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0-10-23 15:01 的文章

蒙古高原岩画“斑马”探秘

作者徐江伟

蒙古高原岩画“斑马”探秘

内蒙古阴山山脉深处,有许多造型奇特的史前岩画,其中一幅特别引人遐想,似乎是大群的“斑马”,它们或卧或站,或对或独,大小不一,但每头都是那么威风凛凛的,如图:


蒙古高原岩画“斑马”探秘


阴山深处犹如“斑马”的远古岩画

当然,它们不会是真是斑马,那只存在于非洲草原上。岩画其实是虎与马的结合体,身上的线条代表虎纹。

只有在藏语和藏文化中,“虎马”的观念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这群“斑马”就是史前时代羌藏类游牧民族先民迁徙扩散留下的实物遗存。

在藏语里,马与虎就是同一个读音,都读作“da”(达),“虎”写作 སྟག་ (拼音转写sdag),“马”写作 རྟ་ (拼音转写rda)。笔者以为,此两者读音相同不是偶然巧合,而是故意为之。

对于以征战为生的古代游牧民族先民来说,胯下之马就是他们生死与共的伴侣,也是最为重要的生存之依靠,基于原始苯教固有的“易”的观念,只要把马叫作虎,它就会像虎一样勇猛无敌,一马当先,吓退一切敌人。

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一直延续着的,譬如,为孩子取个贱名,这样小孩就会比较好养。取个富贵名,则长大后就会大富大贵。又如,蒙古人打围时,把猎狗叫作“达嘎”。所有这些,“道理”都是一样的。

藏文化中的马就是一种神物。古代藏人有绝不吃马肉的习俗,这是一种极为严格的禁忌。他们也不吃驴肉,因为在苯教说唱故事中,罗刹骑坐的就是驴。在布鲁特人的语言中,地神就叫“萨达”(sa bdag)。

青藏高原上到处都有风马旗,藏语叫“隆达”,意为“风中之马”,并且与“龙”同义,因为它能驾风御云,飞奔于天空之中。

马也是灵魂的载体。古代游牧人的墓葬中必殉以马,如果是王墓,殉马会多达数百匹。马也是神灵最喜欢的供品之一,举行盟誓时,必杀牛马以祭。

正由于马与虎在阿尔泰语里是同一个读音,以致族名“达斡尔”,到底是“骑马人”的意思,还是“虎人”的意思,已经谁也说不清楚了。


蒙古高原岩画“斑马”探秘


中亚草原上萨尔玛提亚人(斯基泰)的铜斤,上面也刻满了这种“斑马”图案。

在苯教的招魂仪式中,马是必备品。必在病人旁边拴一匹马。按照苯教观念,巫师在叫到神灵名字的时候,该神灵就会立即出现,但神灵到场后,如果看不到马,将大发雷霆,降下灾祸。

阿尔泰游牧民族还有共同的习俗,以赠送马为最尊贵的礼品。但平时以敬献哈达代替。藏语“哈达”叫作“卡达”(ཁ་བཏགས་ 拼音转写 ka bdags ),这个“ka”有“口、布、雪”等许多含义,因此可以理解为“布马”,由此可见,赠送者的诚意和隆重。

在西藏,占卜和祭奠时用的神箭,叫作“达达”,必用丝带装饰。在藏历新年庆典中,巫师会射出这种箭,以驱除魔鬼。很难说清楚巫师射出的是凶猛的虎,还是奔腾的马,笔者以为,射出的应该是两者的结合体。

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些来自原始苯教的“马崇拜”习俗后,你才有可能明白,为什么《周礼·夏官》中有这种说法:“马八尺以上为龙。”《山海经》:“马实龙精。”笔者以为,这种奇怪的说法只能是古羌藏人留下的。至于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7000年前蚌塑龙,为什么有些像马,原因也在这里了。

满族文化网