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开放天空条约》军事合作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提高透明度和互信,但近年来各国正在采取越来越多的防御性态度或排斥态度,这使该条约的效力面临风险。
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12月16日发表了拉克尔·豪尔赫-里卡特的题为《国际空军合作:信任和透明?》的文章,称今年10月,美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埃利奥特·恩格尔致信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奥布赖恩,表达了对特朗普或将决定退出《开放天空条约》的深切关注。美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否认当前退出这一协议的意图。尽管如此,这场风波仍引发了分析人士和决策者对相关合作现状的反思和回顾。
文章指出,《开放天空条约》于1992年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签署,2002年生效。条约规定,签约国之间可以对对方领土进行非武装的空中侦察,以检查其执行国际军控条约的情况,增强军事透明度。与其他旨在减少现有库存或限制国家军事能力的条约不同,《开放天空条约》旨在通过有助于建立军事信任的措施,使军事活动具有更大开放性和透明度,从而加强互信和安全。为了推广这些原则,该条约授权使用配备有图像记录装置和传感器的非武装飞机进行侦察飞行。
文章称,尽管这一全球首个多边空中观察制度的初衷是出于善意,但由于一些原因,该条约受到了来自很多条约推动方的批评。首先,存在对机上设备可靠性的猜忌。条约确定了所需设备的类型,但并不要求各国报告可以改进此类设备的新的内部组件。
文章认为,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也影响了该条约的实施。
文章称,当前商业卫星获得图像的比较优势是另一个质疑该条约有效性的论点。从技术角度来看,在某些情况下,商用卫星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相同的结果。
不过,该条约还考虑到了应对新挑战的机遇和新的应用。条约协商委员会强调,这种军事合作将推动冲突的解决。可以考虑的另一种选择是将《开放天空条约》的实施扩展到其他领域,例如通过空中监视和获得的图像保护环境。此外,还有人讨论利用该条约来遏制或打击跨国威胁。
文章称,这种军事合作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提高透明度和互信。一旦各国同意遵守,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违反,除非存在飞行安全风险。然而,近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各国正在采取越来越多的防御性态度或排斥态度,这使该条约的效力面临风险,甚至使全球安全局势中的互信岌岌可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