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0-12-11 17:33 的文章

李聚奎:曾任红一师师长,杨得志上将的上司,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在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27团团长李聚奎生擒了国民党中将张辉瓒。这是李聚奎第一次生擒师级军官,从此李聚奎的大名声名远扬,成为黄公略、陈毅的爱将。

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李聚奎率领部队包抄敌人,以伤亡46人的代价消灭了敌人一个师部,俘虏了师长李明。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知道后,激动的抱起李聚奎,高呼“红军万岁”!

在红军长征时期,李聚奎担任红一方面军红一师师长,成为大部队的“开路先锋”。最出名的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名勇士就是出自红一师,他们的团长是杨得志,而师长则是李聚奎。

戏红人不红,这就是李聚奎,他指挥的战争十分出名,但是本人却并不出名。十七勇士名震天下的时候,战友劝李聚奎写一篇文章回忆回忆自己当初是怎么指挥的,但是李聚奎总是笑而不语,从不争名夺利。多年后,李聚奎语重心长道:那场战斗,体现的是红军的战斗精神。多少年以后,也许我们许多人的名字都会被遗忘,而红军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精神却必将流芳千古!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李聚奎将军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但是他缺席了55年的全军大授衔,昔日自己的下属杨得志都成为了上将,而自己却没有军衔。李聚奎将军为何缺席了55年的授衔?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李聚奎将军那波澜壮阔的一生吧。

李聚奎:曾任红一师师长,杨得志上将的上司,

1:年少立志,终生践行誓言

李聚奎,湖南省安化县人,1904年生人。

李聚奎出生于农民家庭,因为家里非常重视教育,所以送他去读私塾。那个年代读书的特别少,李聚奎短暂的求学生涯使他成为开国上将中的知识分子。

早期的时候李聚奎并没有直接投身到革命队伍,而是加入到军阀唐生智的队伍。作为旧社会军阀,唐生智对下属的尊严并不重视,上级把士兵当牛马使是很常见的事。而且还因为唐生智的个人爱好,他让全军剃光头,组成一支赫赫有名的“佛军”。

李聚奎跟着唐生智的队伍参加了波澜壮阔的北伐,但之后在彭总的影响下,逐渐向革命队伍靠拢,毅然加入了彭总领导的平江起义。当时是1928年,正值白色恐怖时机,有不少革命群众都开始动摇信仰,而李聚奎却坚定的支持革命工作。

他立誓“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此后,李聚奎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誓言。西路军全军覆没,敌人漫山遍野追杀红军时李聚奎也没抛弃信仰,自己只身一人行乞千里,走到了延安。

1986年,李聚奎病重,但是仍旧不忘信仰,自己手抄了5份《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并且把这五份当做遗产,留给自己的子女。弥留之际,李聚奎颤颤巍巍的说:“我,一个老共产党员,一辈子为信仰奋斗,没有个人私产。”

发誓谁都会,但是用一辈子坚守誓言的人真的不多,而李聚奎就是其中一位。在波澜壮阔的变迁中李聚奎并没有迷失自我,坚持信仰,创下了赫赫战功。

李聚奎:曾任红一师师长,杨得志上将的上司,


2:英勇作战,两次活捉敌师长

1929年1月,李聚奎参加了井冈山保卫战,率部与敌人激战。在众寡悬殊的困境面前,彭总决定转战湘鄂赣,李聚奎成为第三纵队纵队队长,是黄公略、陈毅的爱将。

1930年,蒋介石为了扑灭红军根据地,从各地调遣了12万之众,开始第一次围剿革命根据地。一张大网缓缓张开,红军的前途扑朔迷离。作为反共急先锋,张辉瓒还自告奋勇想要当插入红军心脏的尖刀,带领陆军18师进攻红军。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闯进来。张辉瓒的送人头行为引起了红军高层的注意,红军迅速制定部署,决定吃掉国军的先头部队(张辉瓒所部)。信心满满的张辉瓒以为自己能够通过反共来取得高层通行证,但却没想到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红三军、红四军、红十二军、红三军团等将近2万多人埋伏在了龙冈,张辉瓒措不及防转进了红军的口袋,红军高层下令全军出击。张辉瓒意识到是红军主力后迅速向万功山突围,而李聚奎带领部队死死咬住张辉瓒不放,最终以两个团的兵力吃掉了第十八师两个旅以及张辉瓒的师部,生擒了张辉瓒。

于是就有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经典诗句。

李聚奎:曾任红一师师长,杨得志上将的上司,

第一次反“围剿”李聚奎就擒拿了敌方师长张辉瓒,而在之后的第四次反“围剿”中李聚奎还擒拿了敌方师长李明。

随着三次反“围剿”战争,红军越来越强大,气急败坏的蒋介石调集了40万兵力,其中包括12万中央军,准备对红军展开第四次围剿。在前三次的反“围剿”战争中红军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李聚奎的指挥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指挥的战斗连连胜利。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李聚奎挟浒湾战役大胜之威,果断包围敌52师。开战仅40分钟,敌人的一个旅外加师部被李聚奎吃掉了,全师仅牺牲46人,生擒敌人师长李明。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得知后高兴的不得了,激动的抱起了李聚奎,高呼“红军万岁”。

由于国军的损失较大,蒋介石对第四次围剿失败的结局耿耿于怀,给陈诚的手谕中说:“惟此次挫失,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惟一之隐痛”。而我军也嘉奖了李聚奎,授予二等红星勋章(二等红星勋章授予的条件是:在某一战役当中曾经转移战局而获得伟大胜利)。

李聚奎:曾任红一师师长,杨得志上将的上司,


3:临危受命,强渡大渡河

1933年,李聚奎担任红一师师长。作为井冈山走出的英雄部队,红一师孕育过“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模范,意义非凡。

能够担任红一师师长,那就有了大将的资历,所以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当红一师师长的。而李聚奎担任红一师师长至少是得到了两位元帅的认可,朱德、彭德怀亲自提名,还经过了红一军团长(林)的考验。

在55年的时候李聚奎缺席了授衔,58年的时候补授军衔时,徐立清还去问过李聚奎。因为李聚奎这个资历符合大将的标准,但是十大将是早就定下来的,弄个十一大将又不好听,所以问问李聚奎个人意见。李聚奎是出了名的老实人,他就一句:“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了。”

1933年,红一军团长去考察李聚奎,问他“怎么当好红一师师长?”李聚奎回答:“红一师师长就是红军的第一师长!”李聚奎在长征时期也恪守这一信条,让红一师扬名立万,红一团更是周总理亲点的“天下第一团”。

第五次反“围剿”时,李聚奎指挥红一师一团奔赴三甲嶂,抢先占领了制高点。在团长杨得志的指挥下,红一团挡住了敌人三个师的进攻,阵地巍然不动。聂荣臻得知后,在《红星报》上撰文表扬红一团,号召其他部队学习红一团的战斗作风。

李聚奎:曾任红一师师长,杨得志上将的上司,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长征,中央军委亲自点将,让李聚奎担任“开路先锋”。李聚奎没有辜负军委、红一军团长的期望,强渡大渡河使红一师威震全军!

1935年5月,红军到达了大渡河。大渡河山高水急,昔日石达开就是陨落于此。自信满满的蒋介石妄图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调集数十万大军围剿红军。

在全军生死关头,李聚奎指挥杨得志组织了一个敢死队,这个小队只有17位勇士,这17位勇士肩负着全军的命运。勇士们不畏枪林弹雨,硬是凭借着一条小船强渡成功,为全军抢占了渡口。

作为红军命运的转折点,强渡大渡河的宣传十分之多,电影、电视、回忆录、著作、戏剧、文章几乎无所不包,但是在绝大多数作品中,我们都没有发现李聚奎的名字。李聚奎作为指挥他们的师长,却没有他的名字,就连杨得志都感觉有点欺负老实人。

李聚奎:曾任红一师师长,杨得志上将的上司,

因为在此次渡河过后,周总理称赞红一团是“天下第一团”,所有的宣传都集中在团长杨得志身上。面对铺天盖地的赞美,杨得志说:“强将手下无弱兵!都是李师长领导有方!”同行的战友劝李聚奎写一篇文章,夸夸自己。但是老实人李聚奎并不喜欢争名夺利,多少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事业付出鲜血,自己怎么忍心再去争一些名利。

对战友们的劝说,李聚奎总是笑而不语,在若干年后,李聚奎才说:“那场战斗,体现的是红军的战斗精神。多少年以后,也许我们许多人的名字都会被遗忘,而红军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精神却必将流芳千古!”三千年读史,不外乎功名利禄,能够把功名利禄视之粪土的人少之又少,而李聚奎刚好就是这样的人。

4:初心不改,坚持前往延安

1935年6月,为了加强红一、四方面军的联系,李聚奎担任红四方面军31军、9军参谋长。由于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导致红四方面军一度南下。损兵折将之后,张国焘开始动摇,外加上李聚奎等人的坚持,最终张国焘决定前往延安。在北上途中,李聚奎攻占了通渭城,硬是给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开辟了通路。

1936年11月,中央决定组成西路军,执行建立河西根据地的任务。李聚奎、王树声带领红9、5、30军西渡黄河,前往甘肃、青海。在这期间西路军遭到了马家军的围剿,如果不是李聚奎的顽强抵抗,王树声可能就会被马家军围歼在黎元口。

李聚奎:曾任红一师师长,杨得志上将的上司,

由于兵力悬殊,西路军在弹尽粮绝后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马家军的骑兵在河西走廊拉开了一张巨网,围剿那些零散的、坚持抵抗的红军战士。有很多同志不幸遇难,只有一些信仰坚定的人,历经千难万险才回到延安,李聚奎就是其中的一员。

作为西路军的高级指挥员,李聚奎孤身一人前往延安,在这一路上他不仅要面对缺吃少穿的窘境,还要时时刻刻担心马家军的围剿。他把枪支拆散,然后把自己的红星勋章藏起来,自己打扮成叫花子,一路行乞前往延安。

白天藏匿在山沟里,夜晚沿着无人区前行。累了躺在草地上就睡,地为床天为被;饿了就向百姓乞讨一点干粮,靠雪水、野草来解决肚子问题。在逃过三次搜捕之后,李聚奎艰难抵达延安,继续投身革命队伍。

李聚奎:曾任红一师师长,杨得志上将的上司,


5:痛击日寇,坚强抗日

1937年8月,红军改编制成八路军,开始东出抗战,李聚奎担任129师386旅参谋长。

我在上面就说过了,李聚奎是有大将资历的,王树声、陈赓这些搭档都是大将,同级的李聚奎完全有大将资历。大将的硬性条件是担任过红军时期的军长,李聚奎是红一师的师长,这铁定够格。

129师的师长刘伯承是正统派军人,接受过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教育;386旅旅长陈赓毕业于黄埔军校,中共特科出身;386旅参谋长是李聚奎,曾是红一师师长;在他们的领导下386旅成为一支非常优秀的部队,一度让日寇十分头疼,甚至还喊出了“专打386旅”的口号。

刘伯承、陈赓、李聚奎的军事理念相符,他们在神头岭设下伏击,以一个营的兵力奇袭日本的补给线,在日本调兵遣将围剿这一个营的时候,三个团在神头岭三面设伏,集中优势兵力,痛击日寇,两个小时全歼日寇,斩杀1500人。有意思的是电视剧《亮剑》里面的李云龙就是386旅的,而人物的主要原型就是王近山,也是386旅的人。

1941年,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一方面是因为日寇、国民党加大了对根据地的围剿,利用断粮、三光、囚笼政策、铁壁合围等战术围剿根据地。另外由于连年干旱,根据地的粮食大面积歉收,边区支援也有限。为了克服经济困难、为了减轻人民、边区的负担,李聚奎精兵简政,裁减机关人员,让他们投身前线或者经济建设之中。

李聚奎:曾任红一师师长,杨得志上将的上司,

通过开荒、仲裁、纺纱来实现自给自足,避免部队陷入断粮的窘境。不过还来不及休养生息,日军就开始集中兵力围剿沁源县城,妄图消灭沁源所在的机关、主力部队。为了避免敌人以战养战,李聚奎提前清空了县城的所有物资,然后让出了县城。日军刚进入县城,埋伏周围的部队迅速切断县城的对外联系,断绝日寇的食物、弹药、水源。

在全体军民的一致抗战下,李聚奎取得了围困沁源的胜利,得到了延安的表扬。《解放军报》曾经撰文表扬,称:“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6:保障后勤,筹措炒面

解放战争时期,李聚奎带领一批干部去了东北,成为西满军区的参谋长,司令员为黄克诚。你看,我没说错吧,李聚奎是有大将资历的,和他同级的王树声、陈赓、黄克诚都是大将。

李聚奎协助黄克诚建设西满军区,并且率部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夏季、秋季攻势作战,让西满军区在四野总司令那里挂了号。若干年后,黄克诚回忆起李聚奎,评价道:“他是位老同志,指挥打仗很有一套,是个称职的参谋长。”

从1948年4月开始,李聚奎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从此长期负责后勤工作(平津战役的后勤就是李聚奎负责的)。尤其是负责志愿军后勤时,李聚奎是立过大功的。

在朝鲜的美国司令官(达尔·阿尔其尔)曾经说:“我们希望在战争结束后,能见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共军的后勤部部长。”美军不了解我国当时谁负责后勤,但是他们最想见的一定是李聚奎,因为他们想要弄明白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如何保障后勤运输的?共军的汽车损失为什么能从百分之四十减少到百分之零点几?

李聚奎:曾任红一师师长,杨得志上将的上司,

志愿军入朝前高层十分重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重要性,聂荣臻在寻遍全军后,最终把目光锁定在李聚奎身上了。因为李聚奎长期负责东北的后勤,而且曾负责辽沈、平津的后勤工作,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东北军区后勤部成立,李聚奎担任部长。

抗美援朝不同于解放战争,传统的“小米加步枪”的时代过去了,打美军可不能如此,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构建后勤运输通道是重中之重。彭总亲自问李聚奎:“志愿军过江作战,要是没有弹药,没有饭吃,我可要找你算账! 怎么办? 能不能保证? “

老实人李聚奎犹豫了半天,最终没能给出一个肯定的回复,说:“一定保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知道能保证到什么程度。”脾气火爆的彭总把李聚奎骂得狗血淋头,但是这也不能怪李聚奎,毕竟我们与美国的差距很大,尤其是后勤系统。

美国的飞机不间断的轰炸志愿军的运输线,使后勤汽车损失惨重,三天报废一百多辆。在当务之急,李聚奎只能让部队在交通干线上设置防空哨,而且白天的时候把公路伪装成损坏的公路。等到新月升起之时,前线的防空哨发出信号,汽车开始源源不断的向前运送物资。

随着后勤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志愿军足足设置了1568个哨所,有两万多人负责防空警戒。一旦前线发现美军飞机起飞,那么哨兵会迅速打响信号枪,就如同古代点燃烽火一样,防空哨所陆续发射信号枪,看见信号的司机迅速把汽车藏匿或者开出公路。点线结合,使我军的汽车报废率大大降低,从原本百分之四十下降到零点几。极大的保障了后勤运输,对构建志愿军后勤系统,李聚奎是有大功的。

随着战争的推移,美军开始故意针对志愿军的战地厨房,只要看见有冒烟的地方,那就迅速轰炸。如果是平时,那么志愿军还可以转移,但是志愿军在担任突袭任务的时候,被发现就意味着战略失败。而且志愿军在夜间行军速度非常快,后勤无法跟上志愿军的速度,所以迫切需要一种可以长期保存、便于携带、方便食用的食物。

李聚奎:曾任红一师师长,杨得志上将的上司,

李聚奎回想起甘肃地区的“炒面”,那个时候他伪装成乞丐行乞,老百姓给过他“炒面”。这种炒面满足志愿军的需求,于是开始自己动手制作,7分面、3分豆外加一点盐巴,炒熟磨碎后成了炒面。

志愿军高层一致认可的炒面,并且要求后勤部每个月要提供至少三分之一的炒面(900万斤)。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东北承担了大头,负责解决500万斤炒面,其他的400万斤由关内解决。在后勤部的带动下,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炒炒面。可别小看这炒面,炒面解决了部队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7:肩负重任,创建克拉玛依油田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就要到授衔仪式了,而李聚奎的命运也陡然转变。

1955年1月16日,彭德怀写了一份《关于元帅、大将、上将问题的报告》,其中李聚奎的名字赫然在列。李聚奎被定的是副兵团级,这个级别是有资格授大将的。大将预授名单中有好几位都是副兵团级,比如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但是没成想,李聚奎压根就没参与55年的授衔。授衔名单都上去了,结果周总理来要人了。

新中国成立后石油产量低,周总理想要一位军人来管理石油部,让石油部接受军事化管理,在思来想去之后决定要李聚奎担当重任。李聚奎他本身就是个军人,对石油一窍不通,但是周总理都亲自点将了,自己二话没说就走马上任了。

55年授衔时,李聚奎已经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上了,所以也就没缺席了授衔,成为中国首任石油部部长。李聚奎带着专家、勘探员奔赴大西北,遍地跑、遍地钻、遍地打听。最后他们在克拉玛依打下了一口井,喷出的石油极大的振奋了人心。

李聚奎:曾任红一师师长,杨得志上将的上司,

但随后就有了争议,那就是克拉玛依油田有没有开采的价值?苏联的石油专家安德列克夫认为没有什么开采价值,只有一口井出油,而在克拉玛依还有一座巨大的沥青山,石油很有可能已经跑光了。受制于特殊的年代,苏联专家的建议影响还是很大的,李聚奎一时懵了。

因为他们所说的沥青、生油岩系、地壳变化等专业名词他一点都不懂,出于谨慎的态度,李聚奎把石油部的局长、专家、技术员全拉到了克拉玛依。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李聚奎最终决定-挖。为了完成40口探井的任务,李聚奎又向军队求援,建设了一个石油师。

经过紧锣密鼓的开采,克拉玛依油田的石油喷涌而出。1955年,中国的石油产量为60万吨,而在1956年就上升到150万吨。而如今克拉玛依油田更是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田,石油、天然气的储备十分丰富。

李聚奎担任石油部部长时,不仅创建了克拉玛依油田,更是组建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华东石油勘探局、华北石油勘探处等机构,为建设石油工业奠定了基础。

李聚奎:曾任红一师师长,杨得志上将的上司,

8:功勋卓著,拜为上将

1958年,李聚奎回到部队,担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于是组织开始补授军衔。55年的时候李聚奎是副兵团级干部,在之后担任石油部部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从资历上看,李聚奎都符合大将的条件,毕竟李聚奎的手下黄永胜、杨得志也都成为上将,再把李聚奎评为上将,就显得有点不太合适了。但是问题就在于李聚奎缺席了55年授衔,十位大将已经定下来了,再弄一个十一大将也不好听。

最后组织准备去做李聚奎的工作,没想到李聚奎就回答了:“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要知道,大将和上将虽然只差一个等级,但是在各方各面上都差的多了。很多干部就因为授衔低闹得愤愤不平,“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处”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李聚奎的高风亮节让问题迎刃而解,于是在1958年的时候李聚奎补授上将军衔。

李聚奎:曾任红一师师长,杨得志上将的上司,

一代将军戎马半生,功勋卓著,终于被拜为上将。在此后的生涯中,李聚奎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对于解放军后勤部,亲手绘制后勤建设的蓝图。退休之后,李聚奎仍旧担任军委顾问,积极参与国防建设工作中。

1995年6月25日,李聚奎将军去世,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仅以此文致敬那些坚持革命事业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