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文/观察者网 谷智轩]

一家中国的民营企业成了全球通信领域的“巨人”,这似乎是西方一些人士如何都不愿去接受的现实——总有人挖空心思地想要把“政府背景”扣在华为的头上。

25日,美国主流媒体《华尔街日报》又换了“一套拳”,拿华为从政府政策中合理获得的一系列优待大做文章,通过把华为在全球的崛起单纯地与“国家支持”挂钩,试图制造出一种华为与中国政府“不一般的关系”。

《华尔街日报》的这波舆论攻势,大有配合美国政界打压和抹黑华为之嫌。

对于这篇报道,华为回应观察者网表示,该公司与在中国的其他高新企业(包括外资企业)一样,享受了中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十年中,华为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自身经营积累及外部融资,并不是政府补贴;同期累计获得的国内外研发相关政府补助金额,还不及收入的千分之三。

“《华尔街日报》的选择性报道对华为的声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保留采取法律措施维护自身声誉的权利。”华为声明表示。

《华尔街日报》报道截图

从《华尔街日报》的手法来看,其“审查”了华为获得的补助、信贷措施、税收减免和其他形式的财政援助,声称这部分“国家资助”累计高达750亿美元,助力华为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电话供应商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电信设备公司。

报道一方面指出,“在许多国家,政府为受青睐的企业或行业提供资金支持是很常见的”,一方面又拿华为获得的税收减免说事,把这一科技行业在中国普遍受到的优待,描述成引发外界猜测“华为与北京的关系”的因素。

为了强化这种概念,报道还援引美国国会政客的话称,华为的商业利益的背后,就是“国家的强力支持”。

而这种“强力支持”是否一视同仁地覆盖到了其他中国科技企业呢?报道只字未提。

《华尔街日报》还“酸酸地”指出,在截至2018年的5年中,华为获得的官方补贴是诺基亚获得的同类补贴的17倍,而爱立信同期获得的补贴为零。

要知道,这两家华为的“友商”,一家在芬兰,一家在瑞典。这种根本不在同一维度的对比,意义何在?

另一方面,报道也不忘“实诚地”提了一下华为最大的美国竞争对手思科,用一句话“轻描淡写”地表示,自2000年以来,思科获得了445亿美元的州和联邦补贴、贷款、担保、补贴和其他美国政府援助。

对于《华尔街日报》这篇“动机不明”的报道,华为具体回应如下: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基于错误的信息和混乱的逻辑,无视华为过去30多年在研发上的巨额投入和19万员工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艰苦奋斗,选择性地对华为的成功进行任意揣测,我们不得不质疑《华尔街日报》作为一家专业媒体的动机和目的。

华为是一家100%员工持股的民营企业,过去30多年来,华为每年坚持将销售收入的10%到15%投入到研发,过去十年累计研发投入约730亿美元。2018年华为研发费用高达150亿美元,在《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五,远远超过思科(25)、诺基亚(27)和爱立信(43)的排名。2009到2019年,华为在5G领域的研发投入超过了40亿美金,超过了欧美国家主要设备供应商5G研发投资的总和。巨额的研发投入驱动了华为的创新和发展,这是华为成功的关键因素。

华为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和其他在中国经营的私营企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没有任何不同。我们与在中国的其他高新企业(包括外资企业)一样,享受了中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特殊待遇。华为公司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自身经营积累及外部融资,而不是政府补贴。过去十年企业自身经营积累占比接近90%;公司的外部融资操作都是市场化运作,债务成本符合市场水平。

事实上,在中国,满足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包括外资企业)都有权申请中国政府的相关补助,主要用于支持研究项目,华为也是通过正常渠道申请相关补助。正如报道中所说,西方国家对高科技研究项目给予补助的情况也十分普遍。过去十年,华为累计获得的国内外研发相关政府补助金额不足收入的千分之三,2018年的政府研发补助只占收入的千分之二。

近来,《华尔街日报》频繁针对华为进行不负责任的选择性报道,对华为的声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华为保留采取法律措施维护自身声誉的权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