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访苏,迫使苏联吐出东北权益,斯大林恼火
中苏珍宝岛之战的前因后果2
作者:桅杆
按:1969年的中苏珍宝岛之战,是大国博弈背景下一次并非偶然发生的冲突。此战规模虽小,却影响巨大,对中国和世界的格局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谓小仗改变了大格局。本文试图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探讨这场战斗的前因后果。欢迎批评指正,欢迎讨论交流。
1945年2月,在二战末期的雅尔塔会议上,在美、英同意以下五项条件下,苏联承诺在欧战结束后的2—3个月内对日作战:维持外蒙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和千岛群岛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中苏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中长铁路。除维持外蒙古现状外,后四项都是沙俄在日俄战争中失去的权益。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动用150多万军队于次日凌晨越过边界进军东北。日本关东军仓促应战,不堪一击。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苏军随即占领东北全境和库页岛及千岛群岛,报了四十年前日俄战争的一箭之仇。沙俄在日俄战争中失去的利益,苏联“连本带利”一并收回。在所有利益均得到满足之后,苏联红军从1946年5月开始,陆续从除旅顺口以外的东北地区全部撤离。
1、新中国成立之后:从不信任、盟友、论战,到兵戎相见莫斯科交锋:1949年12月6日,新中国成立才2个月,主席放下建国之初的千头万绪,出访苏联,足见新中国对苏联的重视。主席此次出访苏联,名义上是给斯大林祝寿,实质目的是要“废旧约、签新约”,即废除旧中国与苏联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时签署新的同盟条约。
然而,条约问题一经提出,苏方和斯大林大为意外和愤怒,认为中方提出的收回东北权益的草案“不能接受”。苏联的根本想法,是要维持雅尔塔协定所确立的国际体系,以保持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既得利益。因此在最初的会晤中,中方在条约问题上就碰了钉子。苏联采取冷处理和拖延战术,使主席倍受冷落,与刚到苏联时的“隆重接待”形成鲜明对比。
对此,主席的强硬坚持,抱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态度。在此期间,密切关注主席访苏的美国为了拉拢中国,分化中苏关系,公开宣布“美国的防御圈不包括台岛,无意于使用武力干预中国”等等。这使苏联和斯大林意识到,如果不接受中国的条件,中苏同盟就无法建立。经过长达2个多月的交锋,苏联不得不做出实质性地让步,同意放弃依据雅尔塔协定在中国东北所获得的全部权益。1950年2月14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主席此次访苏,达到了“废旧约、签新约”等全部目的。但新中国刚一建国,就迫使苏联吐出其对日作战再次获得的、沙俄100多年来孜孜以求的东北权益,也使斯大林极为恼火,进而对新中国产生强烈的不信任。
博弈朝战:东北权益被迫交还给中国后,苏联为了维持其在远东的战略优势,支持或纵容北朝,发动了朝战。因为朝战无论胜败,其结果均对苏联有利:北朝胜,苏联即可控制整个半岛,以替代在东北失去的战略利益;北朝败(只有美军参战才有此可能),则美军将兵临鸭绿江畔,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必将无力对抗,只得求助于老大哥,苏联即可名正言顺地陈兵东北,从而继续维持其在东北的权益。
朝战爆发后,苏联缺席安理会,放弃行使否决权,为美国干涉朝战开了绿灯。其目的非常明显:让北朝在战争中失败。这样,苏联即可名正言顺地在中国东北驻军,维护其在东北的权益,进而将新中国长期置于苏联的“保护”之下。但主席做出了“抗美援朝”的重大决策并且取得了胜利,破了斯大林为新中国设的“局”,保住了东北的权益,彰显了新中国的决心和实力。同时,新中国勇于承担国际义务的精神和行动,也使斯大林改变了对新中国的不信任态度,中国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所争得的东北权益,开始从纸面上落到实地。自抗美援朝开始至珍宝岛战斗爆发,中苏关系先后经历了十年蜜月期和十年论战。
苏联援助: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中苏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苏联在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向中国提供了大规模的援助。特别是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了156个大型工业项目(最终落实150项),并派遣大批专家来华指导项目建设。苏联还免费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援助,尤其是原子弹、导弹等军工技术和设备,大大缩短了“两弹一星”的发展进程。中国借助苏联的项目援助和大量低息贷款,迅速建立了比较完备工业体系,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如果没有苏联的大规模援助,新中国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迅速从一个农业国走上工业化道路。
可供对比的,是与新中国基本同时建国、当时工业基础还略强的印度,至今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仍然没有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虽说苏联的对华援助,也是基于其国家利益考虑,但其援助是实实在在的。
十年论战: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苏一些分歧和矛盾日益激化,从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论战,进而扩大到国家关系。1960年7月16日,苏联正式照会中国,限期召回在华的全部苏联专家,销毁技术图纸,撕毁双方合作的几乎所有经济合同。在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苏联又偏袒印度,双方由同盟关系逐渐演变成敌对关系。
中苏关系的转折点发生在1958年,起因是苏联向中国提出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无线电台的要求,中国认为这一要求不仅有损中国利益,而且企图以军事合作之名行控制中国之实。基于历史,苏联一直以老大哥自居,习惯于在阵营内发号施令。加之两国历史上的恩恩怨怨,不可避免地交织在论战之中,致使双方现实中的矛盾和分歧更加难以调和,难以理性对话。
正如中苏论战的当事人之一、邓政委后来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所说: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中苏论战,表面上是意识正统之争,实质是国与国之间控制与反控制之争,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利益冲突。这种冲突,通过论战方式表达出来,使分歧和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了1969年的珍宝岛冲突的爆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