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志》台海前沿古稀“炮王”演射示威,实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崎峻战史 火器酷得到授权转发此文
(温馨提示:本文约2900字,配图13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在台海局势持续紧张的当下,处于第一线的金门、马祖外岛压力山大,守军采取战备姿态应对不测。据岛内媒体报道,“马祖防卫司令部”近日举行“联合反登陆作战”演习,动用海防阵地上的各式火炮进行实弹射击,其中尤以240毫米榴弹炮的演射最为引人注目,报道称:“当240毫米榴弹炮发射时,巨炮闪出耀眼光芒、响声震天撼地,令人不禁惊呼:这就是‘镇岛之炮’的威力啊!”然而,有网友道出一个既尴尬又可笑的事实:这尊被称为“马祖炮王”的重型火炮其实是二战时的老古董,进而讽刺道:“是演电影吗?博物馆的东西还拿出来秀?”那么台军的240毫米榴弹炮到底有何来历?
■部署在马祖的240毫米榴弹炮在进行射击训练。
正如网友所言,如今台湾军队装备的240毫米榴弹炮确是一款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旧武器,即美军在二战时期研发装备的M1型240毫米榴弹炮。M1型榴弹炮的设计始于1940年,用以取代一战时期列装的M1918型240毫米榴弹炮。M1型240毫米榴弹炮与同期开发的M1型203毫米加农炮采用相似的炮架设计,其战斗全重高达29.3吨,35倍径身管长度为8.38米,火炮宽度为2.79米,内有64条右旋膛线,身管寿命2400发,采用螺式炮闩和液压驻退装置。
■M1型240毫米榴弹炮需要至少14名炮手操纵。
M1型240毫米榴弹炮的水平射界为45度,左右各22.5度,仰俯角度为+15~+65度,采用分装式弹药,弹丸重量达160公斤,炮口初速701米/秒,最大射程为23.1公里,最大射速1发/分,持续射速为30发/小时。像大多数超重型野战火炮一样,M1型240毫米榴弹炮操作非常繁琐,依靠重型牵引车进行运输机动,从运输状态转入放列状态最快需要30分钟,如果需要构筑隐蔽良好的射击阵地,则作战准备时间长达6~8小时!M1型240毫米榴弹炮于1943年正式列装,至1945年总共制造了315门。
■由M35型履带式牵引车拖带的M1型240毫米榴弹炮,从运输状态转入射击状态需要数个小时。
为了提高M1型240毫米榴弹炮的机动能力和反应速度,美军还开发了自行版本。由于重量过大,超出了M4中型坦克底盘的承重能力,美军选用了加长的T26E3重型坦克底盘,相比原底盘增加了一对负重轮,命名为T92型自行榴弹炮。T92全重63.7吨,长9.8米,宽3.4米,高3.2米,由一台470马力福特GAF八缸汽油机驱动,时速仅为24公里/小时,火炮性能与牵引型号相同,车组成员8人(车长、驾驶员、副驾驶员和5名炮手)。T92型自行榴弹炮于1945年3月设计定型,同年7月完成原型车,美军计划将其用于登陆日本的作战行动,订购了115辆,由于日本投降而放弃,最终仅制造了5辆。
■M1型240毫米榴弹炮的自行版本:T92型自行榴弹炮。
M1型240毫米榴弹炮是美国陆军在二战时期装备的威力最大和最重型的野战火炮,美军为其设定的作战任务是反制敌方重型火炮并摧毁坚固的防御工事。M1型240毫米榴弹炮最早投入作战是在1944年1月的安齐奥战役期间,当时盟军计划在罗马侧后登陆,从而打破意大利中部战场的胶着状态,结果由于行动迟缓反被德军围困在安齐奥滩头,德军组织了大量火炮反复轰击滩头,其中包括恐怖的283毫米K5铁道炮,被盟军称为“安齐奥安妮”,而M1型榴弹炮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对德军重炮实施反击。
■1944年1月部署在意大利安齐奥前线的M1型240毫米榴弹炮,用于反击德军重炮。
美国第5集团军高层起初对于在前线部署这种沉重笨拙的火炮表示疑虑,但是,当首批M1型240毫米榴弹炮在安齐奥滩头发出惊天动地的怒吼后,迅速压制了一度猖獗的德军炮火,连“安齐奥安妮”也消停了不少。在实战中,美军发现这种超重型火炮不仅适合攻击诸如炮兵阵地、大型堡垒之类的目标,甚至对付像德军重型坦克一类的点目标也有着相当不错的精度,陆军军械部门的军官在作战报告中称M1型240毫米榴弹炮在实战中表现出“极具破坏性的威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精度!”美国第5集团军高层的态度更是逆转,认为这种火炮是“最令人满意的武器”,而美军官兵昵称它为“黑龙”。
■1944年初意大利战场上,一辆履带式牵引车将M1型240毫米榴弹炮拖往发射阵地。
在意大利战场上,M1型240毫米榴弹炮充分证明了它的价值,除了压制德军重型火炮和坚固防御阵地外,还被用于从远距离摧毁高价值的点目标,比如桥梁、隧道和重要建筑物。在著名的卡西诺战役中,M1型榴弹炮还曾向山顶的修道院开火,消灭躲藏在废墟中的德军伞兵。由于性能优良,有少量M1型240毫米榴弹炮还被移交给英国第8集团军使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之后,M1型240毫米榴弹炮开始转战西欧战场,尤其在突破德国齐格菲防线的战斗中表现突出。“黑龙”的身影也出现在地球另一端的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在1945年初的马尼拉战役中曾动用240毫米榴弹炮为冥顽不化的日军送葬,不过就总体而言太平洋战场的环境不太适合这种超重型火炮的运用。
■1944年卡西诺前线,几名英军士兵在观看美军炮兵演示装填M1型240毫米榴弹炮。
二战结束后,大部分M1型240毫米榴弹炮被封存,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才被解封启用,披挂上阵,至少有12门240毫米榴弹炮被运往朝鲜半岛,配属于第159、213野战炮兵营,部署在前线用于攻击中朝军队构筑的普通火炮难以摧毁的山地坑道阵地,并在个别战例中表现出超乎预期的威力。到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现代战争模式的变化以及库存弹药日渐耗尽,M1型240毫米榴弹炮的作战价值迅速降低,被美军列为淘汰武器,于1959年退役,不过台湾海峡的一场危机却为这种武器找到了接盘侠,并将服役生涯延续至今。
■1958年金门炮战期间,国民党军炮兵操纵美制155毫米榴弹炮开火。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集中600余门火炮对台湾国民党军据守的金门岛突然实施猛烈炮击,揭开了长达20年的金门炮战的序幕。在炮战初期,部署在金门岛的国民党军炮兵猝不及防,遭到解放军炮火的有力压制。为了挽回颓势,美国紧急向台湾提供203毫米口径以上的重型火炮,以重建火力优势,其中就包括M1型240毫米榴弹炮,总数在30门以上。这种火炮被台湾方面视为救命稻草,全部部署在金门、马祖前沿,是金门炮战期间使用的口径最大的火炮。为了确保这种重型火炮的安全,国民党军在金门、马祖前沿精心构筑了隐蔽式加固阵地,平时火炮隐藏在钢筋混凝土洞库内,遇到战事就推到开放式阵地上开火,射击完毕后退回洞库内躲避对手的反击,据说火炮掩体足以抵御500磅炸弹的直接命中。
■金门岛上名为“雷霆”的240毫米榴弹炮发射阵地。这处阵地常在媒体亮相,进行操炮表演,已经成为宣传设施。
■台军士兵正在进行操炮训练,从炮尾散发出的烟雾判断应该完成了一次模拟击发后的退壳步骤。
■在完成射击后,240毫米榴弹炮退回掩体内部。
随着1979年中美建交,金门炮战正式结束,M1型240毫米榴弹炮随之进入了养老状态,平时基本不会露面,只有在大型演习或台海局势紧张,台湾当局需要壮胆之际才会拉出来放上两炮,为底气不足的台独势力打气助威。然而,如今的战争模式相比二战时期乃至金门炮战时期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战场的全面监控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应用使得进攻方能够做到“发现即摧毁”,金门、马祖距离大陆近在咫尺,在现代侦察手段下岛上火炮阵地位置也已经毫无秘密可言,像M1型240毫米榴弹炮这种固定阵地目标,估计火炮刚推出洞库就会暴露并遭到精准打击,有没有机会开火都相当值得怀疑。如果台独分子想凭借这种古董火炮以武拒统,那真是心智错乱,无可救药了。对于如今部署在金马前沿的240毫米榴弹炮而言,最好的归宿就是被送进北京的军事博物馆,作为祖国统一之战的见证。
■金马前线240毫米榴弹炮发射阵地,在现代精确打击手段面前,这种暴露的阵地非常容易被摧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