军相比仍然弱得差了代,根本无法撼动败局。“谢菲尔德”号遇难后,英军立马发起高强度反击,阿军防线立马被打成了筛子。



这场仗打到这个份上,不少阿根廷官兵终于意识到自己说啥都不是英国这种级别国家的对手;而他们的行动并非“光复国土”,只不过是被军人政府拉去当了炮灰。虽然国际一片唱衰英法这些老牌霸主,但当真一打起来,阿根廷军队手里那些玩意儿都不够看。另外,阿根廷高层的一些命令也引发了官兵不满。曾有一名阿根廷士兵透露,他曾接到长官如下命令:“如果当地居民反抗,可格杀勿论。”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阿根廷人最终算是主动放弃了抵抗。

毫无疑问,战争总会带来破坏和伤亡,这并不算啥好事,但马岛战争却可能是个例外。对英国而言,他们以258人阵亡、775人受伤的代价如愿重新将马岛紧攥在手里,英国人也顺带着大秀了一把存在感。而对阿根廷而言,这场战争的意义更是重大:马岛战争的惨败直接推动了军人政府的垮台,1989年,庇隆党人卡洛斯·梅内姆在竞选中获胜,实行新自由主义,固定汇率、放开商业管制、实行私有化,这些举措令阿国开始尝试走出遮蔽长久的阴霾。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岛战争算是另一种意义的“双赢”。



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愁,战争结束后,英国人质问阿根廷为啥要挑事,后者则指责对方占着别人的地还要动手打人,这跟无赖有啥区别?另外,击沉了“谢菲尔德”号的“飞鱼”反舰导弹大放异彩,然而在战争爆发前,阿根廷就交了一大笔钱向法国购买“飞鱼”;直到战争结束,一部分导弹仍未发货。有人因此指责法国耍赖,只顾帮自家兄弟,自己总挂在嘴边的“契约精神”哪儿去了?最冤的莫过于完全置身事外的苏联:有阴谋论者猜测这场争端就是苏联人暗中挑唆的,而阿根廷舰队的动向很可能就是来自于苏联的间谍卫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