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飞,虽然我把你的骨灰带回了老家,但是你的魂却留在了这里!”纪录片中军嫂周忠燕的嘶声哭喊,把大家的思绪带回到十年前的舍身崖畔。
2009年6月24日,大雨初歇,征程泥泞。周忠燕的丈夫、西藏军区边防某团原汽车队党支部副书记、队长胡永飞带领“党员突击队”抢运建材,车队如绿色长龙在云中盘旋。行至悬崖峭壁折成的大拐弯处,突遇路基下沉、乱石穿空……胡永飞综合分析地形,迅速派出安全员观察山上情况,自己则带队修路除障。
“大家听我指挥,快速通过!”道路打通,胡永飞指挥车辆通过危险路段。战友们脱离了险境,胡永飞却因突遇险情,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舍身崖。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自1950年十八军将士进军西藏以来,一茬茬共产党员带领官兵坚守高原、甘于奉献,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缺氧不缺初心,使命高于生命”的拼搏韧劲,西藏军区新一代共产党人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坚持忠诚为魂、实干为本、奉献为荣,因使命而开拓,因责任而担当,带领官兵出色完成多项重大任务,像一颗颗永不生锈的钢钉,牢牢钉在祖国西南边关。
边防某团官兵踏雪巡逻,党员冲锋在前。王 乾摄
誓死也要完成任务,既是党员承诺,也是行动自觉
冬雪刚把夜幕染白,卓拉哨所哨长杨东儒就吹响了“集结号”。
情报显示,不法分子企图趁严寒低温越界闯关,上级命令卓拉哨所官兵负责拦截抓捕。
“共产党员朝前站!”队伍集合完毕,听到杨东儒的话后,几名党员毫不犹豫地站到队伍前面。由于无法判断不法分子何时现身,这次潜伏很可能要变成持久战。
狂风卷着雪花,漫天飘飘洒洒。潜伏队员赶到预定地域刚刚席地而卧,转瞬就被大雪覆盖,与雪山冻土融为一体。时间流逝,他们身体的热量逐渐降低,1小时后手脚麻木,3小时后视线模糊……然而队员们无一退缩,直到任务完成。
誓死也要完成任务,既是党员承诺,也是行动自觉。
大雪封山前,军区机关紧前做好冬囤工作,运输任务落到了某汽车团官兵身上。没啥好讲的,由党员担任的先锋驾驶员就该担最重任务、行最险征程。
谈及那段两个多月的运输经历,四级军士长闫双林觉得十分庆幸。当时,汽车在冰雪构成的“动感地带”多次出现故障,他边修边走,昼夜兼程。行至一个大风口时,汽车再度趴窝,闫双林想尽办法仍难以修复。当时他面临两个选择:弃车寻找出路,或是原地等待救援。很明显,前者是求生,后者几乎就是等死……
第一时间上报情况后,闫双林选择了看守车辆和物资。他在大风口上一守就是三天两夜,等到上级派人铲雪赶到时,闫双林已失去知觉,与车“结成一体”。他的头发被冰“拴”在车窗上,剪断才能分开。战友们都说,闫双林“仅伤毫发”是个奇迹。
每项戍边“特技”,背后都有党员骨干的艰辛探索
初冬时节,上级领导到某观察哨检查工作。士官党员陶风介绍工作情况时,听到云中传来声响,随口就说:“是×型直升机飞过来了。”领导将信将疑,通过望远镜观测。果然,过了一会,远处山口出现直升机豆粒大小的踪迹。
每项戍边“特技”的产生,背后都有一段党员骨干的艰辛探索。雪域边关云遮雾罩,有时操作装备也很难辨清空中目标。为了练成“活雷达”,陶风每逢晴天都会留意飞机声响,通过声音把多型飞机区别开来。久而久之,他仅凭微弱声音就能大致判断出飞机方位、机型。
戍边守防任务重大,防区的风吹草动都要门儿清。卓拉哨所户外不适宜活动,党员骨干不满足于观察室得来的数据,就到风口山巅寻找最佳观察点位。有一年入冬后,驻地气温突降,一夜间雪墙比人还高。党员、四级军士长段新林仰望被雪覆盖的制高点位,动了心思。他取来工兵锹,猛铲3个多小时,清出一条20米长的通天雪路,建立起一座移动观察哨。
边防哨所大多建在雪山顶上,没有固定训练场所。咋办?无名湖哨所党员骨干因地制宜组织训练,把矗立山巅的四层哨楼变成了精武场馆。射击训练时,哨兵们在各层楼道内持械运动,听令朝着对面的胸环靶练习。此举确实不够规范:一来枪与靶子的距离未足百米;二来胸环靶也不标准,比常用的比例缩小许多;三来枪手没有固定瞄准一个目标,楼上楼下的靶标都成打击对象。
可就是这样,所达成的训练效果并不逊于正规靶场。参加上级比武,哨所官兵出手不凡:116米仰角射击,精准命中山顶探头;78米越障追歼,消灭“逃窜之敌”;42米横向点射,打穿一排隐显靶子……哨长易大扬说,战场上,敌人离你绝不会仅仅百米,更不会集中在一条直线上。组织距离不一的俯(仰)角射击训练,更能贴合实战需要。
团长将自己与战士拴到一起,告诉他“两个人一条命”
“山山山山连山山,此山可闻彼山音;朝夕径走仅半程,行行行行复行行……”哼着歌谣,边防某团党员巡逻队踏上冬季巡逻征程。
险情的出现,往往没有任何征兆。走着走着,负责开路的一名干部突然掉进腐叶叠积的沟壑。拽着攀登绳爬到安全地带的这名开路者,是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边防某团团长胡广军。有22年党龄的他,每次巡逻都坚持担当先导。
巡逻要当排头兵,这是先辈们用生命立起的标杆。戍边史册曾记下这样悲壮的一页:1984年1月15日,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张贵荣在勘查边防道路时突然发病牺牲。更加令人痛心的,是之后的1991年、1998年和2005年,这条边防线上又相继有官兵倒下。胡广军说,从那以后,带头以身涉险为战友开辟安全通道,已成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攀到“刀背山”上,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00后”战士匡扬武看着山下的河流细如银丝,有些胆怯腿软。见状,胡广军二话没说,拿出一根绳子将自己和匡扬武拴到一起,告诉他“两个人一条命”。这样的鼓励,让匡扬武瞬间有了底气,跟在团长后面顺利通过天险。
有人说,在高原边关“躺着都是奉献”。但边防某团团长高明诚不这么认为,他说:“要躺,回家躺去!”
那年寒冬,为蹚出一条新巡逻路径,高明诚带领“党员突击队”踏着晨雪攀登,开辟安全通道。“把巡逻路上的雪坑、冰河、暗壑等危险地段标示出来,是一项造福代代戍边人的大事,冒险是值得的!”高明诚没顾过个人安危,一心想让巡逻路尽快“定型”。
一行人跋山涉水,在冰峰雪岭寻找“自然陷阱”,展开“死亡作业”。连续工作13个小时后,步履蹒跚到达目的地的高明诚立刻向上级报告情况:“巡逻路平均海拔4700多米,途经70多处危险路段,需蹚11条冰河,要攀21处断崖,跨过42块巨石,冰雹、雷电、雪崩频发……”汇报完,劳累过度的高明诚头一偏,一口鲜血吐在雪里。
高明诚用生命完成了最后一次对组织的汇报,对于家人,他却没能留下只言片语。
这样一群党员,在雪域高原形成了一座巨大磁场
房在山巅,林在云海。
走进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岗巴县城,街道上光秃秃一片,唯一有树的地方就是军营。这些高原红柳是第一批戍边党员建营安家时栽下的“扎根树”。
红柳还有个富有生命力的名字——左旋柳。面对高原的苦寒环境,它们旋转着生长,以此将根系深深扎进高山冻土。“看到红柳,就想起在党员带动下,一茬茬官兵扎根边疆的忠诚与奉献。”退伍30多年,前不久重回“娘家”的老兵邓学伟这样说。
兵者,战、守、迁皆施于营垒。哨所之于官兵,涵盖了国与家的完整意义。
15年前,战士李金来到潮湿多雾的多仁沟,首次亮嗓,他就喜欢上了在雾里放歌的豪放感觉。光荣入党后,李金来到国门前,在巨石上刻下“家”字明志,决心与战友把沉闷枯燥的生活,过成阳光灿烂的日子。他同战友修建晾衣棚,构建半地下温室,让大家穿上了去霉除潮的衣服,让营院瓜甜果香。有一次,他借休假之机,从云南老家带回喜润耐寒的花卉种子,让鲜花在高原高寒的哨所绽放。
相比多仁边防连,“绝壁哨所”拉则拉的生活方式更加“原始”,一度通信难、用电难、行路难……2010年4月,党支部书记王毅来到这个边防连,从此开始了“泥腿书记”的征程。为了连队工作,他多个日夜不眠不休,带领连队捧回“边防执勤先进单位”“基层全面建设先进单位”等奖牌;为了哨所建设,他带头搬运砖块、钢筋和水泥,把高压锅、洗衣机、电视机、冰柜等设备搬进哨楼。
哨所条件改善了,王毅却因病泪别哨位。“伴着朝霞迎来山高水长,我把青春融进雪莲盛开的天堂……”听着最喜欢的歌谣,王毅梦回雪山。尽管脑瘤压迫神经、手颤抖得厉害,但王毅还是歪歪扭扭写下《戍守边防100个应知道》留给后来战友。
弥留之际,他努力睁开眼睛,朝着边关方向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这样一群党员,在雪域高原形成了一座巨大磁场。这磁场,吸引着一茬茬官兵前赴后继扎根边疆,把青春热血挥洒向钢铁长城。
党员心语
党员带头走,辉煌就会有;军魂深扎根,梦想能成真。
——某旅七连排长 于志强
身为党员,就该在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诠释勇敢。
——某基地连长 平措仁青
党员要争做全能标兵,扬长补短。只有全面提高素质,才能像钻石一样,每一面都闪闪发光。
——拉萨警备区中士 许云豪
刀前谈笑自如,色不变;有泪藏于眼底,不轻弹;头顶天,脚踩地,坚如磐。若欲以威武屈,头可断。
——某旅火力连排长 陈秋任
马三成 晏 良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