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说到二战时德国MG42通用机枪很多人都不陌生。在20世纪30年代,重新武装起来的德国为了规避《凡尔赛条约》中关于德国禁止生产装备重机枪的限制,设计并装备了一种MG34通用机枪,既可以作为轻机枪使用,又可以装在三脚架上作为重机枪使用,开创了通用机枪的先河。但MG34也有缺点,比如生产加工成本高、结构复杂、抗污能力差等,所以早在1937年德国就开始研究MG34的换代产品。最终,德国约翰奈斯-格罗斯富斯(Metall-und Lackierwarenfabrik Johannes Großfuß AG)公司设计的MG39试验样枪中标,经过一系列改进后于1941年被正式采用,1942年正式投产,最终型号命名为MG42,也就是现在我们熟悉的MG42通用机枪。

MG34通用机枪(轻机枪状态)

MG42通用机枪(轻机枪状态)

和MG34机枪相比,MG42机枪大量采用冲压件,加工工时和成本都明显下降,生产一挺MG42只需要75工时,成本为250马克,而生产一挺MG34则需要150工时,327马克。

但MG42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它极高的射速,其理论射速达到1200发/分,比当时大多数陆军用机枪都高。总有人问,MG42这么高的射速是怎么做到的?机枪的射速是不是越高越好?以及,MG42算不算“二战时最优秀的轻机枪”?

为什么MG42的射速那么高?

自动武器的理论射速是以自动机工作循环的速度决定的,完成一次装填、闭锁、击发、开锁、抽壳、抛壳即一个射击循环需要的时间越短,这种自动武器的射速就越高。MG42机枪之所以射速这么高,从枪械自动原理角度分析,就是因为它完成一次射击循环需要的时间特别短。

首先,MG42机枪采用滚柱闭锁,即在机头两侧有一对对称的闭锁滚柱,两颗滚柱都各自装在一个曲线滑槽里,可以向两侧张开,也可以向中间合拢。在枪机中间有一个楔铁,楔铁两侧是倾斜的,当枪机推弹上膛到位时,枪机因为已经推到位,不再向前运动,此时楔铁继续向前,楔铁两侧的斜面就把两颗滚柱向外撑开,卡入枪管节套两侧的闭锁槽内,枪机和枪管尾部的节套就连在一起,实现闭锁。

当枪弹击发后,枪管后坐一小段距离,此时枪机还是和枪管节套连在一起,共同后坐,枪膛还没开锁;当枪管和枪机一起完成这一小段“自由行程”后,就会遇上机匣两侧对称的向内倾斜的定型板,把两颗闭锁滚柱向内挤压,向内收的滚柱又把枪机中心的楔铁向后挤,加速枪机后坐,使枪机和枪管节套分离完成开锁;此时枪管已经后坐到位,枪机继续后坐,抽出空弹壳完成自动循环。

上图是MG42通用机枪的滚柱闭锁工作原理动图(俯视),黑色的是枪管与枪管节套,红色的是枪机,闭锁时,两颗绿色的闭锁滚柱撑开卡入枪机节套两侧闭锁槽;击发后枪管短促后坐一小段距离,滚柱被灰色的机匣内侧定型板挤压,向内收拢,解除枪机与枪管节套的刚性连接,实现开锁。

从MG42机枪的闭锁结构可以看到,其开闭锁动作只需要两颗滚柱合拢、撑开即可完成,而它的前辈MG34机枪(理论射速800发/分)使用的枪机旋转闭锁需要机头回转一个角度开锁,相比之下MG42的开闭锁行程短,所以射速也就更高。

开闭锁动作行程短是提高射速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MG42用了“枪管助退器”。我们知道MG42是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武器,属于管退式原理的一种,每一次射击循环都依赖枪管短促后坐来完成,如果枪管后坐速度高,不但完成后坐行程所需的时间短,传递给枪机的工作能量也更大,也能加快自动机工作循环速度,提高射速。而枪管助退器就是专门用来增加枪管后坐速度的部件,它位于枪管护筒前端,是一个直径膨胀的气室,与喇叭形的枪口消焰器连为一体,可前后运动的枪管就从消焰器中间穿过。当枪弹飞出枪口时,剩余的火药燃气从枪管口喷出,进入助退器的气室膨胀,将连着枪管的活塞向后猛推,加速枪管后坐,提高自动机工作能量,加快自动循环。

拆下的MG42机枪枪管助退器/消焰器

管退式自动武器枪管助推器工作原理(这是英国维克斯重机枪,MG42的助推器原理大致相同)

因为有开闭锁行程很短的枪机,再有增加枪管后坐速度的枪管助退器,所以MG42机枪的射速可以很高。

为什么MG42要用这么高的射速?

MG42之所以选择这么高的射速,初衷是针对步兵战斗队形从散兵线向交替掩护、快速隐现小集群转化的特点设计的。一战的经验表明,步兵冲击时如果保持密集的队形只能给对方的机枪送人头,要在敌人密集火网下生存并突进,就必须队形分散,单兵、班组交替掩护、交替跃进,一边冲一边用火力压制对方。从防御方的视角来看,敌人冲过来的步兵不是黑压压的一大片,而是一个一个跃进、隐蔽、跃进、隐蔽的小目标。

一战经验表明这样的密集冲锋无异于送死

针对这样的战术特点,MG42采取的办法就是提高理论射速,这样一个短点射就能尽可能多打出几发子弹,这一串子弹落到目标处因为自然散布会形成一个投射面,用这个投射面“罩”住目标,这样即使目标在快速运动,躲过其中一发子弹,也躲不过飞来的好几发子弹。有人打过一个比方,MG42的高射速点射就好比对一个目标打出一发“霰弹”,差不多同时飞过来好几发子弹,命中率就提高了。

除了提高命中率,MG42高速射击时骇人的嘎嘎声还对盟军士兵造成了强烈的心理震撼,盟军士兵表示该枪的枪声如同撕亚麻布或者链锯,所以给了个“希特勒锯子”的绰号。

机枪射速是不是越高越好?

MG42机枪射速那么高,而且对隐现小目标的杀伤效能也的确可观,那是不是说机枪的射速越高越好呢?

不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MG42的高射速提高了对隐现小目标的杀伤效能,但过高的射速也带来一系列问题:

MG42作为轻机枪使用时搭配的供弹具是50发弹链盒,如此高的理论射速,扣几下扳机50发就打光了,必须重新装填弹链,结果虽然50发弹链要比其他国家轻机枪20发、30发、47发的弹匣、弹盘容量大,但火力持续性却没好到哪里去。过高的射速导致弹药消耗量剧增,光靠正副射手携带的枪弹远远不够,必须让步兵班其他步枪手协助携带更多枪弹,增加了士兵携行压力,削弱了步兵班的战术灵活性。

作轻机枪使用时,MG42搭配的供弹具是挂在枪身左侧的50发弹链盒,旁边放的是重机枪状态使用的250发弹链箱。

打开的50发弹链盒

另外,编入步兵班的轻机枪需要与步枪手一起冲击跃进,机枪手需要提着轻机枪做各种战术动作。虽然MG42火力强劲,50发弹链也比其他国家的轻机枪备弹多,但全枪重量过大,还没有提把,在跃进冲击时不能提枪,只能抱枪端枪,抱着这样一挺机枪做各种战术动作很吃力。

上图为二战时一张德军宣传照,德军士兵抱着一挺MG42机枪发起冲击。可看到MG42体积不小,而且不能提,只能这样拐着或者端着,如果不用50发弹链盒,弹链还会拖挂在后面影响战术动作。

而作为重机枪状态使用时需要突出火力持续性,偏偏MG42射速太高,枪管热容量有限,打了200-300发枪管就必须更换,影响了火力持续性。

MG42作为二战时出现的一种通用机枪,它的技术是超前的,而且因为大量采用冲压件,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方面也是可圈可点。通用机枪要兼顾轻重两种不同的环境,性能只能迁就折中,偏偏MG42为了突出对隐现目标的杀伤效能采用很高的射速,其他方面不管不顾,这就走得太偏了,所以二战和战后其他国家的轻重机枪、通用机枪极少采用这么高的射速,这并不是二战德国技术超前别国赶不上,而是这么做本身就不合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