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1971年7月,杨振宁踏上了回祖国的飞机。顺利抵达上海后,他先是看望了自己的父母和兄弟,接着访问了复旦大学、中科院生化研究所,最终前往最后一站:北京。

在杨振宁即将返回美国前夕,收到了好友邓稼先的来信。信中,邓稼先简短地写道:中国的原子弹工程,除1959年以前得到过苏联人微小的帮助外,没有任何人参加!杨振宁紧紧攥着手中的信,泪水伴随着强烈的震撼夺眶而出。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杨振宁写道:“我是为了民族而自豪,也是为了稼先而自豪,有稼先在,是国之大幸!”

1924年,邓稼先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1945年,他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前往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他远渡重洋,前往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仅一年零十个月,不满26岁的邓稼先读满学分,并获得博士学位,人称“娃娃博士”。

邓稼先在美国的成就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为了挽留邓稼先,美国人开出了优渥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导师和校友也劝他能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却一直抱着学更多本领建设新中国的志向,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仅仅9天,就和200多位专家学者一同回到国内。

回国后的邓稼先,立刻投入到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当中,为我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告诉邓稼先,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问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绝密的工作。邓稼先毫不迟疑地同意了,在向妻子简单告别后,很快从学术界销声匿迹,转而出现在西北茫茫的戈壁滩上。

邓稼先负责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并先后担任核武器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最后直至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邓稼先深知自己任务艰巨,把全部心血倾注进工作中。为了解出原子弹的奥秘,需要进行大量复杂的演算。邓稼先带着年轻人三班倒,算盘打得噼啪响,有时一个关键数据需要一年的计算才能完成。不仅如此,邓稼先还要冒着严寒酷暑,奔走于飞沙走石的戈壁滩和试验场。八年时间,他在现场领导了15次核试验,获得了宝贵的数据和资料。

1964年10月,我国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随后,邓稼先和于敏迅速投入到氢弹的研究当中,设计出邓-于方案,仅用2年零8个月,氢弹成功爆炸,创下了世界最快的速度。

1979年,一次氢弹空投试验中发生了事故。为了查清原因,邓稼先率先冲进事故区域,导致身体遭受了致命的核辐射。在健康受到了严重危害后,他仍坚持工作。1985年,邓稼先患上了直肠癌,不得不住院手术。随着病情的恶化,他的全身开始出现溶血性出血,疼痛难忍。知道自己时日不多,邓稼先对看望他的人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邓稼先病重期间,已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老友杨振宁专程来看望他。期间谈到研制两弹奖励的事情,邓稼先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关于两弹奖金的问题,确实是20元。当时,整个科研组的总奖金是一万元,一等奖10元,二等奖5元,三等奖3元,分级发放后,邓稼先得到了最高级别的奖金,共20元。在后人看来,祖国给共和国功勋的奖励远不止十元那么简单,“两弹一星元勋”称号才是永远不会贬值的财富!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